[正传]打捞源自最后的嘱咐
俞伟超,中国历史博物馆已故老馆长,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1986年,他倡议并一手 创建了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令俞伟超至死最为牵挂的,是沉没于广东南海海域的一艘南宋沉船。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阳江海域意外发现一艘宋代商船,打捞出200多件珍贵瓷器。俞伟超夜不能寐,兴奋地为这艘南宋沉船命名——“南海I号”:“这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它意味了一个开始。一直悬而未决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口的考古悬案很有可能在这艘船上找到蛛丝马迹。”2003年11月,在广东治病的俞伟超得知广东省将在阳江投资1•5亿元建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又一次夜不能寐,强撑病体,写下一篇千字短文“商船战舰 东西辉映”。文中俞伟超将中国人把“南海I号”整体打捞并保存在水晶宫的创举,堪比英国人为16世纪战船玛丽•露丝号修建水下考古博物馆一事:“两艘木船,一为商船,一为战舰,一在东亚,一在西欧,东西辉映,是水下考古极为明亮的两颗 珍珠!”详细阅读
[前传]梦回宋朝:繁华之都
1127年,宋高宗赵构南渡称帝,建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南海I号”这艘沉没于840多年前的船,恰好承载着宋高宗失落故国的叹息。她依然完好的巨大船身上,镂刻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而数以万计的器物,从海底带出南宋王朝黎民生活的背影、工商百业的繁盛、海洋文明的兴盛与没落。因为中原失落,战事频仍,国库难继,宋高宗(1127-1162年在位)针对贸易表现出新的态度:“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贯铜钱)计,岂不胜取之于民?”他组建舰队,改善港口,还在海岸线上每隔30里就建立价值昂贵的灯塔导航系统,中国进入海外贸易的黄金时代。贸易刺激着国内手工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量奢侈品进口,却也使金、银、铜钱流出海外。国内钱币越来越少,国计民生难以为继,战事挥霍引发苛捐杂税——尾大难掉,一个王朝因而没落,海洋文明的黄金时代从此如同沉船,需要在千年以后的今天,重新起航。详细阅读
[后传]水下考古:勇者为王
千百年来,海洋总是不负责任地鼓动和挑逗着人类的思维。它化身为神的威严和考验,更见证人的无畏和勇气。世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上最令人激奋的冒险、富有创造力的真知灼见都是在与大海的直接联系中产生的。他们就是水下考古工作者。相对于陆上考古而言,水下考古必须面临气象条件、海流速度、水文条件、潜水技术等多种限制,具有更大的艰巨性和挑战性,因而被誉为“勇敢者的事业”。当“南海I号”这艘沉没了数个世纪的船只和船上不可估量的巨大宝藏,令举世为之倾倒的同时,对于许多人而言,“南海I号”水下考古队队员极富传奇色彩的经历,也如同这湛蓝的海洋一般神秘莫测、鲜为人知。日前,宁夏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杜玉冰女士完成《驶向海洋》一书,即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书中,她细致讲述了“南海I号”三次打捞前后许多不曾披露的故事,特别是一代代考古工作者为拓展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矢志不悔的奋斗和努力,读来令人感叹不已。详细阅读
[外传]蝴蝶图腾
引子:大海的莫测,就如同时间一样神秘。在大海和时间面前,人类有着同样的天真和好奇:对于航海的热衷,对于海洋未知世界的探索,对于“我到哪里去”的思索,自几千年前开始,至今不衰;同样,对于过去的追溯,对于时间之谜的破解,对于“我从哪里来”的追问,耗费了无数有价值的大脑。中国曾是两重好奇的先驱,文明的车轮进入21世纪,一艘叫“南海I号”的沉船同时复苏了这两种热情。人们想知道,汹涌的海潮之下,潜藏着什么样的历史脉络?年轻的历史学家杨剑打量着身处的这个房间。暗红的酸枝家具因为年代久远颜色更暗,墙上的圣母像和十字架显示这里住着的是基督教徒。很长时间的沉寂,秋天的广州,闷热如同炎夏。杨剑不知和对面陌生的老人说些什么,他来到这里已一个小时,只知道老人的家族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三四个世纪。那把明代的椅子,中部被三四个世纪以来虔诚的基督教徒的屁股磨得非常平滑光亮。“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州人说普通话”,杨剑终于领教了这句话的真实。朋友来催他出去夜宵,他已经把时间往后推了几次。他期望能和老人交流。老人说,他的女儿正在赶来的路上,可以由她介绍基本的情况。详细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