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大山深秋那份酸楚的乡愁——大旱灾年郑岗柿子红了这里的老人哭了
作者:聂志义 聂…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10/29 15:51:18  文章录入:大漠寒心  责任编辑:大漠寒心

   

大山深秋那份酸楚的乡愁——

 

大旱灾年郑岗柿子红了

这里的老人哭了

 

《老记见证》资深记者 聂志义 记者 聂安邦 摄影报道

 

    早在2016年,因连续不断的阴霾造成了郑岗柿子红了却因得不到充足的阳光照晒而成了“黑炭”遭灾,在《老记见证》记者的报道呼吁下很多网友和爱心人士都积极援手超价位的购买爱心柿饼,使得这里的灾年有了暖心的一个纪念。在随后的的日子里郑岗的柿子又迎来了连续几年一直都是“翻身农奴”的丰收幸福景象,加上影响力不断地扩展价格也开始飙升起来,好日子一下子让这里的老人们也一个个的高兴的舒展了愁眉哼上了河南民间小曲。

    尤其是在去年的2018年《老记见证》记者团队精心制作了能勾起每个城里人的“乡愁之心”的报道又将历史纪录推向了一个高潮,郑岗柿子村的12万斤柿饼销售一空。

    正当大家满怀希望准备再创佳绩的红红的柿子梦时,2019的秋天却是又给这个承载着河南厚重文化乡风的岗上搞了一个恶作剧,《老记见证》记者也是第一次见到了这个“老天爷”的顽皮杰作。

    郑岗的柿子又红了,郑岗的柿子遭灾了,不单单是数量减产严重,只能是去年的两成,而且个头也是缩水严重,一个个原本“东北大包子”的霸气,都成了“开封小笼包”。不但是柿子遭灾严重就连农作的庄稼也是让人看着可怜的流眼泪,玉米像小土豆,谷子还没有草长得高。据老人们讲,这是因为春季大旱致使大量柿花夭折所造成的的天灾。

    走进郑岗村最明显的反差就是,在往年霜降收柿子的繁忙季节的热闹壮观景象一去不回,只能找到三三两两的老人们在有气无力的摇晃着少得可怜的柿子,柿子树下昔日的耕地早已荒芜杂草丛生。在村子里已有很多的院门挂上了大锁人去屋空的悲惨画面。

    看来如果想让这里的柿子村能长久我们《老记见证》记者还是要呼吁大家继续吃爱心柿饼了,据了解这里除了有特有的手工柿饼外,还有家家户户老人们亲手制作的柿子醋和这里无公害的小米等都是我们城里人的最爱。希望《老记见证》的粉丝们和广大爱心人士再次伸出爱心之手帮助这里的老人渡过难关吧。

 

 


春天一切新生色彩

让人振奋给人希望,

秋至所有的色彩

却是使人伤感不已。

 

 



秋风横扫叶飘零,枝叶别离沙沙声。

生死相依共风雨,抱憾不能抵寒冬。

 

 



别离苦在深秋时,何人不知笑语迟。

 

 



天最大,草最小。

天地之间尽圣灵。

 

 



甜的诱惑无人敌。

 

 



老人家不得不拖着年迈多病躯,

四处采些树叶青草

回去给她的家畜充饥。

 

 



这该不是袁隆平

发明的矮个子谷子吧?

 

 



怪不得老百姓都把

这些庄家扔在地里了,

小蛋蛋的穗穗真是

打不了几颗玉米粒呀。

 

 



还要防止鸟儿们的偷袭。

 

 



这是在割草么?

 

 



这位是郑岗村最有名的

资深白钻“赵老五”

一辈子不近女性的真爷们。

他的地里是草儿陪着谷子长。

 

 



老人说,有这些粮食

好歹是饿不死人了。

 

 

 

这些诱人的谷穗都是经过大旱之时,

人工精心浇灌出来的结果。

 

 



宏伟大哥是一个好庄家把式,

所以大旱之年的庄家

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宏伟的亲媳妇——方大姐

也和丈夫一样是个过日的好手,

看看这花椒也够一年的家用的了。

 




为了明年有个好收成,

这些老人们都在辛勤的劳作着。

 

 

 


这是《老记见证》记者遇到的当天

第一组“卸柿子老年组合”。

 

 

这位老人也应该

算是“年轻小老头”了。

 

 

 



一个驼背老者

正在前往“一线阵地”。

 

 

 

当《老记见证》记者问道:

为什么拖着这么长的竹竿呀?

拿着多不方便呀,

得到的回答很是让人辛酸。

老人说:现在人都老了

上岁数了爬不动树了,

只能驼着背仰着脸用钩子够,

杆子短了可不行呀。

 

 




这个“收头发、收长头发,收旧手机、

旧电视换剪子换菜刀”的哥们傻了。

在村子里转了好几圈就是没生意。

 

 




闻声马达轰鸣一位老者

一路重载上坡中,

看来收获还不错。

 

 


这哥们是在健身训练么?

 


 

这老人家的收获有点少。

 



还行,从脸上洋溢出来的

表情就可以看出,

这位老兄是一个快乐之人。

 




这是唯一看到的年轻人。

 



老人家的表情很刚毅,

身手也很敏捷。

 



一看就知道收获不尽人意。

 




宏伟老兄也还算是爬树老手了,

干起活了也十分灵活顺手。

 

 

 

 

方大姐在底下捡着柿子,

还要及时的把硬的

和软的分装在两个桶内。

硬的璇柿饼,软的做成柿子醋。

 



这家算是收成不错的柿子人家。

 

 



这两位八旬白发老人

还在不同的劳作着,

和这些柿饼配合

在一起很是和谐,

都是民族文化里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老人说:现在年轻人

都不喜欢干这个,

都喜欢去城里挣大钱,

我们做这些东西

也不是为了挣多少钱,

老辈人都是这样,

看着东西浪费了可惜,

所以就是自己再累

也舍不得这些东西被烂在树上。

其实这就是我们即将被漠视和

丢失的民族精神的精粹。

 



去年还曾给《老记见证》记者

奉献“火罐”柿子的老汉,

很可怜的一个人在干活。

老汉说:老伴去城里看照孙子去了,

只有他一个人干,

好在今年柿子遭灾减产严重也没有多少了。

 



这位老太太也都是因为柿子减产了,

才没有让家人都回来帮忙。

 



因为是去年《老记见证》记者团队

拍摄的纪录片的轰动,

这里现在慢慢的也将要

成为一个摄影风景线了。

 

 



我们的主角有上阵了。

 



不单是要体验民族文化的内容,

还要做好表演工作,

为了这里的老人家做份贡献。

 

 



没有点功夫底子的人

上这样的陡坡

肯定是要翻车的呀。

 

 



因为道路条件有限,

在这里这样的

原始工具是很实用的。

 



这姿势很农妇呀。

 



穿越了五十年吧?

 



这演员不愧是农家孩子出身,

干起活来很有感觉。

 



看看这就是动力,

不但不觉得累,

还觉得很好玩。

 



他们说,累到不累就是

这些字太板脚了,使不上劲!

 



想想这些老人要璇多少柿饼

才能解决温饱呀?

 



有阳光的日子就是

对这些柿子的恩赐,

他们就会由红宝宝

成为一个个白胖子。

 



我们《老记见证》小记者

对于这些民族文化的传承意义

开始了思索。

 




大河之南柿乡风,万载不息为传承。

天地万物皆天道,水流不息为苍生。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