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老记”见证隐居守望在大山里的爷们
作者:聂志义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11/6 9:11:51  文章录入:大漠寒心  责任编辑:大漠寒心

   
 
    随着社会的繁荣、质变,很多山里人为过上好日子大都背井离乡去大城市打工讨生活,不管挣没挣到钱也都争先恐后的宁愿拉着饥荒也在城里买了房子,逃离了穷山恶水的苦日子。
 
    可是,却有这样故土难离的一家人,依旧留守在祖祖辈辈先人曾经生活过的大山里,要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告诉世人:大山是个聚宝盆,只有建设家乡才是天道,这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老郑头一家,起初只有老郑头跟老伴和儿子两口子,老郑头的口号是:大山里有祖宗,大山有宝贝,大山里才是家。儿子的理由更无话说:上阵父子兵,一家人在一起才是过日子。

    再后来大孙子大学本科毕业放弃大城市花花世界的浮华虚荣也回来了,孙子的理由更铿锵:放牛不丢人,回到山里更自由更有使命感——这就是《老记见证》记者偶然间发现的异于常人有悖世俗;用现在的流行语就是“远离套路”的一家人——

 

 

“老记”见证隐居守望在大山里的爷们

 

《老记见证》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在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的大山里有个叫葡萄峪的地方,在葡萄峪行政村有个叫宝岭村的自然村,在这里出现了一个现代版的传奇人物,他就是《老记见证》记者本期见证的人物——老郑头,老郑头本名叫郑庆山今年虚岁70了,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也应该称为七旬老人了,可是老郑头看上去并不老,操着焦作修武的当地方言更是显得格外的硬朗、掷地有声,或许是祖祖辈辈的大山人造就了他的坚韧和朴实。

 

   

    老郑当过兵,转业后又回到了大山里当起了村支书带领着全村人在一千多亩可耕地上讨起了生活,在2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他又像他的祖辈那样,为改变乡亲们生活而鞠躬尽瘁不辞辛劳的付出奉献着,也为了自己是一个“老兵”姿态而践行着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优良传统他为大家忘小家,永远都是把乡亲们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山路难行不比蜀道轻,吃水如油更无汽油贱。最后在乡亲们有了水泥路,通了自来水饭里有荤腥衣食无忧温饱有加的时候,他却因脑血栓病倒了。

    据老郑对《老记见证》记者讲,随着打工热的兴起,村里更多的人都抛家舍业的去外面挣大钱去了,慢慢有了钱的村里人也都在山外买了房子,大山里的山里人就越来越少了,故土难舍的他偏偏这时候又突患疾病倒下了。

    他是2008年2月份得病后结束了他的为人民服务的历史阶段,等到4月份病情刚有好转他就歇不住了,年纪轻轻不能就这样废了总得干点啥吧,于是他和村里人经过协商用夏秋各一百斤粮食的条件承包了村里的几十亩耕地和16.48平方公里约有2千多亩地山林,用家里的仅有家底购买了3头牛,开始了他人生的新的起点。

 

 

    经过老郑和儿子郑建国爷俩的拼死拼活辛苦劳作下,在老伴吕全荣和儿媳王春红的全力支持,他们的日子终于开始有了起色。据老郑说,这里的耕地不比别的山里耕地,这里的土质特别好,加上山里的特别气候在这里就没有了什么旱涝之灾,后来他还得到了一位领导的帮助,筹措到了几十万块钱才把山下的河水引到了山上,雪中送炭的解决了人畜饮水的大问题,这每年的夏季和秋季都能收获近两万斤的粮食,不但解决了吃饭问题,还有了大量的秸秆饲料喂牛、羊等家畜。

 

 

 

    常言道:屋里有粮心不慌,畜生有料膘不倒。有了山神爷的恩典老郑父子干的就更有劲了,现在老郑的牛群已经有了35头,前几天卖了10头挣了十几万,他还采纳了孙子郑发的建议,增加羊军团和黑毛猪的养殖内容,他还要引进蚯蚓养殖和鱼类养殖,这大山里有的是宝贝,银翘、党参等中草药更是种类繁多,就连他餐桌上的野生葡萄酒也是山神爷的恩赐,每每说到了大山里的诸多好处老郑的眼睛里频频闪现出精彩亮光。

    老郑不愧是当过兵的人,他除了能吃苦耐劳精打细算外更是有着前瞻性的格局,就连两个孙子的需要都是有着未来的着眼点,25岁的大孙子郑发报考的是河南科技学院动物医学专业,22岁的小孙子郑智文则是直接学的厨师,这是要把这里的畜牧业往山村旅游餐饮业双向发展呀。

 

    现在老郑不但成了“地主”“富户”更是远近闻名山里人的榜样,经常还有很多省内外的山里人慕名前来取经学习,每到周末就连很多城里人也会来此品味他们的“山珍海味”纯天然无公害的饭菜,欣赏大山里的旖旎风光,更感受着那已经久远的浓浓的乡愁。

 

 

    对于回乡跟着爷爷父亲一起放牧的本科大学生郑发来说,这个落差对他并没有什么影响,用他的话讲回家放牛不丢人,放牛的原因就是自由不用看别人的脸色挣死工资,可是经过攀谈《老记见证》记者深深感觉到这个年轻人可是不简单,腼腆的面相背后却是涌流激荡着他的勃勃雄心。

 

    郑发励志要以爷爷、父亲为榜样,在现有的基础上利用自己所学的专长把自家山头建设成为一个集粮食蔬菜耕种、畜牧业多种养殖和山珍中药材种植加工为本分产业,容旅游餐饮为辅助,修身养生康养为主题的立体产业化发展的新型山林经营模式,让全社会知道大山不容抛弃,也只有大山才会有灵气和依靠,才会更加体现出“大好河山”的精神魅力。过去有愚公移山,今天和明天将会又一个“毅公美山”新精神思想,让更多的人们回归大山建设美好家园。


看这两位女士的痴迷,

就知道这些野生的

山菊花的魅力有多大了。



这焦作大山里的柿子

可是比着《老记见证》记者

报道快二十年的郑岗柿子

更能凸显柿子红了的效果。

 



盏盏红灯笼,

点燃了记忆里的

那一抹乡愁。

 

 



天高云淡秋风依,

霜叶如火萧瑟离。

 




老郑说:等卖了牛有了钱

就会把这个一车道的水泥路加宽,

至少要多修建一些会车、停车点。

 

 

 

 




现在别的山里人都在用

这种方式解决用水问题。

 



在向导大嫂的带领下

《老记见证》记者终于

见到了这个传奇人物。

 



这里有个山神爷和

山神奶奶的住处。

 



老郑说,这里原本没有路,

都是他和全家人开出来的。

 

 



走起山路老郑根本

就不像七旬老人的样子。

 



这就是花了几十万历经半

年修建的饮水工程,

当这里的水罐装满后,

就可以继续往山里其他

人家传递这爱的暖流了

 



这块电瓶就是抽水的动力电。

 



人畜用水都有了,

等再过些日子,

建个养鱼池也够用了。

 



牛魔王的家人们真幸福呀。

 

 



这位就是《老记见证》记者

力挺点赞的山里好孩子,

也是未来“大山部落”的“酋长”

中国当代大学生牛仔郑发同学。

 




老郑开始上山赶回

另一拨“牛大哥”了,

据老郑说,由于生态恢复的好,

山上有很多豹子,

他的牛也经常受到豹子的袭击,

一旦被袭击又不能打豹子自卫,

否则就是被抓去坐牢,

可是被豹子袭击了,

政府部门也不包赔,

所以这也是老郑的最大心病。

 


看看这贪婪的吃货。

 

 



看看这山里的媳妇,

可比都市的男人都能干呀。

 



给牛带链子也是件力气活,

不跟牛耍点牛脾气还真不行。

 



这牛白天满山转还没吃饱,

满山跑只为了让牛

有了健身的作用,

回家的小灶才是上膘。

 

 



牛很能吃,晚上还要再加回料。

 



别说,现在的女人谁

能做这样的活呀?



给猪做产房的设备运回来了。

 



这是这个“基地”的小菜园。

 



这里的大葱长得真壮实。

 



这老太太真有劲,

不用刨直接硬拔。

 



在米汤里面搅面糊,

里面还埋伏着当地

最纯正的特产—山药、

山枣和核桃仁,

这样的家常饭能不养人么?

 

 

 

这里最不缺的就是木柴。

 




老郑说,儿子和孙子都去买羊去了,

买的都是怀着小羊的母羊,

加上两只种羊一共七只羊,

这既是未来的“羊军团”的基础。

 

 



看看,难怪人家老郑说

山里处处都是宝呢,

这青石也是很馋人的好物件,

遇到收藏的行家至少

也会值个几万块钱呀。

 

 



好不容易闲下来了,

老郑其他的仓库端出来

一盆自己采的山核桃。

 



这些“孕妇”组团

坐着专车终于回来了。

 

 



这样称羊的方法还是不多见,

看来这放羊也要懂数学呀。

 



其实,这生活中的学问

也不比大学少。

看看,我们的本科生

不也学会了么。

 



这就是“羊孕妇”的新家了。

 



没有加班费也干的很认真

就是因为有了使命感吧。

 



爬上跳下的活

就都被郑发给包了。

 



一夜无话,

次日凌晨的美景

让谁也躺不住了。

 



爬到了这座爷爷、奶奶庙

的最高峰才是最紧迫的事。

 



身处大山美景多,

无人为我留景中。

 



真是全才呀,

忙完了家畜就要

忙地里的活了。

 



嘚亏有机器相助,

要是人工的话不知道

要干到猴年马月了。

 



粒粒皆辛苦呀,

金黄色的收成

看着就喜人呀。

 

 



一看就知道,

这是给“孕妇”们的细料。

 

 



这个可是郑发的“项目”,

所以他会更加上心。

 

 



一切安排妥当,

开始就任“牛倌”了。

 



走前一顿水,

回家水一顿这既是

“牛魔王”家族的特供。

 

 



看着这情景真觉得,

做牛也是蛮幸福的呀。

 


 

这母女长得真像。

 

 

 



经常会有游客向老郑

问很多山里的故事。

 

 



郑发不但继承了爷爷、

父亲勤劳朴实的优点,

同时还继承了学会

武艺不压身的特点,

从姥爷手里学会了这

山西人制作蓑衣的绝活,

估计,未来还会成为这个

手艺的“非遗”传承人呢。

 

 

 

来让爷爷试试,

给做个广告代言吧。

 

 



收获的十月,

深秋的十月。

也是新生活火红的季节。

 

 



山下利益纷争人鬼情未了,

高处不胜寒别有洞天自由休闲。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何为仙?自由、思想、希望!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