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本早稻田大学学者进驻陕县地坑院(二)
作者:聂志义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9/18 16:17:38  文章录入:大漠寒心  责任编辑:大漠寒心


日本早稻田大学学者进驻陕县地坑院

(二)

 

 

老记见证网  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日本学者为期10天的科考活动结束了。在这段日子里,作为主办方,《老记见证》联合报道组,又一次挑战了自己的又一个极限,那就是打破媒体应邀,独自接待外事文化活动的记录。在这段日子里,作为一只跟踪报道的媒体一员,记者又从这些科考学者身上学到了很多在国内同级学者身上所看不到的或者是所欠缺的东西。那是责任,是敬业,还有一个学者的必备素质和对科学,对文化的态度。在这段日子里,记者又一次,在外国学者面前展示了中国记者的良好素质。然而,在这段日子里记者又一次跟随这些专家学者,探访到了对陕县天井窑院很多的,让记者寝食难安的内涵和现状。


        不论是当地政府的某些领导和部门在接待此次外事文化科考任务的方式和态度,还是在安排此次科考团下榻的酒店的接待态度,都证明了作为一个具有巨大旅游开发潜力的陕县,在接待外事文化科考或者涉外旅游活动方面的责任性、职责性不够积极。特别是在当地庙上村唯一北开发成旅游试点的地坑院度假村,8个馒头经卖25元钱,一小碗大锅菜经卖20元钱,并且还是在旅游局长作陪的情况下,在为科考团而准备的午饭上,大举铡刀,不是“宰人”,而是“砍人”了。


        对此次外是文化科考活动,本来应该起到安全保卫的公安局的某些民警,却不顾影响数次前往科考团下他的酒店,对科考团进行骚扰。所有这些没有大局意识的做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当地政府的形象,也影响了作为文化大省的河南在开发文化旅游方面的进展。


        在为期10天的科考活动中,日本学者不单单探寻到了他们所痴迷的传承了几千年的地坑文化,还感受到了这里的百姓的朴实和勤劳宽容。他们不单单得到了科考的内容和数据,尝到了当地的农家饭菜的味美,也了解了那段让中日两国人民难以忘怀的心痛历史。更感受到了这八千年文化的厚重和日本文化根自华夏文化的渊源。


        从9月3日活动开始,记者就日方学者分若干批次6次来往新郑机场和陕县目的地之间。路程达近三千公里,最多的一次,除了在跟随专家到天井窑院采访报道外,还在24小时之内两次往返新郑机场和陕县之间,睡眠不到4个小时,驾车1500公里。在活动期间,记者拍摄了数千幅图片,记录下三万多字采访笔记。并通过河南电台旅游广播,做了三次为时一小时的现场电台直播。从一个日本专家学者的可靠活动的文化活动,直接让读者、听众的目光又一次引导进了我们的天井窑院文化里去。在这次联合报道中,记者又一次打破了一项新闻报道形式的固定格式,那就是在《老记见证》联合媒体全力支持下,让网友在打开文章网址后,不但能看到很多的独家文化报道的文图,还能同时听到相关内容的声音,而这些音频就是记者通过河南电台旅游广播在现场做的连线直播回放。


        此次科考的领队,家住福州的中国留学生许磊,日前,从日本给记者发来一封报平安回到日本的电子邮件,在许磊给记者的信中写到:

聂老师

       您好!

       我们13号离开陕县往北京,在北京逗留了2天后已于昨天晚上9点安全到达日本。那天因为您有节目走的是那样的匆忙,我都来不及和您说声谢谢道个别。这次多亏了有您我们才能完成调查,象您这样的目光长远、胸怀大志的“狼”现在真的已经太少了。和您在一起的这几天我感慨良多,同时也学到了很多很多。我做的不好给您添了很多麻烦还请您包含。


       我在日本会尽力和文化团体联系,把您和中国文化介绍给他们。希望我们有一天能够再见面,不管在哪儿您都是我的老师和朋友。


       您工作十分辛苦请一定要保重身体。


           代我向热心问好。

                                                            许磊


                                                          2008年9月16日晚                                             

        这次长时间的对地坑窑院的采访中,记者没有看到几年来地坑文化被保护痕,也没看到地坑院里的百姓生活的安逸。除了在南沟村看到了很多让人欣慰的自发传承立体地坑文化的模式和百姓的生活上稍有改善外。更多的是牢骚,不满、疑惑和无奈。这些等大家看了记者的片子后就自会品味到的。

        记得,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古谷教授在临回国,去机场的途中很是感慨的说:“这里的文化很独特,这里的百姓很善良,但是,这里文化的保护很不好,这里的百姓生活的很辛苦。如果说,现在这里的文化还没有让这里的百姓过上好的生活,是这里的官员的责任的话,那么,现在,这里厚重的文化被漠视,被眼睁睁的看着毁掉,去做工业开发就是最全世界人民的犯罪。”

这就是真正的天井窑院

走进神秘的地坑院,探寻华夏文化活化石。

由于没有当地政府的配合,这些语言不同的学者遇到了村民的冷遇。

经过记者的协调,村民开始慢慢接受了客人们一行。

在这居住了几代人的地坑文化,老汉讲述起来如数家珍。

这里的文化因贫穷和落后而现存着。

对于卫星所拍摄的地图上的地坑院,这些真正存在并且就在身边的事实,学者们不敢相信。

可靠活动不但对建筑文化进行了调查,对人居和亲属关系的组成也进行了解。

不顾危险认真仔细的科考让下面的老人们担心,佩服。

对于地坑院的结构学者们很是好奇。

看着这些外面来的孩子们,老太太有些疑惑。

这位大妈给这些客人讲述自己的生活和劳作。

地坑院里的老寿星和儿子看着来了这么多客人笑了起来。

一定要把这世界建筑遗产拍下来介绍给全世界。

对于,这里的入口能不被雨水破坏学者们很是惊叹。

常常当地村民自己产的“绿色土烟”很是好抽。

看看,像不像这里的地坑院女娃。

这里的后厨很简陋但是却很环保。

在这里记者看到了几十年前的影子。

品尝的不只是唯美的中国农家美食,还有中国农民的热情好客。

老人家讲述着那段让人心痛的历史,给日本学者上了一课。

越来越少的地坑院和越来越多的地上建筑形成了文化的进程展示。

空旷的村落表现着空旷的文化保护。

这里的气温比预料的要冷得多,让学者们防不胜防。

著名建筑学家古谷教授在这里体验了一把,纯手工剥玉米。

陕县的羊肉汤喝起来味道美极了。

科考团可靠活动中正逢中国的教师节,当地政府领导特地送上鲜花以示祝贺。

当地领导还将当地环境和地坑院的发展情况和科考队的负责人进行了交流。

临别时,当地领导还向科考团成员馈赠了当地的地坑院剪纸,以示友谊。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