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感悟“桑根”传延华夏文化八千年 | |
作者:大漠寒心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24 10:35:34 文章录入:大漠寒心 责任编辑:大漠寒心 | |
|
|
感悟“桑根”传延华夏文化八千年 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直播报道 桑从名字到发音,都是那样凝重,浑厚,苍劲,耐人寻味。 提起桑,大家都不陌生,但又不真正了解。单凭字面意义理解,少有历史常识和文言文知识的人就会猜测道,这是一个很古的名字。那是因为古时候,人类在社会交往中的名字几乎都是用一个字称呼,所以,给树木起的名字也大多是一个字,比如:柳、杨、杏、桃等。 虽然桑树的种类很多,且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但是,最为原始,最为正宗的还是在桑树起源地—河南新密的桑树,而在新密,桑现在最为集中的中心区域是在来集镇裴沟村,原俗称:小陈沟和桑草沟。这里人祖祖辈辈都以制作桑杈为生,现在这里的桑树多为杈桑和条桑,也有一些果桑。新密的杈桑园规模原来就很大,西从来集镇的裴沟村、北到刘寨的汪岗村、马庄村,东到刘寨的宋寨村、南到大隗镇的北沟村,方圆有近百公里。这里的桑杈除了行销河南本省以外,还远销到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安徽、江苏、湖北、甘肃等省份。 记者在采访中惊奇的看到桑树的根居然比人的腰还要粗,据村里老人说,在被破坏的桑树根部中,有的居然和耕牛大小一般,这种桑根几乎没有人能具体测算出它的起源时间。据初步测算,至少有几千年之多,按照相关史料记载和老人们的传说来分析,它应该是我们祖先在轩辕黄帝时期,为了循环农业发展而积累起来的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中国农耕盛世“桑田”的最早起源和模式。作为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反应,当时的一些文学作品也是尽受农桑文明的影响,古代很多诗句、篇章里的以桑为主题的文化描述无处不在,有的遗传至今,像现在我们常用的“沧海变桑田”和“沧桑”之类的词汇,就是从这些最早文明中提炼出来的精华之一。 当人们把恶劣的环境梦想成美好的向往时就会用沧海变桑田来形容,“桑田”一词在最早的“史记”中就有记载:张汶说韩王时就曾讲到:“韩国有著名的桑林之园”,指的就是这里的“桑田”形成的园林。 一般的桑树形成“杈” 需要近十年的时间,以直径 果桑的种植主要有散植和成片栽植,其中以散植形式居多,乔木养成,很少剪伐。品种,以“普通白”、“红玛瑙”居多。桑椹除直接食用外,还可加工药用和酿制桑椹酒、桑椹蜜等。这些品种除了各有各的优势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桑叶能养蚕。 在来集镇,裴沟村八组的负责人,裴明勤介绍,在99年以前全村家家都会做桑杈,户户都养蚕,那时候,全村几乎可以制作5000多把桑杈,可是,由于旁边的煤矿地下开采造成大面积地表塌陷后,村里大多数人都出去打工了,蚕不养了,桑杈更没人愿意做了,现在也只有村子里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依然还割舍不下这份情节,去侍弄杈桑和制作一些桑杈,不为挣钱,只是不想丢下这祖传的手艺罢了。 据村里的老人们讲:桑杈的制作不像其它的产品一样,由原材料开始流水作业的纯制作。桑杈是集边制作边培育,再制作再培育,为一体的特殊制作工艺。一个桑杈是从出杈开始的,从杈桑的根部第一年生出的一圈幼枝,到来年开春以后枝条长到大约 为了便于记者拍摄,同时也为了让读者近距离的来查看,村里的五位老人也是末代桑杈传人在冬至的这一天,他们冒着六级寒风带领记者表演了一次桑杈制作的全工艺流程。为了让历史记住这最后的五位末代桑杈传人,记者还专门记下了他们的名字:陈长旺,男,77岁。陈留兴,男,75岁。张永义,男,73岁。芦坤五,男,64岁。张麦囤,男,59岁。 在众多桑树品种中,最早让记者寻觅的就是杈桑。因为,在记者很小的时候,就曾看到农民伯伯在打麦场上用一种全木的大杈在反挑被拖拉机,或牛、或马、或人拉着的石磙压过的麦秸,那长长的把,长长的杈身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只是后来因为麦收的机械化作业,在很难见到这些东西了。于是,在现今记者把记录传统文化为己任时,很自然就会很努力地去找寻起来它的渊源来,只想把它记录下来,留给子孙后代一个文化印记。没成想这木杈竟是用桑树制作的,更没想到这桑木杈竟是在记者身边的地方制作的,更更没有想到的它竟然有着这么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我们人类同步并轨发展着,它有着除了没有生灵的日月、山脉、巨石以外的生命见证的人类的发展进程。那桑树根上一茬一茬被砍掉做成桑杈的树茎,不就如同我们生生死死的一辈又一辈人类的生命么?而不同的,我们的生命在传承着,可是我们的人文历史却因为一辈辈人的得失而不能完整保存、传承。可是,只有那几千年声声不息的桑根像一位史记者一般,一直在一刻不曾停歇的记录传承着我们民族之魂,我很激动,也很感慨。那深深扎在故土下的桑根不正是我们华夏民族之根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