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泪水、汗水洗礼后的阳光—中国杂技扫描 | |
作者:大漠寒心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3/18 15:14:03 文章录入:大漠寒心 责任编辑:大漠寒心 | |
|
|
泪水、汗水洗礼后的阳光 —中国杂技扫描 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直播报道
记忆中小的时候,经常会有河南、山东的艺人们为了谋活计、讨生活而去全国各地到处跑,过着漂泊流浪的日子,人们把他们叫做“打把式卖艺”的。那时候,每每看着他们用自己娴熟的技艺嬴得一片喝彩,就总是心生羡慕之情。羡慕他们高超的技艺,也羡慕他们不停行走的生活方式,甚至觉得比我们日复一日枯燥的念书好玩多了。甚至还生出想出逃跟着他们一起漂的念头来,但这念头最终还是被扼杀在摇篮里了。一方面由于年龄小怕事,没有胆量付诸行动,更主要的一方面是那时候,这些“打把式卖艺”的社会地位很是低贱,以至于,经常看到很多艺人被当地人侮辱欺负或打骂的情景。 那时候流浪艺人的“打把式卖艺”一般被看成两种目的:卖药或卖力气乞讨。表演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有人猴一起练的耍猴的,还有练刀枪剑戟的武把式,也有杂技魔术等等。 后来慢慢长大了,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从哪里慢慢地懂得了,杂技、魔术、武术等都是我们民族不同分类的民间传统技艺。 慢慢地又开始在参加工作后的采访报道中知道了,一次次给领导和外宾表演的节目中最出彩的就是就是这些已渐渐有些现代味道的民间绝活或传统艺术。 郑州市杂技团,听起来很响亮,而且还是事业单位。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目前的它,却坐落在临时租住的郑州市最北郊的一个村外空旷废弃的工厂院内。院子里除了对着大门的一排既用来办公又住宿的小楼外,就剩下分布在院南北两侧的宽大厂房了,而这厂房就是几十个年龄大小各异的孩子们练功吃苦的地方。 郑州市杂技团成立于解放前,是我国较早成规模的杂技团,最早也是由河南商丘的民间艺术团体组建而成进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现在已经是中国大地上最为有实力的杂技团了。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残酷和杂技艺术的从业者多半出身贫困,已经很少有人来投入这个行业里来了,所以,虽有着在国际舞台的游离辉煌,可是,目前的多方面困难很是着实令人堪忧。 大冬天的,这里面没有暖气,没有炉子。孩子们要不停的练功来保持较热的体温,才不会感觉到冷。但是,这个不是我们常规的跑步呀打球呀等全身运动,剧烈运动的部位承受着疼痛和汗流成河,而静止不动的部位却冻得瑟瑟发抖。 这里的孩子小的四五岁,大的也才二十几岁。一般分两种,一种是正式编制的,有基本工资和补助还有劳保和“三金”,最高的一般月工资1200元。一种不是正式的,也就是签约的孩子们就只有700多块钱的工资和演出补助了。像年龄小一点的签约孩子就只有500元的工资和补助了。还有的几岁的就------ 如果说现在很多的孩子是蜜罐里长大的,那么这些孩子真的是在盐水里泡大的了,因为汗水和泪水都是咸的。本该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纪,还不懂得什么是奋斗和追求的年纪,他们却已经在奋斗了。严厉的教学方式,艰苦的生活环境,他们小小的心灵已经学会了“忍”,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父母的希望,也是老师的希望。而他们更希望有一天,他们能像雏燕初飞一样在舞台上轻盈地飞翔,有无数的目光注视着他们,有阵阵的掌声为他们喝彩。而那一刻,他们所有的苦都化做了甜。
好不容易才暖热的棉鞋还得脱掉,穿上着薄薄的练功鞋,好冷呀。
练功的孩子们又苦又累,老师也冻的只抱着热水杯取暖。 上面,腿部的剧烈运动在燃烧脂肪,可是下面的肩部,却是又冷有疼。 这一趟就是几个小时,要一遍又一遍的练。 只有天气好些了,太阳的光线才会透过窗户上的玻璃给里面的孩子们一些暖意, 大家的筋骨才会能伸展开。 上面的洒脱,下面僵止的部位在和凳子摩擦很疼。
这绚丽多彩的表演里,融入了多少汗水和血泪呀。
为了保持住身子下面凳子上的那点温度,孩子一旦躺上去, 就是几个小时不能下来,为了不去,或者尽量少上厕所,所以,她们几乎尽量要很少喝水。
登伞时,上面将就技巧的变换,地下的手、肩、背则要保持稳定和平衡。
一开始,孩子们练完几个小时的功后,就下不来了,就算下来也不会走路了。 只有慢慢的适应了才一切能习惯了。
这个把式看着轻松好看,可是,心智可一点都不能乱,一不留神就要丢人了。
这和5岁的小丫头再练基本功,记者问她疼不,苦不的时候,她没有说话, 只有从脸颊和眼角留下来的不知道是汗是泪算是一种回答吧。
练功是要记住时间的。
这个孩子6岁了。
绝活就是这样练出来地。(一)
绝活就是这样练出来地。(二)
绝活就是这样练出来地。(三) 绝活就是这样练出来地。(四) 绝活就是这样练出来地。(五) 绝活就是这样练出来地。(六) 绝活就是这样练出来地。(七) 空荡的厂房有了他们一下子活了起来。
滚动的音符。
鲜活的生命。 人小,活绝。 孩子们虽然练功很苦,可是几乎都没有上过学。 这些稚嫩小脸上阳光。 这位老师,在抱怨十年培养出的演员没有几年就要退役是国内的风气不正。
敏捷的身手。
火一样的时代。 这些大孩子练得是些高风险的节目。
这里面也有很多是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现对较高的大孩子。 现在的节目有很多都是进行改良的传统节目。
这些大型的节目演出时道具设备搬运和架设很复杂。 这是,南边的厂房内容。 只有饭前刷碗时才会感受的真正的取暖温度。 对于这些农村出来的孩子,能吃包子是最高兴的午餐了。
这猴子不知道是闯祸了还是怎么了,被拴在院里反省。
孩子的宿舍也是他们的自由空间。
真是人要衣裳马要鞍,演出前一化妆就有了很大的不同了。 后台的准备很紧张。
上场前的迫切心情。
最自豪,最闪烁的时刻,十年的苦难浇灌出来的魅力。
杂技演出经常会有意外和失利的时候,小女孩很难过。
这里小姐妹的情感和别的行当不一样,很深很深,演出时都是相互鼓励和担心。
看看这些正在上场猛男的肌肉真是很棒呀。
精彩瞬间
特别的音符
既是演员又要帮助搬道具,很忙很快。
每次演出的润滑剂,也是精彩过后的调整紧张心情节目,很是可口可乐。
孩子们的最爱。
载歌载舞也是画龙点睛之功。
魔术的魅力是无穷的。
力量也有体现美的时候。
是什么吸引了孩子们呢?
演绎另类倒挂金钟。
没有保护的“人猴”
演出结束的时候,演员们虽然很累,但是,很不愿意离去。
做客河南电台旅游广播《老记见证》直播节目留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