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寻踪黄河澄泥砚传人
作者:大漠寒心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5/6 7:40:17  文章录入:大漠寒心  责任编辑:大漠寒心

 

 

寻踪黄河澄泥砚传人

 

见证文化传承尴尬

 

 

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直播报道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最能被称之为上品高雅代表的当属“琴、棋、书、画”,然而在其后两位的必备的文化内容中就要属“笔、墨、纸、砚”的“文房四宝”了。

特别是其中的,是中国传统书法的必备用具。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

在中国据说有四大名砚之说,即端砚、歙砚、洮砚和澄泥砚,为我国传统的四大优质名砚。唐代起,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砚和河南洛阳的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

澄泥砚分别生产与河南的虢州(今河南陕县新安县)、山西的绛州(山西省新绛县)、山东青州。

我们这里所说的澄泥砚就是黄河澄泥砚,这里所说的洛阳澄泥砚其实就是位于洛阳西部的洛阳市新安县出产的黄河澄泥砚,它的全称应该是黄河虢州澄泥砚。由于黄河虢州澄泥砚出产自黄河流经的平原地带所以这里的泥土沉淀的也最多,泥土中包含的成分也就更丰富,经这里制作出来的澄泥砚也是所以澄泥砚中最好的。

在河南境内目前有加工生产黄河澄泥砚的地区、厂家有很多,仅记者手头官方给提供的比较显现头角的就有五、六家,其中有虢州澄泥砚为大家公认的正宗流传门派,虽然在行内和社会上也流传着,以安徽籍艺人王玲夫妇经过艰辛磨砺、呕心沥血重新研制出来的已经失传、绝版几百年的黄河澄泥砚的说法并还获得了国家的发明专利。在河南三门峡渑池的刘新安也自称:由于种种原因明末清初其制作工艺失传,为发掘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刘新安等兄弟经反复查据考证史料,历经艰辛,锲而不舍,挖掘研制以黄河中下游特殊地理环境形式的优质澄泥为原料,添加多种元素配方,经过特殊的燃烧工艺,柔和现代科学技术,终于使这被誉为"国宝"的黄河澄泥砚研制成功问世,并喜获国家发明专利。但是,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的黄河澄泥砚并没有失传,一直在民间传承的另一个说法。

据,一直在黄河澄泥砚发源地—新安县从事着黄河澄泥砚的制作和研究工作的文化遗产传承人游敏介绍说:河南的澄泥砚始于汉代,兴于唐代,比山西的澄泥砚要早300多年,河南的澄泥砚和山西绛州、山东青州的澄泥砚都是用和黄河淤泥为原材料雕刻、烧制的,所以又被称为黄河澄泥砚,而河南的黄河澄泥砚又是以河南西部的虢州(现在的陕县、新安)为主要发源地,也有黄河虢州澄泥砚之称。就目前河南境内正在生产黄河澄泥砚的厂家所属区域中唯新安最多,就连孟州的黄河澄泥砚李伟也是从新安移民过去的。目前在很多地方传言王玲夫妇因为黄河澄泥砚失传断档而自己又发明出来的成为了黄河澄泥砚的正宗之说是不对的。之所以,流传着黄河澄泥砚失传已久的说法是因为在山西和山东的澄泥砚制作工艺中间断档的事实,虽然,澄泥砚在制作工艺上基本相似,可是,在外形图案上都有着各自本地区文化底蕴,特别是在制作的配料上也是有着很大的不同,其澄泥砚失传绝版说法并非是指河南的虢州黄河澄泥砚。因为在新安县我们的祖辈一直都在传承的,只是随着世道冷暖有兴衰的起落罢了。

为了找到最为真正原始的黄河澄泥砚了解它的制作过程和见证黄河虢州澄泥砚的生存现状,记者几经辗转在孟州黄河边的移民小村里找到世代以制作黄河澄泥砚为生的李伟一家,这个中年汉子看上去很柔弱,也不善于言吐,虽然从很多的奖牌和媒体的传言中把李伟和他已经逝去的老掌门父亲李留照都是:董事长、企业家、研究会长等等大大小小的桂冠和头衔,可是,他们的所为企业目前还只不过是家庭个小作坊,并且是一个没有什么规模和经营体系。连家人和工人加在一起也不过八、九个人。销售渠道也仅仅是靠设在孟州市政府门口的小店等客上门的方式为主。只有一个称呼对这对爷俩还比较恰如其分,那就是文化遗产传承人。

据李伟说,他们家祖祖辈辈都是以制作澄泥砚为生,从他记事起,他的太爷爷和爷爷以及他刚刚去世快一年父亲就给他留下了对澄泥砚的特殊情节。

谈起他的计划和规划,李伟很无奈和困顿,原来在新安未移民到孟州时一切还有都朝着好的方向逐渐发展着,可是,在孟州后不但没有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受到应有的照顾和支持,反而遭到一些职能部门的刁难,市政府也不重视,就连某些政府领导在到他与政府为邻的小店调研时还说:“不就是一个泥巴么咋会这么贵重呢,”气的李伟的爱人只张嘴却说不出话来。

还有一件让老李很不安心的问题就是他的三个孩子中除了已经出嫁在本村的大女儿一直在在家里帮着做澄泥砚外,二女儿和小儿子都对这中在他们眼里没有出息的泥巴巴活计不感兴趣。老李最怕的就是祖辈传下来的事业后继无人。

不懂市场和管理是李伟最大的困惑,前几天一个亲戚接了一个用黄河澄泥做骨灰盒的活,让他来指导。他很委屈哭了,一个华夏文明的主要代表黄河澄泥砚的待遇竟不如骨灰盒的热销真不知道自己还要不要继续祖传的澄泥砚事业。

在采访中记者也不断的帮李伟分析问题出主意想办法,后来李伟也准备在自己靠近黄河大堤的责任田里种些果树和蔬菜依靠自己的澄泥砚制作的基础,搞文化特色旅游。

相信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在他的世外桃源里品尝农家饭菜,看到他制作黄河澄泥砚的过程了。



刚进村子就遇到李伟夫妇要和伙计

一起去黄河滩上找泥源了。

 

这就是他们的运输工具,在农村很普遍。



 

李嫂看着迟迟不退的河水发起了愁,因为在一年中只有几个月才可以在河水较小的时候在河床上选出好的河泥。



 

李伟在和他的伙计分析泥中含沙的成分和比例。



 

只要确定了目标,剩下的就是要开挖了。



 

终于在几层河床杂志下找到了合格的河泥。



看着易挖起来可是又累又难。



在河床上抬河泥可不是好玩的,不小心就会陷在泥中。



 

在石块和荆棘中跋涉就是世道的艰辛。



董事长干起活来就是不行吧,快撑不住了吧。

把挖回来的河泥要放在缸里搅合后再沉淀,

大约需要半个月才能进行下一步。



 

这是二次沉淀后搅合的泥浆。



这个是250号的高密度筛子,

筛出来的泥浆凉干了后会比人们吃的精粉还精细。



在筛子的滑道上浇的不是润滑油是水,

这样就会避免泥的质量不会有任何杂质。



把二遍搅合的泥浆再倒到第三个沉淀大锅内进行搅拌。



再把三次搅拌的泥浆进行筛选。



这是,记者才发现原来筛子是两层。



这就是经过细筛过滤后的泥浆,要经过一个多月的沉淀,把水分过滤后才能进行下一步。



看看这就是制作好的澄泥砚原材料。



将泥块进行配料并揉压。

把揉好的泥填压在做好的模子里压实,其实,原本的泥砚做法不是这样,因为没有模子所以都要用纯手工来捏制,所以就要求制作澄泥砚的艺人们还要兼有“捏泥人”的绝活,这个伙计就连李伟也只是知道一点而已,

其余的都被老掌门带到地下了。

 

按照现在通用的新工艺,

把按压好的毛胚用钢丝做成的锯刀拉平。



再拿出报纸盖上,上面要盖上模板。



把做好的泥砚毛胚猛地反过来要稳准快。



这就是一个砚盘毛胚出笼了。



 

 

剩下来就是要制作配套的砚盖了。



这样的模型也要在阴凉处凉放

约一个多月才能进行下一步。

这就是李伟家庭作坊的企业。

这是在给晾干的毛胚上细致的精雕。



这是李嫂和大女儿在一起边干活边唠家常。



这就是澄泥砚的最重要一环的烧制用的窑体。



看看这狭窄空间就知道一次烧制的泥砚不会很多。

这个炉子是用煤炭作为原料的原始烧制法。



在炉内的火一定要均匀。



最重要的时刻就是要看好炉内泥砚的火候。



你看看最里面被烧得红红的小圆盘就是泥砚。


出了炉的泥砚还有经过熏蒸。

这些都是牛年的新泥砚,据老李说,

因为生意不景气所以今年也只就出了这一炉泥砚。



经过熏蒸后在进行抛光,

一个成品黄河虢州澄泥砚就算完成了。



每个泥砚老李拿在手里都要认真查看,擦了一遍又一遍疼爱的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这些凝聚着母亲河文化韵味的泥砚是的

一些有文化涵养的人爱不释手。



李嫂说她本事在家做饭烧水的贤妻良母,

可是自从老掌门撒手西区后,

她不得不就来到这个店里开始干起老板娘的营生来。



据李伟讲,老掌门走得太突然了,

所以很多手艺活就没有留下来,很是可惜。



再过十几天就是老掌门辞世一周年了,

李伟总想劝说儿子当着爷爷的“面”答应将来

继承祖业,将正宗的黄河虢州澄泥砚进行到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