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追寻“四大发明”《追记印刷术演变》(一) | |
作者:大漠寒心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6/27 11:26:13 文章录入:大漠寒心 责任编辑:大漠寒心 | |
|
|
追寻“四大发明”
之
《追记印刷术演变》
(一)雕版、木制活字篇
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直播报道
说起印刷术的起源和发展,就要说起印度佛教的中国历史,因为在此之前最早前原始的印刷术新生事物的发明并不是都被认可的,据有关资料记载:自从汉朝发明纸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要轻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至迟到东汉末年的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的隋朝,人们从刻印章中得到启发,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特别是到了后五唐时期正是从汉代进驻中原的印度佛教的迅猛发展才凸显了原本的手抄经文和佛像图远远落后于当时寺院和教徒的发展速度,当时,有人描述着,在各个庙宇寺院里一大部分的庭院和殿堂被很多光头的和尚和请来的落魄秀才和民间识文断字的先生们占据的,每人身边都是厚厚的经文在等着抄录,而当时在大唐全国就有大型寺院400多所。虽然,已经是有史以来最为浩大、动容的抄录场面但是却面对偌大的民间、佛教需求来说,经文的短缺大大的制约了这种佛教的迅速发展进度和“众生的普度”民间需求,不得已,才逼迫人们从把碑刻和碑拓方式上得到了启发开始了大批量正式运用到了这民间、佛教的雕版印刷上来。因此又继续在宋代开始用于书籍出版和官方实用,据说,第一位把雕版印刷用于书籍出版的就是一位私人出巨资进行刻版印制的文学家,据传,共花去了二十多万白银。在宋朝,雕版印刷事业发展到全盛时期。雕版印刷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但是刻板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书,版片就成了废物。此外雕版发现错别字,改起来很困难,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 再后来北宋平民发明家毕升在尝试木制活字失败后有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改进雕版印刷这些缺点。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在历史上被称为印刷术的最大革命。也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可是胶泥印刷存在的诸多缺憾和不稳定,最终被作为不成熟的发明被后来的王帧发明的木制活字印刷所替代。 元初,王祯(1271~1368年)创制了木活字。王祯是山东东平人,是一位农学家,做过几任县官,他留下一部总结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农书》。王祯关于木活字的刻字、修字、选字、排字、印刷等方法都附在这本书内。他在安徽旌德请工匠刻木活字3 万多个,于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试印了6万多字的《旌德县志》不到一个月就印了一百部可见效率之高。这是有记录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王祯在印刷技术上的另一个贡献是发明了转轮排字盘。用轻质木材作成一个大轮盘,直径约七尺,轮轴高三尺,轮盘装在轮轴上可以自由转动。把木活字按古代韵书的分类法,分别放入盘内的一个个格子里。他做了两副这样的大轮盘,排字工人坐在两副轮盘之间,转动轮盘即可找字,这就是王祯所说的“以字就人,按韵取字”。这样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减轻了排字工的体力劳动。是排字技术上的一个创举。 中国之雕版印刷术在发明后不久,即传至日本,后来又在十二世纪传入埃及。欧洲大约在十四世纪才有木版印刷的图像,现行之木版水印画依然采用雕版印刷之方法。活字印刷术则在大约十四世纪传到朝鲜、日本,复由中亚传至小亚细亚与埃及,并影响于欧洲。欧洲最早用铅、锑、锡合金所制之活版印刷,乃1450年德人古腾堡(J.G.Gutenberg)所创,距毕升之发明已四百余年了。可以说,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对世界进步的一大贡献。 印刷术的演变为:雕版—胶泥活字—木制活字—铅字—锌版—胶片—无胶片等七打步骤,当然了在全国各地还有着石印、油印、染印等等印刷机巧,但是,记者这里只对影响社会主流进步的印刷革命做一个扫描纪录而已。 开始着手《图说四大发明——印刷术》这个大工程的伊始,记者本打算按照其他的记录方式进行采访、报道,可是,到了真正具体环节上后,才真的知道了它的艰难和困惑。关于印刷术的说法虽主干相似但其版本众多,有“远古说”,有“秦版说”,“战国版说”还有“汉版说”、“唐版说”等。尤其是在能找到原本的行业遗迹拍摄、采集的线索来源上就有很多误导,致使记者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尤其是在国内油价只升不降的时刻,记者就越发急躁,越急躁就越出错。倒是几次采访和拍摄都不得不二次补充,越是这样就越发感到责任和意义的重大。在好不容易才在开封文化艺术大师任鹤林先生的引导和支持下,找到了两位健在的雕版印刷的末代大师后,又得到了更多的印刷史说。
任鹤林对于开封年画的朱仙镇版画说法很有异议。
特别是从任鹤林先生那里了解到了很多史无记载的东西之后,以至于记者甚至因此私下里切切狂喜好久,在任先生那里记者不但听到了闻所未闻的文化史料,还了解了诸多,类似朱仙镇木板年画的说法有误等原因,更主要的是从任先生身患疾病还积极的配合记者采访报的,并十几年将所有心血投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是记者又有了一种敬重钦佩之情,总算,在记者孤军奋战的领域里又遇到了一个“臭味相投者”这是不幸之中的万幸呀。
进行版刻复原后的画面和朱仙镇的年画对比, 结果朱仙镇年画只能用一个字能形容,那就是“粗”了。
在雕版印刷的采访和拍摄好不容易告一段落时,在中国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毕生发明的胶泥活字制作、印刷部分的线索搜寻上,虽几经努力却不得已以失败结束了,只好又延续两位雕版大师的刻刀记忆回访了那段,王帧的木制活字制作和印刷的片刻画面再现。 朱老爷子说:在过去这就是一页书面。
朱永敬老爷子是全国雕版史上寥寥无几且仍建在的末代传人之一,老爷子今年72了,出生于1937,是开封本地人,朱老爷子是雕版世家,父亲朱冠甲,字号:松竹斋,祖父:朱广生。光朱老爷子还能记住的就已经有祖传三代的雕版历史了。 朱老爷子13岁就开始雕版刻制的技艺,到了20多岁时已经是行内翘首一指的高手了,技艺最精湛的时候,活字单字可以技艺超群,能在现在的五号字体上并刻四个不同字体的繁体“龍”字。足见其雕刻技术的绝伦之处了。 新中国解放前,朱老爷子一直从事工艺,足迹遍及河南、安徽、山东各地以雕版、活字刻制为生,边谋生,边和各地的同行切磋学习行业技巧。新中国成立后,朱老爷的祖传手艺有了用武之地。他先后在原来的开封印刷厂、河南日报(原省会在开封时期)、开封日报社等单位进行报纸和书籍的印刷前的雕版和活字的刻制工作,现已退休在家。 朱老爷子曾在我国第一次简化字开始时的时候从事简化字教材的刻制工作。在朱老爷子的大脑中保存着,繁体版,简体版的几十种字体的几十种字号的中国文字,这还不包括那些特殊的字符、标点符号。他的大脑比世上最好的电脑存储的中国文字都全,他的一双手比那些钢琴家,书法家等等大家、大师的手都金贵。 另一位老传人在匠造雕版年画方面很有功底。
另一位老人叫卢永泰,生于1949年,与新中国同龄。其父,卢宪章,字号:荣宝斋。祖父,卢敬芝,也是祖传三代以上的雕版世家。原来在开封雕刻工艺厂工作,现已退休在家。 在整个雕版、活字雕刻的演示拍摄过程中,老爷子们依然是非常敬业、负责的态度,记得在雕版刻制记者给写的传承文化匹夫有责八个字时,记者的连笔把传承的“承”里面的三横写成了两横,朱老爷子就总是感觉不对劲,非要找字典查一下,坚持自己的三横是对的。最终还是在手机上查到了“承”字是三横才继续接着往下刻,这一点认真负责的态度非常让记者敬佩,如果,我们现代的时尚一族们能有此这般的责任和态度对待工作和社会的话,那将是中华民族的有一大幸事呀。
原材料都是现存不多的山梨木。
那就用助手的手机来帮忙吧。
所以工具也自然就不一样了。
不然引出来的字与字的距离就会不一样了。
写好一个后,再按照比例写好剩余的。
而且,还要把持手劲要平稳镇定。
(不妨猜猜看,猜对了有奖。答案在下期)
所以,就要准备纸张了,要把纸夹进劈开的竹架里。
劲大了会把纸扯断。
起整个过程又被任鹤林先生称之为“刷印”!
不是一车活,结果印出来的纹路却能和在一起, 的确神气得很。 朱老爷子向记者讲起了他年轻时期的风光史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