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2011“六一”、“端午”的故事》特别报道(二)之二
作者:大漠寒心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6/8 11:35:18  文章录入:大漠寒心  责任编辑:大漠寒心

 

2011“六一”、“端午”的故事》特别报道(二)

 

 

 

 

国学先锋“六一”节目迎端午(二)

 

 

老记见证网 资深记者 聂志义 小记者 聂安邦 摄影报道

 

 

 

虽说,“六一”国际儿童节,也有点外来引进的意思,那就与五一、七一、八一,慢慢的也成为了中国现代新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了。对于期盼早早长大的孩子们来说,一年又一年的“六一”节日,变着法的过来过去实在没有什么新鲜的花样了。可是,这些粗浅、薄弱的节日历史比起我们厚重浩瀚的民族文化来说件事一个脆弱的嫩草,如若,在这个节日里能直入我们的民族文化的强大内力的话,就在算一百年、一千年我们的民族文化的“六一节”将是一个孩子们永不枯竭的快乐的海洋、江河。

说起这先锋学校,最早时候是记者在《文化时报》任首席记者时遇到的,就了解,这先锋学校98年建校以来,创始人“任晓林”的带领下,一直秉承教育传承文明的使命与责任,致力于在教育教学的研究中科学对生命的态度,让先锋教育始终以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纳东西智慧,诵中外经典,探索建构现代化的东方经典教育模式。这种民族文化品味极重的学校在中原大地上也堪为第一所纯古典教学方式的学校,就连穿着的衣服都是过去的汉服,猛的这一横空出世,还着实让现在时尚的人们懵了好久才回过味来,那时候,河南全省上下都在一场轰轰烈烈的挖掘弘扬文化河南氛围下积极行动了起来。但是,对于这个很大胆的教学方式还是有很多人在持观望态度,再后来经过几年的岁月变化,这个学校不知道变成什么样子了,尤其是在国家规范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后,这个以传承民族文化为特色的学校是否还在坚持呢,学生、家长是否对学校的新教学方式认可呢?

六一节这一天记者就带着小记者一行用镜头记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国学文艺节目,节目中包含了诸多民族文化内涵和一些寓教于乐的孩子们自己设计的舞蹈,文中有武,武中静心,让经历过无数次大制作场面的记者都有点目不暇接了,还不罗嗦了请各位看官上眼吧,也许你会从中找到和我一样的问题答案。

 

 



哈哈,真逗,这家长自己举起了引导牌,估计是心疼孩子们。

 



 

看看准备就绪的小演员们,那劲头还真有些专业演员的样子。

 

 


 

哈哈,这些小西瓜也都排着队的“滚”了出来。

 

 

孩子们还祝记者叔叔节日快乐,我真晕。 

 

 

哎呀,记者看见了剑客级别的同行了。很敬佩。

 



开场歌舞开始了。

 



开场歌舞过去后,这四位特别师生组合闪亮登场了。

 



让男士们忍不住要多看两眼的美女主持人

那声悦色的主持词把现场的气氛装饰的庄严宁静。

 



演出开始,大家依然按照学校的常规要行礼拜祭孔圣人。

 



 

孩子们在老师的保护安排下有条不紊地走向他们的展示舞台。



嗨,这女娃娃的快板说的真好似专业曲艺团的小演员,与其不同的段子里全是国学的内容。

 



小家伙们演出时的严谨样子,使台下的大人们想笑又不敢笑。

 



尤其是者民族服饰的模特展示很逗人。

 



哈哈,除了很逗意外,还是很逗。

 



这些孩子的样子就三字:酷毙了。

 



看看这位母亲一边看,一边拍,还一边激动得流泪。学校把孩子教得真好。

 



看看这位家长忘我、忘情又忘形的尽头,很是让记者佩服。

 



就连台下前排的嘉宾们也是笑得前仰后合。

 



看到演出比预料的要好,这两位美女校长的嘴也自然合不上了。

 

再看看这些小花木兰,边舞边吟: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那一半一眼的劲头把木兰辞演绎的无以伦比。

 




这位影友趁机按下了这历史的瞬间。



这些孩子演绎的也试过学历的经典。怪不得就连记者读起来都很头疼的

论语、弟子规,这些几岁的娃娃是怎么记住的呢,原来如此呀。




哈哈,看看这范,真棒。



很会想办法的家长拍客。

 


 

大块头、大制作用的是白头大炮。

 


天气虽然热,可是家长们却深深被吸引了。

 



孩子们的节日孩子们的旋律。

 

真看不出来,这是一群中国幼儿园的孩子演出水平。

 


嚯嚯嚯,这是啥阵势呀,真是那句台词呀:唰唰唰。

 

 

火红的年代,火红地天,火辣辣的孩子们,火一样的情怀。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