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红色收藏家杨翔飞《我心向党》感恩之路
作者:聂志义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6/29 13:08:39  文章录入:大漠寒心  责任编辑:大漠寒心

 

红色收藏家杨翔飞《我心向党》感恩之路

 

 

 

 

 

《老记见证》联合报道 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从一个昔日讨饭娃成长为今日名誉国内外的红色收藏家,他有着什么样的执着和毅力?几十万件价值数亿的藏品背后流露出多少辛酸苦辣?一生绝品宝贝他有什么样的撼人之举?曲折的收藏之路隐藏着多少惊人传奇故事。

老记见证网记者独家千里跟踪纪实拍摄“红藏名人”杨翔飞,用镜头侧影记录了他的感恩之路……

 

知道杨翔飞是记者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做主持人的时候,那时候记者主持的是每周六周日各一小时《老记见证》的直播节目。作为为挖掘传承华夏民族文化的特别文化节目着实很受广大民族文化志愿者和有民族心的听众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收听。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经大河网收藏栏目主管杨红星先生的推荐,记者见到了在收藏界有着神奇色彩的杨翔飞先生。原本一贯讲述古老民族文化神韵的华夏之声中突然被一种激情红色旋律沁之心肺,让人倍感振奋和鼓舞。在这个红色文化的感染下很多听众打来热线纷纷表达对杨翔飞的感人之举敬佩之情,还有不少老革命、老军人纷纷邀请他去交流红色收藏的经验藏品,这是记者作为主持人以来最骄傲的一次直播节目。

在节目之后记者又多次与老杨进行了朋友般的聊天、攀谈。慢慢的知道了老杨的充满凄凉的童年悲惨世界。也知道了老杨执着沧桑的寻宝历程,也慢慢解读到了他那颗赤诚滚烫的感恩思绪。

老杨出生在河南省卢氏县的一个偏僻农村里,从小就生活在仅有几户人家的大山中,祖祖辈辈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庄户人家。外边的精彩世界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在杨翔飞四岁的时侯父亲因劳累过度及早地辞世长眠了。撇下孤单的母亲带着姊妹七人艰难度日,杨翔飞那年才刚刚8岁,由于家里劳力少被分配的粮食也就不够吃,虽然由村里和左邻右舍的时常周济,可是杨翔飞还是要经常外出讨饭过活,有一天他对妈妈说:我想上学识字,等我长大了,咱就不住这窑洞了,妈你就让我上学吧”孩子天真、稚嫩的一句话戳疼了妈妈的心!妈妈随口答应着 。等哄走了他后妈妈一个人躲到山后哭了。是呀,一个可怜的寡妇,除了一口窑洞和一群哇哇待哺的孩子外几乎就一无所有了,拿什么供孩子上学呢?

后来,还是在乡亲们和村里的照顾下杨翔飞才终于背起了妈妈手缝的书包成了一名小学生了。学校在山外离家十几里远的地方,一个八岁的孩子为了上学每天都要步行十几里的山路,下雪天和下雨天,杨翔飞经常被湿滑的山路滑倒而摔得浑身青紫;体无完肤,往往都是一瘸一拐的半夜才回到家里,每每这个时候也都是妈妈手端着油灯在院门外的柿子树下不停的张望着。

严冬酷暑斗转星移,由于杨翔飞艰难刻苦的学习换来了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小学课程,转眼到了上中学的年龄,开始懂事的杨翔飞,看着为了全家劳累的妈妈背都累弯了!心疼不已,就对妈妈说:“ 要不我就不上学了?回来帮你干农活吧。”妈妈听后生气的一巴掌扇在了杨翔飞的脸上,这也是妈妈第一次打他!“妈妈一边哭,一边打,你真不争气呀!你必须要好好学习,妈妈才能才有个盼头啊。 ”妈妈说着,眼里充满了希望、、、、、

   中学开学的那一天杨翔飞心装着妈妈的期待走进入了校门,中学的他懂事了许多,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以外,他还常到学校借些报纸和杂志看,了解到了许多外边的信息!杨翔飞想:“等我上完了中学,我也要到外边去闯荡,干一番事业,改变这一穷二白的生活,再也不让妈妈受苦了。”

岁月荏苒,日月如梭,终于又读完了中学的课程。他虽然只是中学生的文化水平,可他由于他刻苦钻研,加上经常看报读书,比起同龄的孩子要成熟许多,知识面也有了很大的区别。 最主要的是贫困的家庭和坎坷的童年人生让他有了很大的动力源泉,这些苦难磨砺最终成为他后来的成功基石!

因为家里贫寒,杨翔飞没有读完高中就走上了社会。开始的时候在城里给一家工厂打工。那时他16岁,每月只有24元工资。可是他不在乎这些工作依然很努力, 深受大家的好评。都说他是个很优秀的年轻人。一次,在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了老城墙上面的有很多土坑,还有许多隐隐的白骨,杨翔飞好奇的问一位老大爷 : 城墙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坑和白骨呢? 老大爷叹口道:“这些都是历史留下的伤痕!我们的新中国来之不易啊!这些坑都是共产党打鬼子留下的,还有那些白骨,都是为国献身的先烈留下的!当时的仗打的很苦!日本人侵略我们中国,残害了不少同胞,是共产党带领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枪杆子打跑了小鬼子,又打败了国民党!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啊!孩子,一定不要忘记党的恩典啊!”

 

     杨翔飞听了老党员的话,很受感动。回家的路上,他想了很多。“原来我们的新中国经历了这么多腥风血雨啊!幸福生活都是党给的,我们一定要记住党的恩情!人,不能忘本!”可他很纳闷,这老城墙不是战争的罪证吗?可这城墙年久失修,风刮雨淋,早晚会失去印记的!还有什么可以证明这曾经发生的一切呢?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收集有关党的历史见证,好让更多的人记住我们党的发展史,让党的光辉业绩万代流传!

 

记得第一次收藏也是让杨翔飞走上了红色收藏的道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一次,他到一位老红军家里去做客,在老红军的家里的客厅墙上醒目的一张入党誓言,党旗就像一簇火焰一般给人以力量,一下就吸引了他,看着他爱不释手、如获至宝的样子,最后老红军终于答应把这张珍贵资料送给了。老红军说:“我也老了,看你这么爱惜,就送给你珍藏吧!”就这样,他得到了第一份党的珍贵资料——《入党誓词》!接下来在踏遍卢氏19个乡镇的过程中,杨翔飞发现卢氏山川到处都留下有历史先贤的遗迹。在山河口,杨翔飞瞻仰了万丈峭壁之上的“神禹导洛处”那几个古老苍劲大字的魅力。在大石河的悬崖峭壁上,他看到红二十五军战士路过卢氏书写的“杀向前去”石灰标语……凡此种种,都给他决心收藏历史信息打上一针针强心剂。后来干脆放弃原来自己的工作,他安排好母亲的生活,离开偏僻封闭的故乡,独闯省会郑州 ,走上漫漫收藏之路!

 

10几年里他跑遍全国西安、上海、北京、东北 等 30几个省区, 他的党史资料收集越来越多,在朋友圈中渐渐出名,如果有好藏品都会给他留着,全国各地都有他的“线人”。有天晚上他正跟朋友吃饭,接到内蒙“线人”电话,说手中有本很重要的文献。他坐不住了,朋友看着匆匆离席的老杨纷纷摇头。跟“线人”约好时间后就带着司机连夜疾驰向目的地进发……

只要藏友一有线索提供,不管条件多么艰苦,杨翔飞总是背起行囊就出发。1994年,杨翔飞来到著名的将军乡——红安县大悟“寻宝”,此时正逢当地大雨磅礴的雨季,当他为了寻访一名著名将军的后人时,还差点被突发的山洪吞没。在杨翔飞十几年收藏中,遇到这样的惊险镜头数不胜数。 

通过18年的努力,现在的杨翔飞已经在收藏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了。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各大媒体、电视、网站都非常重视,各个地方也以各种不同形式展开一系列的庆祝活动。随便打开一个网页,建党90周年的字样都以醒目的红色飘在首页,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身为红色收藏家杨翔飞也自然没闲着,从4月份开始,杨翔飞就带着他的红色藏品,先后在北京、长沙、石家庄、郑州等地举办红色藏品展,参展了由中国报业协会主办的纪念建党90周年党报党刊事业发展成就展,在河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警察学院、中南大学等高校开展红色藏品进校园活动,所到之处无不赢得喝彩!使参观者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给年轻人的心灵起到了深渊的影响。对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史得以进一步的了解,对我们党更加敬佩、热爱! 

“红色记忆 ” 庆祝建党90周年红色藏品专题展览会上,展出内容的我党的历史跨度,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直到建国初期,展览由极具特色3000多幅图片和文字说明组成。通过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的党史文献。展品可以分为五类:1、中国共产党前期的书报类。2、红军长征时期的遗留物、书报、照片。3、抗战时期的画报、照片、写真集、手稿、号外、宣传画、作战军用地图等。4、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的书报刊物。5、新中国成立部分的书报刊展示。使参观者重温共和国和发展的艰辛岁月,感受中国共产党90年 的沧桑巨变 。 “庆祝建党90周年实物 ”展示区。展出描绘中国共产党90年光辉历程 。为整个展区烘托出热烈的气氛。  这些展览都以图片和实物展为主,展览现场异常火爆,参观者不仅有学生、各媒体、还吸引了老革命前来参观。参观者有当年在战场上让敌人闻风丧胆的老英雄,如今,已经到了白发苍苍的暮年,当他们看到杨翔飞的红色藏品展后,仿佛一下又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岁月,便情不自禁的唱起《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等革命歌曲。有好多大学生看了展览后,向杨翔飞深深的鞠躬表示敬意,十分认真的说:“杨叔叔,感谢您!让我们了解到了许多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今后,我们一定刻苦学习,掌握丰富的知识,以便更好的回报社会、报效祖国、报答那些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幸福生活的革命前辈。”

杨翔飞除了到处参加他的红色藏品展览之外,还要频频的接待各地媒体记者的采访,不久前还应邀进京接受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媒体的采访,并参加了北京电视台、建党90周年的特别电视节目的录制。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做了独家特别专题图片展览。在北京的各大媒体为庆祝建党90周年举行的活动更是红红火火,好不喜庆。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杨翔飞告诉记者,他有一个心愿:“如果条件许可,在适当的时候,我会建自己的红色收藏博物馆,如果这一愿望无法实现,我也会给这些珍贵的藏品,找一个更好的归宿。

 


新年伊始就有来自北京的出版商

找到杨翔飞要求独家出版他的收藏特辑。



为了看到心痒了很久的绝版藏品,

出版商提出要亲眼看看。



在老杨的家里到处都感觉到文化味道十足。



这里看到文革时期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的毛主席像。



这个两米多的毛主席木刻像很少见到。



看看这令人目不暇接的宝贝吧。



这些可都是全国唯一的绝版。



这些绝品都是现在后生们闻所未闻的,

怪不得小丫头惊叹不已。



看着这些藏品,记者会想到他们原来

所经历过的那些风风雨雨。


 

看看这些藏品不知道要花老杨多少钱呀。


 

这里何止十万件藏品呀。



对于收藏老杨有话说:我不在乎出书给多少稿费,

我的藏品也不会专卖,我只是想把这些藏品

传下去让下一代更多的了解我们的党。



这是老杨在郑州的红色据点之一。



开始有记者采访时,老杨要从头至尾的讲述一次,

可是久而久之,他就干脆把网上的一些资料

找出来让媒体记者自己选择。



老杨很喜欢这样的美女记者,因为他们不但能提问一些让大家都关心的问题,还会帮助老杨提示补充。



老记见证的小记者很崇拜毛主席,所以也想近距离品味一下。



这些神秘的历史很难得看到,小记者被深深地吸引了。



哈哈,被吸引的还不止一位。



老杨在这里的时候很少,大多时间不是外出

收集藏品就是外出义务展出宣传。



本来约定来拿制作好的展板,可是只见铁将军把门。



那边约定的时间就要到了,对方不断的催促着。



谁也不敢相信这个有点像贫民窟的

住宅楼里居然住着位传奇性的人物。



这个小胖子就是老杨的儿子,很个性的一个小人物。



老杨说,儿子的书法写得很不错,

每次回家他都要亲自检查有没有进步。



这就是杨公馆的客厅,很朴素,很雅致。



老杨赶忙去洗了水果来招待我们。



只有老杨在家了,家里才会时时传出阵阵快乐的笑声。



每当看到有红色历史画面的时候,老杨总会讲述着时期他所收藏的藏品并能介绍很多关于同时期的事件和故事。



老杨很喜欢照相,所以小记者拍摄起来也很顺手。



这是老杨家的禁区。也不知道是卧室还是书房。



老杨除非有了需要应酬的客人外一般都喜欢在家里与家人做饭吃,他说这饭吃着有味道,有情调。



老杨不但喜欢收藏,他闲暇时间还会根据

这是真实的史料进行红色史记研究。



老杨觉得收藏革命史的目的就是要让下一代都记得,

我们的红色江山来之不易,所以,

他对于每次邀请都尽量满足,尽量做好。



原来只闻其名的神秘人物今天就

活生生的站在自己面前,同学们激动不已。



老杨觉得此时此刻他最幸福。



很多现代的记者对于那个时代的

名词术语还时不时地向老杨请教。



这些孩子们还时不时地拿出

百元大钞对比展品上的毛主席像。



老杨最累的就是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采访时的说辞。



很多企业商家老板也对老杨的宝贝很感兴趣。



一天要接受十几家媒体的采访,老杨有点口干舌燥。



对于全国观众的话有很多,主导思想有两个,

一是要牢记党的恩情,二是要珍惜今天。



每次外出展览,杨夫人就成为了这些宝贝

的责无旁贷的监护人。



展前展后,都要轻拿轻放,这些不管是丈夫的心血,

根主要是咱党的历史呀。



郑州火车站是老杨再熟悉不过的地方,

经常四处收藏展出的活动基本上都是从这开始的。



每次老杨都会背着大包小包匆匆再匆匆从这里出发。



像往常一样老杨要买上一份当天的报纸看看外面的精彩。



老杨笑着说,我经常在和谐中度过旅程。



来不及吃早饭是常有的事。



或许这五个小时是他最好的休息时间。



看看睡了一路的他精神十足。



这个通道见证着老杨艰辛、快乐的旅程。



老杨是个大烟鬼,虽然一路的酣睡让他忍到了下车,

可是,一想到那么多的事情还在等着他,

只要求助这有害的精神支持。



对于上节目录制,老杨并不陌生,

可是每次他都会很严肃的对待。



很多年来去匆匆没有机会和京城合影留念,

正好有个摄影记者跟着,不能错过机会呀。


 
地铁里很拥挤也很闷热,可是,老杨还是想坐坐,

可能是想重温当年在北京打拼时的感觉吧。

 



这是老杨心中最神圣的地方,也是他精神的灯塔。



老杨每次都会照顾这里出售国旗老人的生意。



参加节目录制这天老杨嘴里还不断地背诵着要说的话。



老杨本来就很帅气,这一化妆有精神了许多,

看着镜子中自己的神态,他更有信心了。



在节目录制的闲暇时间老杨还要一遍遍的把他的宝贝拿出来一遍遍的讲述着那个激情燃烧;战火纷飞年代的故事。

 



每次接受节目访谈,老杨都要把自己

的宝贝拿出来亲自一件件小心翼翼的摆放好。



在杨翔飞眼里这些宝贝比他的孩子们还金贵。



对于主持人的话题老杨并不陌生,

那些都是他用血汗和生命亲历过的故事。



每次和这些优秀人物同台合影杨翔飞又有很自豪的感觉。



这次可真够老杨忙乎的了,人家新华网的记者都那么辛苦的不停的拍照,他就要在短时间内好要把藏品摆好。



对于这个80后人民大学的硕士生党员

能为河南小女孩捐献骨髓的事迹老杨很是敬佩。



本想起个大早看看升国旗,可是还是晚了一步。



天光放亮的北京真好。



顺便又回到了他的根据地走一趟。



故友重逢感慨万千呀。



看来这些小老弟还真为他准备了不少好玩意。



要不是运输问题,他很真想把毛主席他老家给请回家去。



对各个时期的伟人画像,

老杨一看就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



这个照片记者很早就看到过,

可是你能知道么,这可是一个特殊的照片呀,

因为它是用壁毯制作成的。



对于能收到的宝贝,老杨从不吝啬,

他说:咱必须得让人家挣到钱,

人家才会把更多的好宝贝给咱们留着。

 



这间铺面很整齐,好货也不少。




这个被大家称为飚子的,

名叫李彪是老杨的铁哥们。

很早之前就开始帮老样下去搜集很多精品,

有时候还大老远的给背到郑州。

 


要不是这次没有带足钱,

老杨说:一定要把焦裕禄带回河南区。



这位和老杨一起开始玩收藏的哥们

把他收藏的绝版宝贝准备出书了,

看着数码书样,老杨感慨不已的告诉记者,

这些东西的价值可是几个亿拿不走的呀。



累了困了,一看到媒体的报道

和社会的支持,老杨没理由停歇。



这是那年代见证中国共产党

不屈不挠和反动派作斗争的铁证。



老杨现在进步很大,

会用一指禅的绝招上网了。



在这里也会市场淘到些好玩意,

只不过要有眼光和运气才行。

 



“别的不敢说,只要是红色藏品,

我一看就知道是真伪,”老杨很自信道。



东西卖得差不多了,

老杨的囊中也羞涩了。

 



在这里又遇到了一位收藏好友,

行内叫”藏友“也来参加为庆祝

建党90周年党报党刊的展览活动。



看到大哥哥要走了,

小弟兄们要给大哥饯行了。




祝咱们的红色收藏能让更多的

后人们记住我们现在的

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也祝愿我们的党的光辉更加辉煌灿烂。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