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记者“偷菜”中牟蒜薹
作者:聂志义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4/23 9:53:10  文章录入:大漠寒心  责任编辑:大漠寒心

 

 

记者“偷菜”中牟蒜薹

 

老记见证网 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周末,应邀记者一行来到了中牟县,223省道边的东风路办事处五里岗村蒜田里,开始了“明火执仗”的“偷菜”活动。

要不是有内应传授经验,记者还真不了解这采摘蒜薹还有这么多的讲究。不多说了开始让图片说话吧。


看看这地球赐给我们的神奇。

 

 



有很多蒜农拔蒜薹后都放进倒有清水的塑料箱子里面以防脱水变软。

 



蒜地周围尽是些塑料大棚,村民说那里面种的都是西瓜。

 



大人们在地里劳作,孩子们就在地头玩耍。

 



这小家伙看到记者拍摄还摆了个姿势。

 



这里面的蒜农还正能整,每个人还背个童年时代的大书包,难道是回味么?

不是,那是在装蒜吗?哈哈哈,不是装蒜,是在装蒜薹。

 



多稀罕的颜色。

 



一路上朋友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在地里的人们都要背书包,

手里面都要拿一根棍棍呢?小记者猜了很多,答案都是错的。读者,你猜猜呢?

 



经过朋友老赵一讲和示范我们才知道了答案。

 



让小记者来给你解开谜底吧。

 



棍子头上有个很细的钉子,要把钉子钉在需要的长度上。

 



钉进去后,较脆的蒜薹就会有裂痕。

 



再轻轻的一拉,蒜薹就会从钉断的的地方被抽出来。

 



这么一个我们在超市看到的蒜薹就是被拔出来了。

 



看看这个老大妈的人像就知道了她的饱经沧桑。

 



这位大爷还请记者帮忙给说说,这蒜地是经过多少年,多少人的心血才培养成的,

别都给开发了。尽可能的帮助百姓找些科技员把这里的土质和技术多给百姓讲讲。

好好的第一开发都可惜了,百姓没地种还叫啥农民呀?

 



好友老赵说,这一块是他们仅存的赖以生计的土地了,可是上头还要开发,

前不久他们县里的姚家乡就是因为强行开发百姓的

土地造成了闻名全国的悲剧——压死人事件。

 



或许,这位也能称得上是蒜薹西施了吧。

 



好友老赵的农活做得并不好,按照农家的说法,他的活计做的就是装蒜。

 



这是现在的农村的娃们。很幸福!

 



这位没有背书包,他说几十斤的蒜薹一直背着很累,

不如一把一把的先放下,等拔完了再一次收起来。

 



这是好友老赵的弟媳,她说一亩地可以收获一千多块钱,等收完蒜薹,

大蒜的营养就不再往上长了,而是直接存在大蒜瓣上面了。

 



大棚的习惯是小记者最爱,我们就偷偷的看看里面的情况。

 



这是在给西瓜抹药好像是开花催情之类的药物,这位大嫂说对人体没有危害。

 



这位赤脚大仙正在给西瓜人工传粉。

 



我们看到了一个小瓜蛋蛋,据瓜农大嫂说,再有一个月就可以来吃西瓜了。

 



这个在拍摄一个村姑撇着方言骑着单车跑了过来。

原来她是眼馋了记者的相机了。

 



这个小妹则是看到了比较另类的小记者的装束。

 



小记者则是用地头的葱叶做成哨子吹了起来。

 



返程途中路边尽是来此地收蒜薹的来自各地的各式车辆。

 



据好友老赵的说法,根据这辆远道而来的东北牌照大货车上流淌着清水,

的情况可以断定这既就是来收蒜薹的菜贩。

 




吃着自己亲手劳动来的蒜薹,的确感觉不一样。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