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目击蒙古族文化窘境 | |
作者:聂志义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2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大漠寒心 | |
|
|
资深记者 聂志义 通讯员 聂安邦 摄影报道
内蒙古民族,又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游牧民族,之所以有这样的称号,那么就一定有较强的依据理论做基础,才能被所有人能认可。 可是有一天 ,这些马背民族用较为现代的代步工具来替代了,马的作用。因定居而废弃了使用灵活方便的毡棚(蒙古包),那么这个民族的,一个很长时期的文化又会怎样呢? 河南老记大漠行,今天就在西乌珠穆沁旗的一条街道上找到了仅残存的一家惨淡经营的蒙古包工厂,在这里记者也找到了,另一个文化传承印记的马鞍子制作工艺。 据工厂的老板马成介绍说,他是在20多岁时就进到了当时还是大集体的以蒙古包、马鞍子等民族用品厂工作了,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历史了。 到目前为止,他的工厂只剩下了10几名工人,且,一年的生产时间也只有大半年的光景,一年下来,只能销售处80-90个马鞍子,还大都是半成品的那种,因为现在的牧民们大都喜欢骑摩托车,很少骑马了。就算是来买马鞍子,也是给为其打工的羊倌、牛倌们买的。用蒙古包的则是更少了,一个10平方米的蒙古包才卖2万元左右,一年下来,碰到有旅游景点来定做了,还可以拿到100多个蒙古包的订单,要是没有大宗订单,一年下来也只有卖出去30多个了,就算这样的经营不易的民族用品生产工厂,在整个西乌珠穆沁旗里,也就只有这一家了。 听了马老板的讲述,记者心里沉甸甸的,因为老马的迥地很有可能就会是将来蒙古民族文化的尴尬。 据了解,例如,蒙古包和马鞍子等这些民族工艺用品,之所以到了今天的迥地,除了是时代社会的发展规律之外,有关政府部门没有及时引导、推举旅游等民族文化政策和加强正确的民族市场导向有极大的联系。 如果我们设想一下,假如没有了这样的企业,就没有了马鞍,接下来就没法骑马了,那么,在蒙古族文化里面占有主要成分的赛马、叼羊等民族传统文化还怎么能在牧民中间展开呢?
可能是有着民族独特的文化渊源吧。
这个大圆盘就是蒙古包的顶了。
但却,要求很细腻的油漆活可做了。
现在为了节约木材和降低成本, 蒙古包的材料也开始由铝质,或钢制的材料代替了。
可能也只能在这里才更能体现,那个时期的蒙古文化的深邃吧。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