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龙门石窟,那些保护“佛祖”的人
作者:聂志义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25

 

 

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洛阳龙门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位于洛阳市南郊13公里处。这里青山绿水,万象生辉,早在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虽然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的大量宗教、美术、书法、音乐、医药 、建筑 等实物资料,使龙门石窟成为一做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古老的艺术、优美的环境、方便的交通、完善的旅游设施。正是由于石窟雕刻恢弘壮观、博大精深的艺术气象感染着祈求人生幸福的芸芸众生,龙门石窟的大佛,每年几乎天天都会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海内外学者、游人和众多善男信女慕名纷至沓来,瞻仰朝拜,以求佛祖的僻护和保佑。

    那么又有谁知道是谁在严寒酷暑下,默默无闻的忍受着蚊虫叮咬,刺骨寒风来保护这些佛祖们呢?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经典的龙门石窟,也自然使得全世界游客的瞩目往返,然而,有谁知道为了是更多的海内外游人了解、瞻仰这一象征中华民族远古文化和高度文明智慧的历史印记,并使之更为长久的展示给世界更多的地球村人。50多年来有一批又一批不为人知的科研技术专家在默默的为保护世界遗产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情。

    马朝龙 今年31岁,1997年从中南民族大学毕业后便来到了这被称为任务艰巨的龙门石窟保护中心工作的,是保护中心“七君子”中最为腼腆的一位。和其他六位同事一样他认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崇高的,是很有价值的。

    在采访时由于保护中心的其他同事都在各个岗位忙的不亦乐乎,只有小马接待记者的采访,可是对于他们的工作成就,他却一直不愿提及,总是“没啥没啥,都是应该做的份内工作。现在不论是条件还是环境都好多了,领导对于我们的工作极为重视。比着我们的前辈们我们还是很幸运的。”

    这些肩负着 “保佑”大佛重任的“七君子”,每天6点就得起床,在班车上打近一个小时的盹后到单位上班,天黑后还不一定能回到家吃饭,中午也只能爬在办公桌旁打呼噜。每个月一千多块钱的工资便是不能帮妻子做家务、陪老人唠唠嗑和指导孩子做作业的代价。

他们的工作说枯燥、寂寥,就是每天都要周而始返的24小时对石窟、大佛进行仪器监控,对石窟、佛身的风化进行研究,对影响石窟大佛的树木等进行正常维护!对他们来说最难的就是严寒酷暑间的温差变化对石窟大佛的致命损害和暴风骤雨对石窟大佛摧残性的破坏。

    他们的工作的危险也时时存在,洪水来时他们又体验到什么是紧张刺激,还要冒着山石的滚落和来袭的洪水,那时候他们又变成了战斗前沿的战士!

    在景区接收游客的高峰期,他们还要根据景区的统一安排加入到景区游客管理、服务工作行列中去。

    有人羡慕他们说:天天工作在石窟里即可以免费参观,又沾染佛身灵气,还欣赏美景,享受自然,可是他们除了刚刚来报到是被领着参观熟悉环境时,粗粗的浏览过石窟外,虽然天天都“泡”景区内和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洞打交道外就是考虑用自己的知识和努力如何尽可能完整的,将这个地球村人共有的文化历史遗产,呈现给广大海内外游客。还真没时间,好好仔细的欣赏过这世界遗产的魅力。

    正是因为我这些为世界遗产而无怨无悔任劳任怨的文物工作者,我们才能幸运的领略到祖国文化的厚重和祖先的超凡智慧创造。

相关背景:

    1953年,伴随着龙门文物保管所成立,龙门石窟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工作,并逐步应用科学技术手段,使龙门石窟的保护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龙门文物保管所的建立,结束了龙门石窟没有专业文物管理机构管理的历史。石窟被砸毁、盗凿等人为破坏基本杜绝。龙门石窟的保护开始引起国内专家学者和研究管理部门的重视。知名学者梁思成、陈明达、苏良赫等先后发表关于龙门石窟的保护论文《奉先寺的保护》、《关于龙门石窟修缮问题》、《石窟保护的地质学》。1960年文化部古代建筑修整所(现中国文物研究所)请北京地质大学(现中国地质大学)苏良赫、王大纯教授到龙门石窟进行地质调查。1961年国家科委将龙门石窟的“石窟围岩崩塌、雕刻品风化、洞窟漏水”三大病害列入十年科研规划。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5年龙门文物保管所成立保护组,进行气象、洞窟观察,筹建保护技术实验室。在此期间,有一些零星的保护工程施工。

    1971年开始,龙门石窟连续进行了一系列的抢险加固工程。工程采用化学材料灌浆和钢筋铆杆加固相结合的现代工程技术方法,对行将崩塌的洞窟及雕刻品进行加固维修,有效地防止了石窟围岩的倒塌崩落。工程应用的“环氧树脂灌浆加固围岩技术”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1975年加固伊阙佛龛之碑。1976年加固潜溪寺、宾阳三洞。大万伍佛洞、惠简洞、石窟寺等洞窟崩落岩块均作加固处理。

    1986年,中国文物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龙门文物保管所共同研究制定了“龙门石窟保护维修规划”,参与人员有:黄克忠、王大纯、潘别桐、沈孝宇、刘景龙等。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87年开始实施“龙门石窟综合治理工程”。工程自1987至1992年,历时5年,主要进行的工程内容有:1、岩体及洞窟加固;2、修建窟檐;3、修建栏杆围墙;4、修建台阶栈道;5、修缮防水设施;6、危害石窟的杂草树木治理;7、洞窟漏水治理试验。通过工程的实施,龙门石窟东西两山的岩体和主要洞窟得到加固,岩体稳定性问题基本解决,洞窟渗漏状况得到改善,游览道路通达各主要洞窟。龙门石窟的面貌为之改观。1990年成立龙门石窟研究所,保护股更名为技术保护室。期间,1992年,刘景龙和潘别桐“龙门石窟地质病害与防治对策研究”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1992年,随着龙门石窟大型保护工程结束,龙门石窟保护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基础科研工作和保护技术的研究。气象观测,环境污染物监测,洞窟渗漏病害观测等内容同步开展。1993年,刘景龙等“龙门石窟洞窟漏水病害的治理研究”获国家文物局科技成果三等奖。2000年,开始为了提高保护石窟在现代科技的应用,有关管理部门开始选派技术人才到国外进行研修和深造。

    2002年龙门石窟研究院成立。技术保护室更名为石窟保护中心,负责龙门石窟环境与病害监测研究、石窟保护技术研究、保护工程施工等工作。龙门石窟研究院成立以来,加大保护工作的投入力度,注重保护工作的科学性、计划性,加强石窟重要病害的课题研究。

    2003年,龙门南北桥建成,龙门中心区实现封闭管理,石窟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噪声、震动大为减少,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龙门石窟研究院采取开放合作的方式,目前已经同中科院、中国文物研究所、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多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和渗漏水、风化病害治理,目前已经达成多项合作意向,部分工作已经开始展开……

 

 

用药水给佛祖消毒净面

给石窟的特殊注射

   

   

现场为石壁动手术

为佛祖把脉诊断

利用现代工具网上查找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