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去年9月28日,是孔子2557周年诞辰纪念日。当天,郑州文庙正式对外开放,同一天,郑州国学课堂也在此落户。他们招收了多名四至七岁的学龄前孩子来到文庙,感受千年文庙韵味,体验久违了的国学教育。那么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又如何呢?近日,记者走进郑州文庙,采访了这所特殊的学校。
据了解,郑州文庙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在两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由于诸多原因,到解放前,已经破败不堪。历史上,文庙和教育始终紧密相连,往往是“因学设庙”。也就是说,在古代,文庙都有学校,其布局形式有“前庙后学”、“左庙右学”、“右庙左学”三种形式。
郑州文庙的负责人赵老师介绍说,2004年郑州市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开始大规模维护修复文庙。经过两年的施工,文庙已基本完工。为了发挥文庙的教育功能,郑州市有关部门在此设立了国学讲堂。这个国学讲堂是由郑州市商城遗址管理处和郑州某民办学校联合开办的,讲堂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专业班,学生每天都要在此读书,以四至七岁的孩子为主要对象,主要学习国学的《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文章,因为这是学习好其他功课的基础。学校还为学生准备了走读和寄宿两种形式,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赵老师说,今后,文庙还会邀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来此讲课,使之成为“地处庙内幽深处,悠悠传来读书声”的圣院。
据悉,在文庙内正式开设国学讲堂,恢复文庙的传统教育功能,从而实现“前庙后学”,郑州文庙在国内是第一家

不但小学生要学,就连老师也是不断的在死记硬背的充电!

孩子认真读书的样子,看上去还真像那么回事。

讲课时要在黑板上用繁体写字,对这些新时代的年轻老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教授国学之余,孩子还会在老师的带领下,了解一下古代文化的进程。

就连上课的坐姿也是很有讲究的。

寝不言,食不语。在这里得到了实况演绎。

用新时代的家电来教授,古代国学也算是古今合璧了。

这就是国学的所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