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密县县衙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代,现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县衙内的监狱一直沿用至2002年底才被停用。密县县衙历史之悠久、规模之大、保存之完整,为中原地区所罕见。
为保护历史遗产, 民间性的“县衙文物保护组”于2002年8月成立,并于同期开始对年久失修的县衙进行抢救修复,截至2003年底,完成了前三期修复工程,2003年12月22日,成立了“新密县衙博物馆”。
密县县衙是河南省境内保存最为完好、最大、最早的县衙之一,其建筑具有中国双四合院衙的独特风格,受到历代皇家的重视,引得国内外专家学者纷至踏来对密县县衙进行研究,也吸引了不少游客怀着前往寻觅历史的遗迹。可是由于当地有关部门的漠视,现在县衙所有的修缮和维护工作全部是以马根老人为主的民间自筹经费修缮和义务管理。其经费筹措和修缮管理可谓是举步维艰。
日前记者走进这个饱经沧桑磨难的国内最大的古建筑群落——密县县衙,满目疮伤的残垣断壁和人为破坏,使得曾经风光一时并得到皇家数次嘉奖的中原第一县衙让人看后揪心惨痛。在县衙走访中记者看到了一处很是奇怪的建筑,从外面看似乎和平常百姓家的柴媒杂物没什么区别,可是仔细一看记者发现,这个建筑确实用县衙内拆掉的古砖垒砌而成,并且整个建筑上面用于砖体结合的不是混凝土水泥,也不是百姓常用的石灰等物,只是就地取材用的地下的普通黄土。正当记者对此百思不得其解时,老馆长马根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秘密。
在县衙里从事维护管理工作的十几个老头老太太,都是义务加盟的老志愿者,没有报酬。就是吃饭也是自己带米轮班做着吃。县衙每年的门票收入很少,大约平均只有两万多块钱,还不够县衙里的日常支出,更谈不上收回和修缮及复原被市房管所违规卖出的县衙老房了。现在展现给大家看到的大堂等,已经按照原来县衙陈设复原的各个房舍布局及室内的陈设都是现任县衙负责人马根用他和志愿者们四处奔走筹措来的钱修缮的。
几年间老马和他的老年志愿者们用自己无私、无怨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个爱心人士,他们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都觉得不能只靠政府来挽救这老祖宗留下的遗产传承下去。

被修复如初的密县县衙正堂

从垃圾堆里抢救出来的大堂内设

清静优雅的昔日衙内风光

和县衙的古建筑极不协调的就是这在
被卖出去老屋宅基上扩建的小洋楼和停在门口的小轿车 。

县衙里面随处都可以看见私搭乱盖的违章建筑。

县衙的建筑里,已然成了一些贫困住户的贫民窟。

看着无人居住且又没钱回收的房舍正在风化损坏,怎不让人痛心。

现在收回修缮的县衙房舍只占整个原来县衙的一小部分

原本呈八字型的外放院墙的另一侧,
除了变压器和水泥线杆外,还有不知是何人的“豪宅”。

一批批老县衙的建筑,就这样毁掉了。

这些已经坍塌屋顶的老房至今仍被私人侵占

老马每天都是在极度的困惑和困境中度过。

这座老监狱是全国至今用得时间最长
的也是现存古代监狱最完好的监狱之一。

在电话的另一端是媒体的关注在激励着这个保护文化遗产的功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