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7月29日8时40分,河南陕县支建煤矿所在地连降暴雨,造成洪水经废弃的铝土矿溃入煤矿。当时,井下正在工作的矿工兄弟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胁,这一天,不,是这一刻,对于每个主管安全的主要领导都仿佛是天要塌了---
第一时间,消息传到了正在省会郑州住院治病的,陕县主管矿山安全的副县长王玉山耳朵里,这个昔日老兵,就像当团长时接到了作战命令时一样,他拔掉针头一边抓住衣服往病房外冲,一边打电话了解情况,调派人手实施安全预案,霎时一场抢救69矿山兄弟的生命的战斗开始了-----
在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国家煤矿管理局局长赵铁锤、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河南省长李成玉、副省长史济春,以及三门峡市和陕县的相关官员,亲临现场的坚守指挥。在广大武警指战员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以及八方支援下,经过76小时的紧张抢救,69名矿工兄弟成功获救了。
一时间,鲜花、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劳累、汗水喜泪水,感慨千万。但是,我们的作为负责具体指挥的王副县长去带着满身的病疼和疲惫悄悄的离开了----
在大多同行离开之后,记者独家锁定了老王这座“山”倒下前后的日子----- 老王今年五十三岁了,也应经按照当地的规定退了下来,头上的“乌纱”也早就没有了,只是由于老王多年的煤矿安全管理的工作经验,确保了在近年来煤矿事故频发的多事之秋,陕县却一直未出现什么大事故。所以,至今他还在主管这项他也非常自豪的工作。对于,网上那些不负责任的谣言,老王也只是一笑了之,他常对朋友说,做官和做人是一样的,只要凭着做好人的良心,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贡献出来就行了,这也是自己的责任所在。
老王是省会来陕县挂职留下的,家人两地分居使他生活没有规律,经常下乡钻山沟,下井钻巷道也让他积劳成疾,他一直很低调,也几乎很少在媒体露面,更没有失去一个老兵的好传统。在当时抢救69矿工兄弟的生命时,他是从医院跑出来的,为了能在雨中不爬下,他超剂量的服了三倍的药物,为了他熟悉的矿工兄弟能早日脱险,他强忍病痛的支撑着-----
在陕县第二人民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记者跟院方软磨硬泡了半天,人家才经院长批准,我才见到正在病床上昏睡的老王,倒在病床上的王副县长看起来,比在抢救现场的样子苍老了许多。
两天后,由于,病情加重,老王在交代了相关工作后又被紧急的转院到了省会郑州抢救治疗。
在一间普通的病房里,氧气罐代替了鲜花,各种监护仪器的有节奏的声响代替了掌声,这里没有动人的场面,8月13日下午,69名矿工兄弟的代表,他们的队长朱念群和另一名矿工杨万里,风尘仆仆的从几百里外的陕县坐了五个多小时的汽车,代表69名矿工兄弟,给这个和他们共同相处了几年的兄长,为了尽到职责而病倒的老兵,深深的鞠了一躬。虽然不善言表的矿工没有华丽的语言,虽然,也没有感人的场景,但是,那一声声:为了我们69个兄弟,你要好好着,为了你的这些矿工弟弟你可一定好好着。淳朴的叮嘱问候,包含着那朴实的矿工兄弟的情谊,老王的眼圈红了,两名矿工代表的眼圈红了,记者的镜头模糊了,课病房里还是很静,很静。

王玉山县长经常和朋友这样介绍自己的名字的含义:
我老王就是为了每个比美玉还金贵的矿山兄弟生命而活着的一座大山。

老王指着一部在此次矿工大营救事件中留下的一部,煤矿安全专用的电话对记者说,我要把这个留作纪念,也时刻提醒我安全警戒性。

要总结的经验虽然有很多多,但是,
最要紧的还是要查找不足和尽可能的多总结些教训。

为了煤矿安全积劳成疾的玉山县长,
在69名矿山兄弟成功获救后,自己却终于倒下了。

在重症监护室里的老王还是闲不住呀,
一醒来不是接电话只是工作,就是审阅批复有关文件。

时昏时醒的老王,此时不知道在想什么,后来他告诉记着,
他在默默的总结此次事件中的经验和教训。

没有华丽的词汇,没有动人的场面,
浓浓的豫西乡音送来了69个家庭的感谢和问候。

看着这个昔日里在矿山安全检查工作时,
为一名矿工在井下吸烟而破口大骂的领导,
看着这个为了完成职责和道义而重症病倒的恩人,
这个铁铮铮的汉子热泪盈眶。

对于,在当时通过管道往井下输送牛奶的做法,
也是从一部电视剧里悟出来的。

对于这个救命县长在关键时刻的话语,
这个当时被困井下的作业队长最为深刻。

领走了,再叮嘱一番,安全大于天呀!

记者朋友,来给俺和王县长照个合影吧,
俺要把这个兄弟照给委托俺们来的那些矿工兄弟们看看,
这就是俺们的好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