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寻找隐居中原的蒙古“部落”
作者:大漠寒心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23 20:09:44

寻找隐居中原的蒙古“部落”

 

资深记者 聂志义 通讯员 韩小萍 摄影报道

 

他们也是成吉思汗的子孙,却生活在远离千里之外的中原腹地。

他们有着正统的蒙古族血统,却不会本民族的文字和语言。

他们虽习惯了中原的劳作和生活模式,却无时无刻不在渴望民族的文化。

他们现在生活中的民族气息,还没有村后庞大坟冢上的民族特性味道更多些。

 

一个偶尔的采访机会,让我知道了这个一个故事的线索,或许是刚刚做过系列的“老记大漠行”的报道的缘故,让我对在异乡的蒙古族人的生活、文化现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跟随着这个蒙古村的老支书马德强,记者在平顶山南郊的一个叫做荆山村的地方找到了这个被隐居已久的蒙古族“部落”。

 

据老支书马德强讲,他们是纯正血统的蒙古族,他们的先祖叫马秃塔儿,是元朝忽必烈时期的一个三品蒙古大将军。公元1259年,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间发生的汗位之争中,马秃塔儿立了大功,得到忽必烈的信赖和倚重,被授昭勇大将军等职,担负守卫京都重任。

 

马秃塔儿生于南宋理宗时期,其祖父为成吉思汗统一各部落、建立大蒙古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千户那颜,世袭军职。祖父殁,千户职传袭于父。马秃塔儿父曾参与金、蒙战争。父逝世后,马秃塔儿承袭父职。元世祖中统年间,马秃塔儿已是大蒙古国宿卫军中的重要人物,官拜宣武大将军(四品)、右翊蒙古侍卫亲军、千户,保卫大都(北京)附近重要地点范阳郡(今河北涿县)的安全,后又被赠职正三品昭勇大将军、佥书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逝世后,被追封为范阳郡侯。

  马秃塔儿眷属一直在范阳,元朝成宗铁穆耳即位后,荒淫无度,无视前臣,年过五旬的马秃塔儿面对这种局面,上奏折请求解甲归田。但范阳居京都附近,易受反元起义威胁,发生战争的危险性比较大,于是马秃塔儿南迁中原,定居在昆阳(叶县)北荆山下,马秃塔儿就成为荆山马氏蒙族南迁的鼻祖。

    大约在元大德末年,马秃塔儿病逝荆山,依蒙族礼节,葬于荆山之上。至正九年(1349年)十一月二十七,蒙古族武官武德将军(正五品)根据皇帝批复,为马秃塔儿修建了墓石、神道碑、翁仲、华表等,赐进士杨德民为马秃塔儿亲书了封爵。

  与汉族的密切关系、造福于汉族人民的善举,使马秃塔儿的后代受到了汉民的庇护。1368年,元朝的大限临近,灾难悄悄逼近居住在中原的蒙古族人,受过马秃塔儿恩泽的当地汉民,暗示马氏后裔于八月初逃匿,躲过了八月十五杀鞑子的险关。

元朝灭亡后,马氏后裔为保全性命,充当汉人,易名改姓,取始祖名字的首字为姓,定姓为马。马秃塔儿兄弟后裔分别取西和宣为姓。西汉杰儿后裔元末隐名逃至宝丰县西,后踪迹消失,宣帖木儿后裔元末从叶县东南3.5公里处的堰头(今堰口)外逃,明朝永乐年间返回,后为避昆水之害,移居叶县廉村的宣圪村,后部分后裔又迁到坟台、廉村、龙泉、旧县、常李等地。

现在的荆山村是个大村,下设11个村民组,1000多口人,除去与汉族的通婚的人外,有近一半的纯血统蒙古族人。只要在这里姓马的,基本上都是蒙古族人,虽说是为了规避战祸而取祖辈名字中的第一个字作为马姓的,但是,也有争议的是,在祖辈的名字上面,没有马秃塔儿的记载,只有秃塔儿文字显示,马秃塔儿也是后来在上报资料时大家这样猜测的。久而久之,也就给祖辈的名字前加上了个“马”字。

 

随着,全球中国文化热的不断升温,加上宗族续家谱热的浪潮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这里的蒙古族人们也非常渴望着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溶合起来。所以,近几年来也有内蒙古老家的亲人们来这里走动访亲。可是,700多年时光荏苒,这里的人们几乎没有了一点蒙古族人的影子了。

 

走过,听过,看过之后,记者的鼻子酸酸的。遗落在中原的蒙古族赤子们的心愿我是能理解的。他们想从内蒙古的家乡请老师,来教大人、孩子学蒙古语言和文字,想请老家里族人们来这里传承本民族的传统礼节和习俗。可是,仅仅靠现在趴在村财务上的一万多块钱,谈何容易呀。

 

在这个蒙古部落中,辈分最长,年龄最大的,也是长期就致力于这个蒙古部落的史记,挖掘和记录的老族长马焕然对记者说的那样,“不知道是哪位名人讲过:一个不懂的本民族文化的人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人。虽然,我们民族文化的严重缺失是因为历史造成的,但是,作为成吉思汗的子孙,就要懂得,牢记和传承蒙古族的传统与文化。不然我们就无法向子孙交代,也无法向先辈和所有的蒙古族人交代。更无颜见内蒙古大漠草原的父老。”

 

 

 

 

没等记者坐稳,村里的老中医今年66岁的马天金就给记者讲起了祖上来河南的故事。

 

 

 

 

 

 

马氏家乘,就是马氏的家谱,中间有五代中断,现存最早的是由解放前的先人撰写的,

现已被内蒙古老家的一位领导收藏。

 

 

 

 

 

在村子里,记者只找到了这数量最多的羊群和“牧民”了。

 

 

 

在这里的蒙古人家里,唯有这张成吉思汗画像和他们为自己先祖立下的牌位,能够表明他们的身份。

 

 

 

 

这是全村仅存的一座老宅子了。

 

 

 

 

 

 

老人说,原来这里也是一个大院套,有“几进”四合院。

 

 

 

 

 

这就是老祖宗的陵墓。

 

 

 

 

 

_这块是清代修缮过的幕联碑是为数不多的原有遗迹之一。

 

 

 

 

_这就是,以当年大清皇帝为这个客居蒙古部落所下的圣旨,篆刻的石碑,

虽然经过了沧桑岁月的风化,但是其内容依稀可辨。

 

 

 

_在地下躺着的才是元朝时期的“老碑”。

 

 

 

 

 

 

在民俗方面除了这人死后的穿着,被当地俗称的“老衣”和分贫贵的抬棺椁的人数外,

其余的几乎都和中原民俗没什么区别的地方了。

 

 

 

老支书,说他们在这里的蒙古族家的孩子上大学时能照顾5分。

 

 

 

 

村里的老人们在墙角下享受的阳光,看着村里的景致,真是别有滋味。

 

 

 

 

 

 

本应挥舞马鞭的蒙古汉子,现在握起了锄头干起农活来也成了庄稼地里的好“把式”。

 

 

 

 

蒙古族的后代现在的饮食也根本看不到民族特有的文化了。

 

 

 

这里的孩子们也和当人们一样快乐的成长着。

 

 

 

 

在这个独特的蒙古民族村,记者没有找到马背民族的痕迹,却看到与时俱进的摩托车上的老汉。

 

 

 

 

 

蒙古村里的蒙古汉子很难想象,如果在草原上他们会是什么样子。

 

 

 

 

 

老中医马天金也曾拜托内蒙老乡给找了一些,蒙药和医术的书籍,

想要转移发扬一下本民族的医学,可是由于看不懂蒙文,也只要作罢了。

 

 

 

 

在这里记者没有找到蒙古族人最为独特的蒙药和医术的影子。

 

 

 

 

 

这些“马氏”后人几乎都知道自己蒙古老家在地图上的位置。

 

 

 

 

 

只要在这里一点名,姓马的,举手的保证就是蒙古族后裔。

 

 

 

 

 

在当地,一旦有什么庆祝和文艺表演,蒙古族舞蹈就是一个必演的节目。

 

 

 

 

现今对于这位蒙古族的祖先的拥戴和热爱,

这里的孩子们的热情一点不比内蒙古大漠“老家”里的孩子差。

 

 

 

 

_一旦有时间和机会,来自内蒙古,通辽的蒙古族老乡也会到村上给孩子们教几句蒙语。

 

 

 

 

时隔了不知道多少代,当孩子们学起了自己民族的母语时认识倍感亲切。

 

 

 

 

 

 

_在外表很难分辨出他们的民族,只有在身份证上能体现。

 

 

 

 

_在这位老中医的面相上还能找学到蒙古族血统的影子。

 

 

 

 

 

马焕然是这里的,南迁蒙古族部落鼻祖,马秃塔儿的24代嫡孙,也是辈分最长一位族长,

这个中原蒙古部落的各种文字记载都是由他呕心沥血,不辞辛劳的记录下来的。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