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就是老徐——徐仁红,一个从不会让别人感到他的疼,
只感到他的快乐和从容的汉子。
“图说”快乐的残疾音乐人——徐仁宏
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初次认识徐仁红是记者在报道河南省残联为残疾人举办的一个文艺联欢会上。原以为,为残疾人举办的晚会也不过是为了宣传,主要是让大家在一起热闹热闹罢了,可是,当联欢会开始的时候,残疾朋友的舞蹈还有歌声,都不得不让记者重新审视他们了。尤其是当一个下肢残疾的小伙子在妻子陪伴下,在吉他的伴奏中缓缓来到台上时,记者被惊呆了。是震撼、陶醉,还是感动,记者说不清楚了, “无法用语言去形容”是记者当时的感觉,在感动中频频用快门记录那动人心扉的瞬间是记者唯一想到的事情。虽然,那天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但通过和这个小伙的攀谈,让我对他和他的音乐有了不同于其它音乐名家的,更能使记者感到新奇的内容,这个小伙子就是本文的主角——徐仁红。
转眼间,几年过去了,总是一直约不到这个“小徐(女儿)他爹——老徐” 。有一次我正在外地采访,突然从河南省残联的朋友那里听说,徐仁红突然得了什么病,被下了病危通知书。当时记者心里咯噔一下,为了没能早些和这个知己朋友进一步交流而感到懊悔不已。几乎是每两天就要问问他的相关病情,直至后来得知徐仁宏病愈出院的消息,一切才恢复了平静。
前几天,无意间在楼下听到了几个学生在用吉他弹唱,又促使我想起了徐仁红和他的琴声,于是乎便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去看看他的近况。
在郑州市西区老国棉一场旁边的一个居民区里记者找到了徐仁红两居室的家。这里面住着徐仁红和妻子、女儿外,还有70多的老母亲及徐仁红姐姐的女儿,也就是他的外甥女徐园园。
据了解,徐仁红的父母都是那个“火红的年代”时支援河南棉纺大省,从江苏常州老家调动过来的。徐妈妈有徐仁红和他的姐姐、哥哥三个孩子,因为那个时候全国人民都在争分夺秒的生产,加上没有带孩子的经验和医疗条件落后的原因,三个孩子中,除了徐仁红的哥哥身体健全外,徐仁红和姐姐都因在一两岁时发烧导致小儿麻痹后遗症而留下残疾。姐姐双目失明,现在一家私人开的按摩店里做按摩师,一个月除了吃住外还有几百块钱的工资;徐仁红是下肢残疾。
徐仁红的妻子郭喜勤是一个非常贤惠漂亮的健全女人,徐仁红和妻子的默契、和谐和恩爱,就仿佛是上苍特地为他们量身定做的一对一样,让人那么的羡慕甚至嫉妒。
徐仁红开始玩吉他是在他十几岁的时候。有一天,哥哥拿回来一把吉他。偶尔的一次机会让他和吉他有了与妻子一样默契的机缘。由于他对琴的挚爱和对命运和生活的感悟,使他在音乐的旋律中如痴、如醉、如狂,在音符的跳跃中他一次次的在各个大赛中频频夺魁,他的吉他也象他的妻女一样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不但因此而成为河南省吉他协会的唯一一任残疾人理事长,更成为了河南吉他手们的真正英雄,也成为了河南残疾人的又一楷模。

在舞台上用心拨动音符的徐仁红感染着无数观众心绪。

演出后接受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徐光春等省领导
接见、祝贺时的徐仁红。

这个汉子忍受着残疾身体给他带来的麻烦,
连刷牙都要站在凳子上。

因为自己也是公众人物,
所以老徐也很注重自己的仪表

从女儿照片和徐仁红的“荣誉”放在一起就知道,“老徐”的心爱了。

平时徐仁红也经常在报纸上看看有关音乐人的生活和动态。

老徐也是个烟民,虽然自己得有哮喘病,可是,
趁给记者让烟的机会自己却先抽了一只。

老徐对茶也非常有研究,说记者带的茶不行,
让记者尝尝他的茶。

他还很懂得喝茶的技巧。

每天都是妻子在家没菜做饭忙着忙那,
这也是她下岗以后给自己找的自家家政服务。

老徐的妻子,每天都在这斗室里忙碌并快乐着。

徐妈妈因为高血压在外面的小诊所打完吊针回来,
讲起徐仁红小的时候因治病受得罪就心疼不已。

喝治哮喘的药是每天妻子给他布置的“必修课”。

这就是徐仁红出行的坐骑,对于这个老伙计老徐也是十分珍惜心疼。

老徐别看腿有残疾可是上车的速度可真是超常得快,
还没等记者对号焦距人家已经起步走了。

为了省油记者要求老徐做采访车去他上班的地方,
没想到老徐在上车的时候,把残奥会的撑杆跳给用上了。真绝!

老徐,平常没事就在他师傅的琴行里做琴师,为客户指导把关。

在这里,老徐总是能找到不同的快乐,
就是因为这种快乐才使他了此不疲的每天穿梭往返之间。

没想到,老徐扎风筝的技术还不低呢。

你看看,刚才还在活泼玩笑中的老徐,手里有了他的“挚爱”就立刻来神了--

对于老徐还有一件他值得严肃的事情,那就是教学了。

每到家人都休息后,他就悄悄的一个人关严房门,
溜到阳台上去创作他为残疾人写的心曲。这也是他创作的又一首新作。

看看一说起一家的幸福,人家比谁都幸福着呢。

全家人的幸福就是看着一代健康快乐的样子。

和妻子,女儿一起放风筝的徐仁红就像孩子一样在放飞着自己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