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拜访河南民权白云寺103岁的老方丈 状痛惜古寺佛乐成为绝唱
拜访河南民权白云寺103岁的老方丈 状痛惜古寺佛乐成为绝唱
作者:聂志义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6/13 21:29:51
         
  2008年6月14日是全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恰逢奥运会开幕前夕,因此, 2008年“文化遗产日”活动也是2008北京奥运重要文化活动之一。
 
   本次活动以盘点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为主要内容,以传播人文奥运理念、展示中国文化神韵为宗旨,体现“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保护要求,表达“分享奥运、和谐共融”的美好愿望……可是,记者日前在民权白云寺采访时,却了解到了与此节日主题截然相反的情况---

  唐代建成的寺院历史久远,曾经被世人称作为中原四大寺院之一,其寺院的特有佛乐又被评为全国佛乐大奖,辉煌气派的庙宇,游客香客如云的景象。这些昔日远比现在商丘闹市区的繁荣的千年古寺,在以倡导文化振兴的今天,它的命运究竟如何呢?
 
 
拜访白云寺103岁的老方丈
 
 
痛惜古寺佛乐成为绝唱
 
 
 
老记见证网 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不知是因为记者才疏学浅、孤陋寡闻,还是有关部门对白云寺的宣传力度欠缺。总之,做为一名文化记者,只是在最近才从一位大河网文化遗产板块,的热心网友哪里知道了这个寺院和名字它的种种传奇故事。待记者在网上输入“白云寺”在网上搜索后,先后有数千条有关信息,但大多都是一些热心网友和游客在博客和网站论坛里刊发的,并且在全国有很多叫“白云寺”的寺院。当仔细查询后才得知,位于河南省民权县境内的这座白云寺,竟被列为中原四大寺院之一的大寺。
 
  在来临前夕,老记见证网记者驱车赶往一百余公里的民权县想一探这所四大名寺的辉煌和壮观。可是由于记者并不知道去往白云寺的道路究竟怎么走,想要通过被业内称作“媒体的娘家”的当地宣传部门请求给予协调、帮助时,该宣传科的官员却给记者一个政府办公室的电话,后来又说:“哦,你们的来意我知道了,你们去吧,等等---”,无奈几番周折最后,还是在大河论坛文化板块,网友的带领下才找到了,这座被冷落在一个连记者的越野车都无法正常通过的小村旁边的白云寺。
 
  在一座古老的危房前,老记见证网记者见到了这位尽心竭力将千年古寺保护经营至今的老方丈释印法,通过与老方丈的攀谈记者知道了,印发大和尚俗名叫黄顺才,河南郏县人,他少年时代便出家于云台寺,后又到桐柏县水帘寺任方丈。1987年秋末,年过八旬的印发大和尚受河南省佛教协会的委托,来到豫东地区的白云禅寺。1988年,印发大和尚正式到寺院,开始了他在异乡的方丈生涯。老方丈是河南省佛教协会在上世纪80临危受命来到了这当时,只有他一个人的破寺庙开始了重塑古寺辉煌的使命,老方丈和侨居在缅甸的傅凤英居士有过深交。傅凤英是傅作义将军的姑姑,又是国民党部队一个军长的太太,抗战期间曾侨居美国,后听说国内解放了,她又回到缅甸居住。
 
  傅凤英是一位深明大义的爱国居士,作为一个富贵人家的太太,她很想为国内做些什么。当听说印发大和尚所在的白云禅寺还没有一尊佛像时,就托人告诉印发大和尚到缅甸来,帮他先后四去缅甸迎请回了近百尊佛像,又将一个几乎即将成为历史的白云寺,增加了另一独一无二的玉佛寺院。
 
  据现已103岁高龄的老方丈释印法介绍说:白云寺位于河南省民权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龙山晚期文化遗址上。始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原名观音堂,唐开元年间,由四世方丈一明和尚重建。
 
   时值夏秋交替,云雾缭绕,白云片片,飘浮梵阁,故更名为白云寺。白云寺发展到最鼎盛时期,占地540余亩,殿堂、楼阁、寮房等建筑800余间,僧众达1250多人,俱香火地1200余亩。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高僧大德逐年扩建,规模恢宏。特别是清顺治皇帝出家,康熙为寻父,三次南下莅临白云寺,并亲笔御书“当堂常赏”,树碑铭记。从此,白云寺名声大振,与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开封相国寺并称为中州四大名寺。说道康熙皇帝寻父的故事时还有段流传至今的笑话故事,相传康熙皇帝为寻父曾三次光顾白云寺。康熙皇帝的父亲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因皇后将其爱妃董氏致死,愤而出家。康熙到了白云寺,召集千余僧人相见,并斋众僧,继而问住持佛定:“僧人到齐否?”佛定道:“还有一烧锅老僧未至。”康熙责备道:“朕斋众僧,岂能漏之?速传他来。”顷刻,老僧至。康熙见他气宇轩昂,超凡脱俗,不由激动,急问老僧名姓。老僧道:“贫僧八ㄨ。”康熙大失所望,扫兴返京。
 
   康熙返京后将此事告知母后,母后让他将“八ㄨ”合写一字,康熙恍然大悟,方知烧锅老僧乃是其父,后悔不已。康熙急忙再次光顾白云寺,但老僧已不知去向。康熙向住持僧佛定道出隐衷,并拜佛定为师,又亲笔御书:“當堂常赏”四字。佛定不解其意,再三求教,康熙笑而不答。
 
  千年古刹白云寺留下了许多诸如康熙寻父、知府私访、鲁班打工、韦驮化缘等脍灸人口、千古不绝的故事,使白云寺更富传奇色彩。相传在佛定和尚主持扩修白云寺期间,曾写诗曰:“十八年来不自由,征南战北几时休;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哪管千秋与万秋,脱去龙袍换袈裟。”诗中说得是破红尘、落发出家的清朝开国皇帝顺治曾云游至此,引出康熙三次亲临白云寺寻父的故事。正因顺治帝和康熙帝亲临之故,所以远近信善来此供献金银、粟帛、木石和慕名而来的香客终日不计其数,使得声势更大。
 
      现今玉佛殿门前,放着当年康熙皇帝钦笔大石匾,上书“當堂常赏”四个柳体大字。相传当时有一行兴和尚又称“黑和尚”,因犯戒规逃出寺院,到京都买字画。后康熙闻知,差人将他带进朝房,宿住暖阁。并与行兴和尚制了满朝弯驾、八柜藏经和用柳体书写的“清净庄严”滚龙坚匾一块,又钦赐“嵩堂常赏”四字,并于康熙四十二年亲带十二家王爷护送行兴和尚以上物件来到白云寺。皇帝出京,震动天地,引来过往州县的百姓沿路观看,从此使白云寺的名声响遍全国,黑和尚的名声也不胫而走。这就是弯驾藏龙卧虎等文物之来源。
 
  “文革”期间,这座千年古刹同样也遭洗劫,佛像被洗劫一空。建筑被毁坏,许多珍贵文物被破坏流失。改革开放以来,宗教政策得以落实,白云寺也焕发了生机。1988年河南省佛教协会派印法和尚到白云寺主持寺务。印法法师到此后,不顾当时八十余岁的高龄,四处奔波,历尽寒暑,募化筹资,各殿堂得到了修葺。整修后的寺院异彩纷呈,闪闪夺目,使古色古香的千年古刹披上了时代的新装。
 
  说起白云寺的佛乐,那可是众佛教寺院的一绝,也曾经在全国同类比赛中获过大奖,当记者问起来这个让白云寺更加骄傲的“绝活”近况时,老方丈正在光芒闪烁的眼睛,突然黯淡了下来,停了很大一会,印法大师叹了口气才说:“没了,因为寺院破落没有钱,虽然也获过很多大奖,可是政府没有给任何经费维持,原来的有很多乐僧和乐器的佛乐,已经彻底绝迹了,十几个老乐僧也都死的死,回家的回家了,就剩下一个老乐僧隆江(俗名 孙红德)也去了开封相国寺了”。
 
   现在要在有生之年将白云寺的佛乐恢复、传承下来也就成了老方丈的一块心病了。说起,寺院的将来老方丈很是无奈,他说:“虽然,我用尽了所有的能量来发展光大白云寺,可是,政府不支持我也没有更大的法术了。没有路,没有宣传就没有游客和佛教爱好者来参观和交流,也就更没有可能更长足的发展。看看你们新闻界能否帮我呼吁一下,让上级政府的领导了解我们这里的情况,帮我们督促督促,别让咱们为数不多的好寺院的好文化都断送掉了哇”。

 

 

 

 

 

 

 

比着原来的千余名

僧人的鼎盛时期,

现在的这几个和尚

就显得孤单的多了。

 

印法大师在讲述,

白云寺的佛乐乐器和演奏方法。

 

汶川地震后,

大师四处积极化缘,

为灾区送去了佛家

和居士们的3000块钱。

 

老方丈敲响了千年古钟

为奥运祈福。

 

 

白云寺还是很有名的梧桐故乡,

可是,如今,梧桐虽在

可凤凰已经绝迹了。

 

 

老方丈的气象很是神奇,

不管是与记者交谈还是

和外界交流都是那么从容。

 

 

这个佛堂就是方丈室,

正如其名“方丈”大小。

 

 

 

大师向记者赠送开光玉佛。

 

 

 

老方丈上起石阶也是步履从容。

 

 

 

对于大殿的细微之处,

老方丈也是认真修改。

 

 

印法大师讲述白云寺的

这位将军佛像

与别的地方不同的原因。

 

 

旁边的这四个字就是

清代皇帝赐给白云寺的哑谜。

 

 

这个大门里面的隐蔽墙,

在这里叫做佛屏,

是只有尊贵的人物,如,

过去的皇帝来了才能打开。

 

 

这个佛塔就是原来老方丈,

从泥坑里挖出来的千年文物。

 

 

 

这是第一次从缅甸

请回来的佛像。

 

 

 

这就是清朝皇帝顺治

出家后来白云寺的记录。

 

 

这是台湾如虚法师给予了大量捐助后,

该寺特意为如虚法师修建了

一座新颖别致的功德亭。

 

 

这些近千年的寺院建筑上的装饰,

老方丈也都是精心的保存起来。

 

 

这座大殿本来是大师自己住的地方

,可是为了引进玉佛,

他就搬到了现在的危房里。

 

 

这些从缅甸请回来的玉佛,

不但从质地上

国内的泥像、木像有很大不同外,

更在外形的内容上有一些区别。

建议把和改为与,

的内容改为和内涵

 

印法大师虽然

已是百余岁的老人,

可是走起路来

还是脚步声风。

 

 

千年古树,

见证了古寺的兴衰沧桑。

 

 

 

看着师徒的背影,

记者顺嘴说了句:

不容易,一个老者百岁高龄

还在为文化的传承在奔走,

我们年轻是不是该做得更多些呢?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