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画虎第一村”
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早就听说河南有个在全国很有名的“画虎第一村”,当初想象的是,可能与那位古代专画虎的丹青名家有关系,会不会是他们的后裔,或者是门生流传下来的门派形成的村子。记者亲自驾车前往该村一探究竟。在走过艰难的乡村道路后,(说艰难,并非路面不好,主要是因为,正逢麦收季节,所有的道路都被当地群众当成的打麦场的缘故。)我们才看到一个用石头砌成雕有“中国画虎第一村”的牌坊。进入村界后就惊奇的看到,在麦收季节路旁却有不少残疾青年男女,坐着轮椅在嬉戏玩耍,随车的网友盖芳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慕名来此学画虎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残疾学生。经过一排排刚建好的整齐房舍时,透过敞开的窗子看到了那些或是学生,或是画家们,光着上身赤膊上阵的,正在挥毫泼墨画得正酣。我们在一个建筑物围起来的的广场我们停车打听到,我们来的正是不巧,就在我们来的前十几分钟,村支书带着四大虎王和四小虎王(四大虎王是指备份年龄和名气较大的画家,有的还是四小虎王的师傅)应邀到商丘市里和南阳来的艺术家进行技艺交流了,好像一两天回不来,最后好心的超市美女王艳给了我们村干部的手机号码,才与他们取得了联系。找不到这些大牌画家,这些普通的也行呀,于是在村里负责共青团和卫生工作的,村干部老王就成了我们的协调联络员了。正在记者为没有缘分见到画虎村的顶级画而懊恼时,不成想却无意间找到了别人认为不太重要,而在记者看来确实在画虎村里最为重要的“掌门泰斗”——王培岭,经过和这个其貌不扬的农民老汉的攀谈,记者才明白了,“中国画虎第一村”的起源和发展。
据介绍记者得知,今年60岁的王培岭老先生是在四大虎王中名气最大,年龄则最年轻的王建民的父亲,同时也是亲传画虎技艺的师傅。
老先生说起画虎的由来,很是感慨。据他回忆说:他是在十一、二岁就开始模仿着年画和民间的版画试着画了,最简单的想法就是想改善一下家里的生活,老人小的时候只读过小学二年级,可是记忆力和艺术天赋却很高,他不但在十几岁就开始串集赶会的摆摊卖画,他还会鼓捣一些小发明和钻研一些小常识,老爷子自豪地说那时候他就会给别人家用缝纫机做衣服,那年月做一件衬衣就可以挣三毛钱,他先后使坏了三台缝纫机。没办法,因为,家里人口多,五个孩子,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都要生活。后来,别的村民也跟着学他画画,最早的时候不是画虎,只是画些,鱼呀,鸟呀,和花花草草的,后来才开始画些虎豹等复杂的个性的动物,屈指算来画虎的历史也不过十几年。老人家现在也很少画画了,虽说,是这个大村画画的鼻祖,但是,说起他和儿子王建民画虎谁画得好时,他还是非常认真地说,是儿子画得好。现在除了两个女儿之外,三个儿子也都会画虎。画画的价格也由老爷子原来摆地摊时的两、三块钱,猛增到了每平方尺两千、三千元的天价。
后据村干部老王介绍说,现在全村1400口人有60%都在从事绘画创作行业,这不但是这个领域中的一个奇迹,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好模式。
在采访中村干部老王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忧虑,比如,现在规模大了,牌子大了,可是管理和服务的模式还没有,因为,大家基本还处在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宣传和活动,也没有长远的可行的规划,这一切,都是因为费用问题,村里没有权利收费,有没有其他经费来源,所以其原来的小型管理协调模式严重滞后,目前也没有更好的统一管理的方法,出现了很多问题和矛盾。他也拜托记者,能不能通过记者的报道,能给他们这个画虎第一村征求来,各方面的能人专家的好办法和好点子是他们这个“中国画虎第一村”能够更好的健康发展。

这里和记者一行经过的村口乡村气息截然不同。

朴实,憨厚的老画家——王培岭在讲述他的画画历程。

这个画室,既是教室也是工作室,这种边创作,
边教学的方式,是正规院校没有的。

练习画虎的基本笔道有很多种,也是最重要的基础课。

临摹是最初的基础之一,不然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相互学习不断成长的未来女虎王们。

学的认真,画得得意。

与画其他画一样,这里的画虎的画法也有很多种。

这里画画用的是心静。

美女与野兽,在欣赏中享受。

这个真正的“泥腿子画家”、“老虎王”在连线参与广播电台的直播节目。

看看这猛虎下山,很气势,很逼真。三人为众力量无穷,那三虎,会是什么?那力量又会怎样呢?不敢想象,这就是一幅画给记者的联想。

“老掌门”王培岭特意给记者表演他的画。

产业化的特征。

这里分工已经很明确了。

既然这里盛产老虎,自然这里就不需要这个了,所以锁门了。

通过这房间的牌子就不难看出,
这个村委的重点任务就是为画虎做好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