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故事河南》揭秘栏目“内幕”
《老记见证》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直播报道
自从“六一”节,过后,我们这些小朋友、大听众们就会突然在每天早7:30的上班途中收听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旅游广播的一档新感觉、新口味的文化历史讲述节目《故事河南》,这种节目主题,以挖掘声音素材为主线,突出音效性、故事性、思想性的特点。挖掘尘封的历史音响资料,以影响历史的一句话,影响时代的一首歌,一件事,名人感悟等线索由头。通过原生声音素材的剪辑,重新组织撰写和配音口播、编辑,整理、组合而成的河南人文历史故事,巧妙地把缤纷复杂,曲折反复,枯燥难解的华夏历史文化通过文化故事讲述的形式,生动、逼真、贴切、系源的在受众眼前再现了,厚重且荡气回肠又浩瀚波澜的河南八千年人文遗迹的历程。
这种比文化河南更人文化,比厚重河南更全面化的节目,是河南人民广播电台频率重组;合理分配;体现利用资源优势之后的又一贴近听众的新形式,也是旅游广播自成立以来又一倾听历史呼声,关注百姓需求改版后的一个新特点缩影。
这种“广播文化记录片”,分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地理、自然、人物等篇目,单独成集或以地域划分制作成系列节目。从当前的新闻角度切入,结合某一具体的历史对象,深入故事的发生地进行素材的采集和整合,用讲述、采访、专家解读等多种形式的串联,从宏观和微观并重的角度来全面丰富地展现。再回到当前,亦叙亦议,亦昨亦今,力求做到新闻性与历史感的统一,理性叙述与感性描述的统一,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
为了“猎奇”新节目的新形势,记者以观摩学习的理由,“混”进了“采访录制组”的内部,全程目睹了他们的“秘密武器”,为了及时的让大家和我一起分享这“卧底”制作,和“猎奇”欲望的结果,记者回来后就迫不及待的匆匆再匆匆的发上来刚出锅就成熟的最新报道,电台录制组的那些“主持”,“方丈”们,做梦都想不到他们的那些绝密模版被咱给解密了。闲话少叙直接上片了,请各位看官上眼了。

《故事河南》虽然只有半个小时播出时间,但是作为新改版的重头栏目,
不管是从线索筛选,内容的确定还是采访日程的制定
自然都成了一再细化量化落实的责任目标制了。

作为欲要打造精品栏目就要重量级人物做主帅,
每次的具体方案都是副总监亲自制定。

到达地的时候,首先要想当地的文化名人讲明所要采集的要点。

每到一地就要了解当地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对于文化深厚的地方,栏目小组总是不放过倾听过去的声音。

带上收藏的古代军官的帽子感受一下花木兰的心境。

既是采访的过程,优势对文化历史充电学习的机会。

这里可有比《百家讲坛》里的人物更厉害的文化名宿。

汗如雨下做的工作可是“平媒”记者的苦差事。

少则四、五千字,多则上万字,
就是每天小杨回来必须在第一时间“敲”出来的,
不然后续的口播部分就要受影响了。

既是指挥员,又是播音员,这就是改革后的旅游广播的又一大体制改革亮点。

编辑统筹是事无巨细的复杂琐碎的工作。

女人的细腻和感悟是对节目原生和配音剪辑的最佳运用。

小主持人正在默默使劲,准备准备竞争《故事河南》的一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