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追寻“四大发明”《追记印刷术演变》(四)
作者:大漠寒心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7/10 7:03:02

 

追寻“四大发明”

 

 

 

 

《追记印刷术演变》(四)

 

 

 

锌版印刷篇

 

 

 

《老记见证》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说起印刷术的起源和发展,就要说起印度佛教的中国历史,因为在此之前最早前原始的印刷术新生事物的发明并不是都被认可的,据有关资料记载:自从汉朝发明纸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要轻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至迟到东汉末年的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的隋朝,人们从刻印章中得到启发,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特别是到了后五唐时期正是从汉代进驻中原的印度佛教的迅猛发展才凸显了原本的手抄经文和佛像图远远落后于当时寺院和教徒的发展速度,当时,有人描述着,在各个庙宇寺院里一大部分的庭院和殿堂被很多光头的和尚和请来的落魄秀才和民间识文断字的先生们占据的,每人身边都是厚厚的经文在等着抄录,而当时在大唐全国就有大型寺院400多所。虽然,已经是有史以来最为浩大、动容的抄录场面但是却面对偌大的民间、佛教需求来说,经文的短缺大大的制约了这种佛教的迅速发展进度和“众生的普度”民间需求,不得已,才逼迫人们从把碑刻和碑拓方式上得到了启发开始了大批量正式运用到了这民间、佛教的雕版印刷上来。因此又继续在宋代开始用于书籍出版和官方实用,据说,第一位把雕版印刷用于书籍出版的就是一位私人出巨资进行刻版印制的文学家,据传,共花去了二十多万白银。在宋朝,雕版印刷事业发展到全盛时期。雕版印刷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但是刻板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书,版片就成了废物。此外雕版发现错别字,改起来很困难,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

再后来北宋平民发明家毕升在尝试木制活字失败后有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改进雕版印刷这些缺点。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在历史上被称为印刷术的最大革命。也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可是胶泥印刷存在的诸多缺憾和不稳定,最终被作为不成熟的发明被后来的王帧发明的木制活字印刷所替代。

元初王祯(1271~1368年)创制了木活字。王祯是山东东平人,是一位农学家,做过几任县官,他留下一部总结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农书》。王祯关于木活字的刻字、修字、选字、排字、印刷等方法都附在这本书内。他在安徽旌德请工匠刻木活字3 万多个,于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试印了6万多字的《旌德县志》不到一个月就印了一百部可见效率之高。这是有记录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王祯在印刷技术上的另一个贡献是发明了转轮排字盘。用轻质木材作成一个大轮盘,直径约七尺,轮轴高三尺,轮盘装在轮轴上可以自由转动。把木活字按古代韵书的分类法,分别放入盘内的一个个格子里。他做了两副这样的大轮盘,排字工人坐在两副轮盘之间,转动轮盘即可找字,这就是王祯所说的“以字就人,按韵取字”。这样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减轻了排字工的体力劳动。是排字技术上的一个创举。

中国之雕版印刷术在发明后不久,即传至日本,后来又在十二世纪传入埃及。欧洲大约在十四世纪才有木版印刷的图像,现行之木版水印画依然采用雕版印刷之方法。活字印刷术则在大约十四世纪传到朝鲜、日本,复由中亚传至小亚细亚与埃及,并影响于欧洲。欧洲最早用铅、锑、锡合金所制之活版印刷,乃1450年德人古腾堡(J.G.Gutenberg)所创,距毕升之发明已四百余年了。可以说,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对世界进步的一大贡献。

印刷术的演变为:雕版—胶泥活字—木制活字—铅字—锌版—胶片—无胶片等七打步骤,当然了在全国各地还有着石印、油印、染印等等印刷机巧,但是,记者这里只对影响社会主流进步的印刷革命做一个扫描纪录而已。

印刷行业的发展也和诸多社会行业发展一样,甚至更能突显社会发展的个性,也就自然成为了生产力发展进步的一个综合代表体现了。

锌版印刷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产物,自从铅字印刷替代了中国远古时期的木制活字印刷之后,便就出现了很多不是十分完美的缺陷,一、字号的变化就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假如有个较大的公告或者广告就没有足以能制造这样大的巨型字模机器生产出来,就算是能生产出来,其利用价值也是微乎其微了,再就是字形的变化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中的美学需要,于是乎,就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锌版印刷便有替代了使用了几乎一个多世纪的铅字印刷,有业内说,锌版印刷的使用,从某一点上很有中国最远古时期的雕版印刷特点的味道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雕版印刷和锌版印刷的一次性,及其随意性都是木制活字和铅字组版不能比拟的。但是,由于,社会进步的速度和科学发展的步伐超常性,锌版印刷只在印刷史上独领风骚了十几个年头就落寞消沉了,记者,有幸在业内人士的鼎力帮助下找到了所剩无几、依然在做最后喘息的锌版制作的小工厂。

郭希红是位1966年出生的河南新乡人,1987年跟随在郑州做印刷制版的舅舅开始了他的锌版制版的活计,后来,舅舅引进了新的设备后就把这些老玩意转给了郭希红。由于,这些落后的技术无法在主流市场上再枯木回春折腾,但是,锌版也有它独特的优势,比如凸凹的压痕和烫金等专有技巧就是锌版的欣慰之绝活了。所以,原本郭希红也曾被当今世界印刷业突飞猛进的变革弄懵的时候预计,锌版制版的运用最多能撑到上世纪90年代末就不错了,没成想时至今日,新版的运用虽然改变了过去的印刷主页改为了边缘角色了,但是依然还有着独特的社会地位。

 

 

郭希红的新版制作工作室多了些现代办公的内容。

 


客户也一改过去的拿着样稿来上门的方式,

直接用QQ聊天工具网上传稿交流了。



电脑设计的初稿经客户同意后就要进行暗房制作了。



暗访出来后就要出胶片了。



经过定影后的胶片出来了。



胶片出来后还在进行原样的校对。



再用原样对好的胶片进行锌版曝光。



曝光需要很大的空间。



那些年经常停电,所以,这里经常有发电机备用。



对锌版曝光需要极均匀又强烈的光源在长达十几分钟的时间才会有效。




曝光是最重要的,需要不停的观察机器上的仪表。

 


这是工人们居住的环境。



曝光后的新版要在这里进行显影和定影。



定影后要用清水把药液冲刷干净。



然后还要用吹风筒将冲洗过的锌版进行吹干。



对于曝光时没有达到的效果进行修补。



修补过的锌版要在这里进行腐蚀性药液的均匀铺刷。



涂刷腐蚀性药液时一定要带好特制的防护手套。



涂刷完的锌版不能看出有涂刷的痕迹就算均匀了。



把涂刷药液的锌版固定在发生化学药液反应的机器上。




在二次进行药液补刷。


温度最好是在20度。



经过半个多小时后经过服饰成型的锌版就可以“出锅”了。



看着凹凸起伏的锌版就基本成型了。



然后再清洗掉干净。



再用刷子对凹凸部分进行细致清洗。



要每个对锌版进行独立切割。



还要对锌版凹凸部分“带脏”地方进行清理。



在空白处进行钻孔。



在钻孔的地方用小木钉对锌版在木托上进行固定。




这是最原始的清理锌版的特制机器。


把有可能影响印刷的部分要清理掉。



这是部分即将寄出的成品。



这些都是那些印刷大厂不愿接的小活。



这就是用锌版也出来的效果。



郭希红最老的“古董”宝贝。




老郭的生意利润很薄,但是活计还是源源不断接到。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