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叫板中医始祖张仲景的“草根郎中”
作者:大漠寒心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0/15 9:26:15

 

 

“草根郎中”叫板中医始祖张仲景

 

 

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直播报道

 

 

提起中国古代医学的始祖,稍有文化常识和历史知识的人们都会知道,那就是救人济世、医德双修,受世人敬仰的东汉医学家—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人称为医圣。南阳郡涅阳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死于建安末年(约公元215219年)享年七十岁。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是一个传奇人物。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出自《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他凭一部《伤寒杂病论》顽强地穿透历史的隧道,传播、扬名、济世、救人,而且是"道经千载更光辉"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终成一代医圣。

中医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也最为主导的医人治病医术,中医 所包含的理论可谓包罗万象。根据自然理论和周易天理,从大到天地轮宇、四季时差、阴阳五行、特别是根据人类的生存空间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身体构造进行了合理贴切的构架而成,中医主要以:救、治、调、养为一体,这也是中华民族最为依靠和信赖的主要原因,正所谓:西医是灭火机,中医是慢根除,也证明了西医在当今社会的合理性。

中医的理论包含了周易和种种自然科学的学术成分,可谓是西医的病理化学公式,中医的以人为本的深厚民族文化理念,造就了中西医合璧,中国中医术将被世界广泛认可并造福全人类。

既然众所周之,中医的学术比西医还要深奥,那么如果没有扎实的文化基础,没有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是不容易学会的。既然连学都这么难,那么要想从中医始祖的医学理论中发现错误,就是难上加难了。

如果有人说,一个农民靠自学学会了中医,你会相信么?如果说一个没有读过高中甚至连初中都没有读完就辍学回家的农家娃,靠自学20年学会了比医术还深奥的医术原理理论,你恐怕就更不敢相信了吧。那么要是这个农民草根野医仙却能找出了中医创造始祖——张仲景的医术中的诸多错误,谁还敢相信呢,不说别人,就连记者自己都不敢相信,这就是本报的主人公——农民草根野先狂人—--李随群。

哎呀,这个李随群的名字和本人的做派可是大相径庭呀,不但他不随波逐流的不随群而且还干冒天下之大不韪向“组织”检举了,中医始祖—张仲景医学中的谬误,你说这家伙算不算狂妄呀。

李随群,今年51岁,豫北某县城关镇秦厂村人,初中一年级文化程度。1976年,18岁的他在村里干起了赶马车当车老板的活计,在一次拉货时,马惊出了翻车事故,他的左脚踝被压断了,因病得医住院的他就喜欢上了医药书籍,并一发不可收拾。22岁的时候,情窦初开的他恋情了。这个情种少年很不幸让爱撞了腰,他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虽然找了县里、市里和省里大医院的各大名医,可是依然是没有什么好的收效。实在没有办法的他借助自己喜欢钻研医书的偏好,就开始搜寻大量的医药古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医学三字经》等,一头扎进去苦苦研读,探索医药的真谛!到处找寻有与自己关病情相关的古方和偏方。经过自己坚持不懈的潜心寻觅钻研河无数次的失败后,他终于用毅力和赤诚敲开了医学的大门,慢慢的明白了一些医理和药理。自己得病也在他的自我调节和中医理论治愈下得到了抑制和好转。在得到了甜头后的李随群对中医的钻研简直到了着魔的境地。他不断的向浩瀚的中医学海的纵深深入探寻也不断的用学来的医术为周围乡亲治病医人,

1989年是年49岁的教师祝应伦在一次外出返程的长途车与李随群结识,但很早祝老师就已经知道了在东关舅舅家的秦厂村有个传奇土中医姓李。当时祝老师已经有了胃疼的老毛病了,只不过不是太严重而已,直至到了1997年的一天,祝应伦的老胃病更加严重了,在去医院的路上看见了正在街上以卖水果为生的李随群,边上去跟熟人打了个招呼,可当李随群一见祝应伦,就说脸色凝重的问:老哥你是不是有大病吧!并且又看了看祝应伦的面色和舌苔后说,有七、八年的光景了吧?严重的还要吐啊!这个病很难缠呀,只有我能看好。李随群让自己儿子给祝应伦卖了几片西药片,让祝应伦吃下后说,咱们下盘棋吧,才过40分钟祝老师就喊饿了,想吃饭了。待祝老师回家后又吃了李随群开的草药后彻底止住了干呕。一年没再犯胃病。祝应伦就做了个大匾赠送给李随群表示感谢,从此祝应伦就和李随群成为好朋友。

    
非典时期,祝应伦染病住院连续20多天烧了39度不退。老祝的老伴本着试试看的态度又一次找到了在家开诊治病李随群给祝应伦开了一付草药,祝应伦吃了一剂草药马上就退烧出院了,祝应伦出院后就好了。

在用学来的艺术治病救人的基础上,李随群还在好友祝应伦和薛军猷的帮助下完成了,中医世上的一个震荡波,不但叫板了中医始祖张仲景还向陈旧于“学中学”的中医药学的学术体制打出了革命性的第一枪。

《伤寒论》是中医始祖张仲景的成名作,《伤寒论》中的观点是中医理法的准则几乎成为公认的法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不争的事实。几乎没人会有异议或者没人敢。可是修李随群这个草根野郎中却硬是生命医学严谨负责的态度,斗胆求异,科学论证,一篇《伤寒论质疑》指出了祖师爷张仲景脉学方面的两处误区,中医理法上的一处错误和药方上的一处错误。他的这篇论文在20073月某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之后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一石激起千层浪,专家们经过反复争论评议最终将这一论点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在此论文中,李随群认为“阳脉”只有一种,就是“浮”。浮而数者,为“阳中之阳”脉,浮而迟者,为“阳中之阴”脉。“阴脉”也只有一种,那就是“沉”。沉而迟者,为“阴中之阴”脉,沉而数者,为“阴中之阳”脉。他认为“平脉”就是无病之脉象。他经过无数次的透析张老圣人关于“平脉”论述中的偏差。他破解了一千七百多年来的中医理法传奇之迷,为中医药学在我国的发扬光大作出了贡献。他的另一论据:《中华医学古法高筹一辙》也被“中华医药研究创新学术会议”组织专家评审为优秀论文,他也获得“聚医杰中华医药研究创新名医”证书。

可是,尽管这个被中医业内人士成为狂妄之徒的草根郎中,在中医文化冷落尴尬窘境,国粹濒临灭绝的今天,为民族和国家创建的中医理法体系新格局的诸多发现,可是,我们的一些旧体制和老观念还一直在造就着李随群或张随群、王随群们的边缘人生于其中医文化一样的尴尬境地。

但愿有着像李随群经历的匹夫、狂人们会有一个雷雨过后的新世界。能像国之精粹的莽莽草原上的朵朵野花一样绽放着片片精彩。

 

 
草根郎中号脉的架式都与众不同。


随时才华横溢,堪称大师,可是,这药室内的情景却着实有点寒酸。



铁锅土灶加工出来的中药却能治病痛。



很久没见过这玩意了。



以前压碎的药面,现在业机械化了。



配药时也无需拿天平或专用小称计量。大师的手就是准星。



折腾了几十年,儿女不理解,老婆也在抱怨的弥留中撒手人寰了,

家里依然是家徒四壁。



唯有执著和倔强伴随他昏灯苦读。



李随群能练就出来的绝活就是他踏破铁鞋漂泊游走民间草医得来的真东西。



这厚厚的线装雕版印刷老书,可是古经奇典呀。



中药的优劣药理的出处可都是凭着老李自己品味出来的。


对于中医的针灸学,也是他自己给自己感觉出来的。



第一次车祸成为了李随群的医学启蒙。



初中未读完的他要看清读懂古文学的内容,还要明白其中医术语和谈容易呀,

更别说还要写出那些大家高手都不能为的理论来呢?



对于,敢叫板祖师爷的医学理论,李随群有他自己的说辞。

 

这些都是李随群的专利回复信函和很多机构的高度评价。



纷至沓来的就是荣誉和肯定。



74岁的老人比50岁的李随群气色和精神还足就是对老李医术的最好证实。



门口的匾额不是老李自己写的,是被治好的病人送来的。



既然是草根百姓出身的老李,自然不能忘掉自己是做什么的。


4亩地里的活计全家6口人的吃食也全靠老李忙碌着。



对于老李的事业这二位纯属被老李的匹夫之责感召而义务加盟进来的,

不但出力而且还出钱相助。



现在的老李有种革命军中马前卒的感觉,大义凛然的抗衡着一切艰难险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