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老记见证《豫剧名家赵吟秋梨园传奇》——折子戏专场
作者:大漠寒心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1 8:43:13

 

 

老记见证

 

《豫剧名家赵吟秋梨园传奇》

 

——折子戏专场

 

 

《老记见证》联合报道 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直播报道

 

    2010年新年伊始,在河南省会郑州的一家剧场里,正在忙碌着一场与众不同的折子戏专场演出。原本这次在新年元月6-7日的演出报道早就该及时刊发了 ,可是为什么时至今年,才姗姗来迟呢?这里面又有着什么故事呢?

    熟知豫剧的朋友都会知道在众多豫剧门派中有一个陈派艺术,这陈派艺术里有一个非常传奇和另类的人物,这个人物豫剧行里叱咤已久,却很是娇小。在所有的扮相和角色中样样能伸手拿起放下的她,却经历着上苍的捉弄和岁月的蹉跎。在舞台上;在大雅之堂上,她使得无数戏迷和“钢丝”们追捧的完美女神,可是,谁能知晓回到斗室之中,倒卧在病榻上的她却是凄凉、孤独。六十岁的年纪,三十岁的身姿,13岁的心态,她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是让现代年轻人羡慕嫉妒又无奈的好奇。

    再就已是名角成腕的她辗转大江南北披靡全国各地,传下了数目可观的家产和巨款,可是到了晚年却被情债骗的租房栖身。

    这就是,被称为豫剧小大姐的多栖豫剧全能名家——赵吟秋。

    在很早的时候,赵吟秋就曾经梦想着能举办一场自己的折子戏专场,以展示自己的梨园功底和记录自己的舞台生涯,可是,由于,自己大咧咧的马大哈脾气,一生积攒的巨款都被那些无情意的人生过客席卷殆尽。

    在赵吟秋已经不再奢望能有机会为自己举办专场回报戏迷和社会的时候,或许老天的心肠被她的执着、毅力的敬业精神,乐观的生活态度,悲壮的人生经历所感动,让她意外的结识了从大洋彼岸归来的青年才俊该归企业家——宋怀山,在开封相国寺结拜忘年姐弟,并在这位从小就在海外痴迷豫剧金兰义弟的穷囊支持下才举办了这个久违的心愿的折子戏专场。

    本记者,有幸参加了本次折子戏专场的前后拍摄,本从中更加解读了赵吟秋大师的人生五味和人生哲理。更多赵吟秋老师的传奇故事随后一并图说,请大家留意欣赏。

 


文雅修养的赵吟秋



在演职员入住的酒店房间里,赵吟秋向记者描述自己练功的刻苦情景。



作为此次专场演出的赞助人,宋怀山对赵老师的宣传海报进行再三审视。



导演、剧务和赵老师再三核对演出的每个细节。



冯导演是位资深豫剧导演,也是见证受托陈素珍大师临危为赵吟秋导戏的。

所以,事无巨细,连一些缝缝补补的小事都要亲力亲为。



对于服装道具上的不足,冯导演也会再三修改。



这是宋怀山先生专门为此次演出特地为大姐订做的戏服。



临近演出的前一天,宋怀山带领赵老师和冯导演赶往演出地点。



复杂剧务的朱大姐是为赵老师的“钢杆粉丝”她正在街头张贴演出海报。




这场演出又为冷清的剧团剧院带来了热闹。


演出海报给这冷冰冰的墙壁上增添了色彩。



审核厚厚的演出剧本,对于上了岁数冯导演着实是件不轻松的工作。



冷冷的剧场里大家反复调整着角度和位置。



对于舞台道具的挑选也是要根据剧情的需要四处修正。



找不到的东西绝不将就,虽然年轻但是做事严谨的小宋不惜金钱的从新调配。



背景幕布的筛选也是反复装上比试和更换。



为了此次演出能顺利,赵老师不顾病痛折磨,一边喝药汤一边参加排练。



这是剧场特有的舞台,地下室乐队的位置。



来在三门峡豫剧团的演员们也来助阵了。




对于学戏的孩子们能在这种正式场合和豫剧名家同台演出是件很难得的机会,大家排练时都很用功。


离晚上演出的时间还有很早,但是演员们都已经纷纷赶到了后台的化妆间。



这里已经有很多演员在化基础装了。



看看这位小帅哥,化妆的动作很是老练和娴熟。



看看这阵势,真让人感动真是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老太太也不甘示弱哦。



这些很熟悉的衣冠霞帔都已经摆放整齐了。



赵老师开始上装了。



那边前来助阵的演员也都扮上啦。



休息的时候,老人家们也不忘为演出单在校对一遍。



自己动手化妆,是演员们在学戏的时候的必修课。



相互化妆也是体现出大家相互关爱和帮助的梨园门风。



剧务大姐又开始忙着通知参加爱演出的人员,安排出场次序。



这小子,一不留神把大腕的衣服让灯泡给烫了个窟窿。

看来这场戏不火都不行了。



司机王师傅看着这车,很是感慨,也许这是世界上最省油的车了。



眼睫毛也是要用胶水粘上去的。



不用试,就是看着都很是痛苦了,唉,演员真不是好当的呀。



看着受折腾的眼睛没流泪,我这拍摄的眼倒是泪珠直打转了。



看着基本成型的扮相,痛苦中的笑容很是味道。



记者留心看到,这小帅哥用的头鬓是用塑料包裹着的钢板制成的。



并且并不是一下子把所有需要的头鬓一起绑上,而是戴一个绑一圈。



一个小脑袋瓜就是这样变成了大头。



赵老师在绑头时,却拿出了一块特制的模板。



看看在木板上的这些整理好的头鬓吧,再看看小盆子里的东西吧,赵老师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最为古老的办法和东西,为的就是要头鬓与脸部紧密相贴的真实感,后来为了省事才用钢片包上所料代替的。



这些最原始的头鬓都是用于树皮精制成的的胶液粘在面部的。



上装饰的方法除了和钢片的绑法一样外还要注意面部粘合的角度。



这样粘合的头鬓才会和面部的表情动作如一。



本来就已经了冰凉的头上再用这又凉又湿的东西,这能不冷么.



这回面部的彩妆算是基本做完了,已经花了两个多小时了。



看上去这两个多小时赵老师年轻了三十岁。比顶级美容院的效果好多了。



正如赵老师说的那样演戏就是要在冷的天气里也要穿的利索些,

所以,就必须脱掉棉衣“风度”上场。



呵呵,虽然外面刮着风,虽然,化妆吃尽了苦头可是,这一扮上赵老师可是神采奕奕了。你看她那个美劲就甭提了。



看看这十几岁的小丫头们就需要专业老师给慢慢的化妆了。



主办方,戏曲广播的主持人也来了。



戏曲广播的主持人小雪在给戏迷朋友拿票,这时候的门票已经疯抢一空了。不是一票难求,而是无票渴求了。



你看看赵老师这忙活的样子就知道大腕也不好当,一边接受电台节目连线采访,一边还要被电视“曝光”。



看看这些孩子们,也是脱去棉衣上单装。



对于扮相上面赵老师也是精益求精,不合身的就脱了亲自给重新扮上。



穿上青衣才是唱戏的,一点不假,这青衣的冷暖只有她们自己知道。



冷就要赶紧运动呀,顺便也熟练一下动作。

可是,她美了,这风一扇乎后面的那位就受不了了。



给家人抱个喜讯吧:“妈,我在和豫剧名家一起演出呢。”



这戏服一穿,妆一化,你等还安能辨我是雄雌呀?



看看这等热闹的好事,引得相声大师也来祝贺了。



赵老师的大师姐也不顾年迈不便亲自跑来了。



大师姐还非常感动的向宋怀山先生致谢。



这时候各路大仙都纷纷赶到了。



看看人家在来之前都已经装扮好了。



别再耽误了,赶紧上装吧。



再好好检查一下,别到了台上什么东西没绑好掉了就砸戏丢份了。



不管是谁这时候都喜欢热闹和喜庆。



趁着一小空,在抓紧把要紧的部分在强调一下。



看着这场景记者眼热了。



宋老板也开始发烧了。



浓眉汉子要变成柳眉花旦,这伙计还真费事。



看看耳根不得胶带就知道这罪可受老了。



宋老板也跟着姐姐学会用最严谨最认真的头鬓方式上装。



好了,“变性手术”成功,大美女出炉了。



呵呵,看看这时代真是太快了,刚刚还在连线的主持人张彤和总监木子也都来了。



趁上场前快吃点吧,不然就没精神了。就在厕所旁边盒饭来了。



趁嘴还没有画上就赶紧吃吧。



吃完了别忘补妆。



这时,剧场开始检票进观众了。



戏场主持人月杨正在前台造势,低下乐队也都进入了四级临战状态。



木子也闪亮烘托气氛。

男女主持一出来就知道好戏要开始了。



大戏开场了,看看这名家的场上就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戏。



此时的赵老师才是最精神也是最幸福的。



演戏要入味三份,才是好演员。这就是赵老师的原则。



这文戏武戏都能演没有几个呀。



师生相伴说春秋是梨园经久不衰的佳话。



后台的电视台新农村频道的编辑们最辛苦了。


豫剧唐派掌门也带领弟子前来助兴。



这行家张张嘴,也会知道有没有呀。



动容的演艺,情景感人。



看看这红娘的戏都快成了现实中的表现了,真是演活了。



这时,谁会想到这是为六旬老人在演戏呢



原来豫剧很多地方要比京剧出彩的多呀。



杨家将的装束很熟悉了。



六十多岁的人了,辗转腾挪,毫不瓜代,厉害呀。



不愧为一代大师的成名作,简直是情景交融。



或许再赵老师的的生命中,这里才是她真正的“舞台”。



镜头里只能记录影像而不能留住动人心扉的民族魂魄。



这才是(书)淑女呀。



好一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郎才女貌天之佳赔。



戏中人,人中戏。真中假,假中真。



中国古典的羞涩美,现在已经很少在现实中看到了。



戏中那时候沉甸甸的爱情观,现在怎么都成了浮躁的虚幻。



闺阁中人的风格一展无疑。



现代版的豫剧,又有了时代气息。



不知道是赵老师的艺术表演还是联想到走过来的一生坎坷,

她的确真哭出了泪水花了脸上的妆



看看这宋怀山的扮相很是经典,逼真的七奶奶体态。

真是山寨版更强正宗货。

 


小小的卜郎鼓突出了戏中人的天真和淳朴。

 



举手投足之间都不乏专业经典的特点。



艺术生活化的演艺表白又是赵老师的真传。



看看,谁说年轻人不喜欢我们的传统文化。



学生的一上台就格外紧张,因为这也是拜师之后的第一次正式演出,底下坐的可都是老师的“钢杆粉丝”呀。



这位是来自河北的名家也是赵老师的师姐,

虽然腿伤还没有好利索,但是,依然前来助阵。



戏是灵魂,是民族相同的情感。



这“家伙”一看就不是好东西,一看就是婚介所来的。



哇塞,这身段,这打扮,整个郑州的婚介也找不到。



谁能知道这些活宝可都是来自不同省份的,

重度昏迷的戏迷发烧友演的呀,怎么样?一个字—晕,两个字—笑翻。



瞅瞅,这家伙,一看就知道不是什么好媒婆。本来呀,

媒婆就不是什么好人,可是扮媒婆的可是个好小伙子呀。



这四位媒婆是豫剧《麻风女》中的精彩人物。



这可不是演砸了戏,这是河南豫剧中特有的戏中生活化的点缀。



这是一场阵容较大的一场戏,也是一个经典的大场面。



演出结束的时候,赵老师的大师姐送上了评价。

 

顺利结束全体谢幕。



豫剧评论家荆华老师也来祝贺了。



卸妆的时候被赵老师称为:五王爷的师弟也来祝贺了。



这位专门被宋怀山先生从北京请来的,专门为国家级名家大腕化妆的化妆师,也是赵吟秋老师的粉丝,特地戴上赵老师的行头来个亮相。



赵老师,很注重自己的家伙是,一件件收好后要亲自打包。

 


演出结束后,一场定音,宋怀山先生立刻成为了

继电影明星濮存希被称为“少妇杀手”之后的,

又一个“老妇杀手”。很多“妙龄老人”都很是迷恋这位七奶奶。


来不及卸妆的赵老师就急急忙忙的回到房间打针吃药了。



为了庆祝演出成功,大家在火锅店搓了一顿。时间是凌晨时分了。


谁要是和这些戏迷粉丝在一起吃饭,你就别想好好吃,光笑就会笑得肚子疼,不信你看看,这才是2010新年的第一笑,不笑翻就不快乐。



演出后赵老师和众嘉宾接受河南电台旅游广播《老记见证》节目访谈后,

由小记者聂安邦拍照留念。

 

更多梨园传奇故事请稍后继续关注!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