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草根艺人”谢连军的“五一”节   (二)
作者:大漠寒心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5/5 8:39:06

 

 

戏曲是民族文化的传统艺术表现之一。豫剧又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地方剧种,豫剧起源位于山西、陕西、河南接壤地区,原名为:靠山簧,又被称为:靠山吼。仅次于京剧,位居各地方剧种之首,目前在我国十六个省市有专业豫剧团的存在。

       在当今追逐时尚、浮躁奢华的多元素文化现状下,作为民族文化之魂的戏曲也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都市的现代钢筋水泥阻碍排斥下,在心灵变异的人群中,再难求得一块民族文化的净土存息,这就不得不逼迫我们的民族精华又很自然的回到了原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原大地上栖息苟活。

 

老记见证》记者下基层——

 

“草根艺人”谢连军的“五一”节

(二)

老记见证网 资深记者 聂志义 小记者 聂安邦 摄影报道

 

 

      我不知道他们能不能算是在“五一节”里依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

  的劳动者,我也不知道他们能不能算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践行者,我更

  不知道他们能不能算是我们梨园行里面的一份子,可是他们确实是的

  的确确鲜活的存在着,并且,依然活跃在中原广阔富饶的土地上,因

  为这块土地现在依然还需要他们,比需要那些名家大腕的艺术家更为

  实在的需要他们,他们就是中国农村艺术文化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

  一个活跃在中国农村最基最底层的民间艺术群体,现在时髦的词称他

  们为:“草根艺人”。

 

    2012春节前夕,记者曾有幸亲历目睹了河南的一些成名立腕的艺

术家应邀走穴赶场的各个瞬间表情,也用镜头记录下了他们的艰辛和

苦乐。并隐约中也为他们的生存发展状态而有一丝忧虑,他们那种几

乎全还是那种原始自发的联络演出生存状态和没有什么保障的生活空

间,这不得不让记者感受到他们在舞台上风光显赫背后的又有那么一

丝丝凉意。

 

   可是,当记者在走进了这些“草根艺人”的生活环境后,又倍感

他们的生存艰难和社会温情的缺失。

 

   他们和那些艺术家一样几乎都是大家相互关照生意和活计,不同

的是他们的价格却低廉的很,收入很贫瘠,贫瘠的让人看过之后为民

间艺人的生活艰辛和蒙受的委屈而“面流泪,心流血”。

 

谢连军就是这个“草根艺人”群体当中的一个。

 

   在谢连军的女儿给记者爆料、引领下,我们与4月29日我们踏上了前往

位于河南东部的穷县兰考的“文化见证”之旅,据谢连军的大女儿谢晨星

介绍:谢连军因母亲的不幸身世,兄弟姐妹很多,加上兰考县又是河南有

名的穷县之一所以家境很是贫瘠,自从谢连军18岁迷上了唱戏,就遭到了

全家人的迎头棒喝,那时候在农村,民间艺人依然会被看作“戏子”是被

人看不起的下九流,更何况,谢连军学的又是“男不男”“女不女“的花

旦戏路呢。但是,因为谢连军是所有孩子当中最小的一个从小都是得到了

全家人的宠爱,再加之,年已成人的谢连军血气方刚执着坚持,大家也只

好执拗不过也就叹气随之了。

 

   据说,谢连军除了精学各个流派的戏曲外,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写得一

手好文章和好书法,怎奈生不逢时,终因家境贫寒拿不出钱来供他读戏校

而与官家的戏曲舞台失之交臂。

 

   当记者一行赶到谢连军在兰考县南彰乡的家里的时候,已是家家户户

炊烟起的傍晚时分了,刚刚迎回了外出打工回家妻子的老谢正在忙着收拾

着没有了家样的家,转身又看到大女儿带回来记者一行的不速之客,很是

惊喜交加,一边赶忙招呼记者一行进屋休息,端茶倒水,一边赶忙买鱼割

肉的忙活着。虽然是田间地头的操劳和岁月风雨的侵蚀,但还是挡不住老

谢身上的那种“艺气文风”可是,由于当地重男轻女的人文风土,老谢也

还和多百姓一样超生几胎才得了个儿子,所以,在老谢的家里我们看到的

依然是家徒四壁的寒酸和凌乱。只有在房前屋后看到了几颗花花菜菜的植

物,还能散发出一丝丝的清香,仿佛在告诉这家主人的生活志向外也就再

没有让人感觉温暖的温馨了。

 

   在丰盛的晚宴上老谢也与大家推杯换盏的小酌了几杯,原本是人家夫

妻团圆的晚宴倒成了我们接风酒场了,在席间,老谢透露说30号也就是明

天要应邀去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的一户人家办白事(有人去世)演出,看

我们要不要去看看热闹,我们也正好想一同见证感受这草根艺术家的辛酸

苦辣是什么样子,于是就决定一起去为老谢助阵。临休息前,又有乡邻找

上门来请老谢给帮忙写结婚的对联,老谢也毫不推托的趁着酒劲挥毫泼墨

的一路狂草吐心绪去了。

    正当记者在浩瀚无边的爪哇梦宇中遨游之时,突然被电话声惊醒,扭
头一看原来是老谢的电话响了,记者看看时间是三点钟,离约定的时间还
有两个小时,可是,老谢却开始了准备工作,记者也索性起来开始了对
“草根艺人”的节日记录和见证 ————

 

    谢连军,出生于1964年,上面有三个哥哥和三个姐姐,他是家里老小。
从18岁的时候他开始学唱豫剧,1989年考上了河南省戏曲学校,因家境贫
寒而放弃,可是这些并没有阻碍他对艺术的渴望与追求!他讲到如果当时
能够进戏校学习深造的话,我现在也不至于这样子了。没有伴奏带,没有
光盘,他就看电视或者听广播,每一招一式他都会仔细的记下来。他说:
咱人穷志不穷,只要一个人钟爱一样东西,再大的困难都不是问题!
 
    他有一个从初中就开始相亲相爱,一直默默无语支持他的妻子,和两
个女儿,一个儿子。当家里的大女儿考上省城大学的时候。正逢家里老宅
倒塌,也正应了那句老话,屋漏又逢连阴雨,这翻盖新房的债还没有还完,
又要面对女儿读大学的高额的花费,也只有厚着脸皮东凑西借了,最后把
别人卖烧饼的零钱都借过来了。随时在生活的窘迫中,他还是一直没有放
弃他的文艺之路,为了能补上这个债务窟窿,他不论远近,只要是有一份
钱他就要去给别人唱戏!每次挣的钱,除了还债给别人,还要给土地买肥
料;给大女儿寄去生活费,最后他自己买件像样的衣服都舍不得,嗓子累
坏了他打着吊瓶,还要去跑长途演出,真是说不尽的人间苦,唱不尽梨园
泪。
 
    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谢连军说他从未想过要出名,他就是喜欢这个
行当,它能让他充满了快乐、愉悦,让他在这尘世尘埃之中找到了属于他
们自己的世外桃源,使他生死迷恋死不能弃,只要他的戏能给农村的父老
乡亲带去快乐和生活艰辛后的慰藉,比给他什么奖项都强!
 
    此次记者跟拍的这个节日演出,老谢往返跑了200多公里路,从早上
3点钟起床到晚上8点半回到家,足足17个小时,这一天的收入是170元钱,
除去油费后剩下120块钱,这只是记者见证到的一个“草根艺人”的一个
人生瞬间,也只是一个寻常劳动者的五一假日的故事。一场戏还不到200
的收入,一场戏从黎明到黑夜的全身心的投入。
 
    我被他们的生存经历和精神所感动,此时无声胜有声。如果他们能算
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如果他们能算是一个光荣的劳动者,我想他们理应
比任何级别的艺术家更值得广大农村百姓的喜爱了,在此,我祝福他们艺
术之树长青。未来的道路越走越好!最后,我也以一个劳动者的身份祝愿
他们五一国际劳动节“苦并快乐着”!
 
    另外:在关注谢连军的演出之际,记者也见到了非常难得的葬礼民俗
礼仪,这些都是很难得一见的,也是即将消逝的民族文化遗产,记者也顺
便多拍摄了一些,一起加在本篇文章里面以增加民族文化的韵味。
 
 
 

 每每有重要的亲人奔丧吊唁的时候主家的孝子们才会列队出迎,
其队列不比训练有素的军人差多少。
 


 
 见面后主家代表要在双方面前放上一个空口袋。
 

 然后再抱拳作揖。
 
 



 还要做一个侧身肩膀依靠的礼仪。
 


然后再重新回到原位再行作揖礼。 
 


主家会派人接过奔丧吊唁的亲朋送来的恭项礼品,吊唁的亲朋会拿出写上诸如驾鹤西游等祝福
逝者的祝词的长三米,款一米半的黑布有专人拉举着缓缓前行 。
 


这时候也就是轮着草根艺人们施展才华的时候,一要让气氛达到高潮,
二卖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吊唁亲朋给的小费多少。 
 


 还有一个现象记者没有弄明白,问了几个人都不知道,
为什么有人是全身孝衣,可有的人却是这样的打扮呢?
 


 唢呐依仗随着吊唁亲朋进院行礼的时候,舞台上的表演也不能停下亮场,
所以一个人要撑起来一个舞台可是个重头戏。
 
 


没关系,有儿子自一旁助威,老娘就会豁的出去。 
 
 

 这个叫做转灵,要正三圈,倒三圈。还都是女眷。
 
 
 这时候就该是主角压轴了,一招一式都是那么精准到位。
 
 
 联络官来了,说最出彩的大戏就要开始了,要大家拿出绝活来。
要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革命秀良传统来。
 
 
  
 这时候主家的活动组委会负责人也正式宣布,送别仪式的最重要的环节开始了。
 


 看看这也得要拌上,披麻戴孝的装扮可是很重的戏码。
 


抬手数岁月沧桑世态炎凉,张口唱悲欢离合蹉跎岁月。 
  


在阵阵的悲歌戏文声中主家的仪式开始了。 
 


孝子们祭拜逝者。 
 


 孝子们拿的哭丧棒可是茶杯粗的真木棒子,
不像记者以往见到过的那些秫秸或竹竿做得细棍子。
 


 在哭丧拜祭的时候要有主家的长辈在身旁照顾着,因为此时主家的
孝子都已经伤悲过度乱了分寸全靠长辈提示的。
 
 
 吊唁的亲朋行的大礼也是记者第一次见到。
双手握拳交叉放于左腿大腿上单腿下跪。
 


 然后再跪倒另一只腿,俯首叩头。
 


 然后再依次反顺序起身
 

然后再依次行礼。
 


再叩首 
 


再反方向依次起身。 
 
 


 鞠躬。
 
 


 
 换腿换方向再礼。
 


 
再叩首。 
 


 作揖鞠躬。
 
 


 给主家行作揖鞠躬礼。
 
 


给监礼行作揖鞠躬礼。 
 
 


 拿出代表着心意的纸包包行敬上礼。
 
 

 在上过三炷香和敬酒礼后叩拜后退。
 


 然后再依次行礼。
 


 进行开始的抱拳——作揖——鞠躬——跪拜——叩首等大礼。
 


 然后再给孝子们抱拳作揖。
 


 给孝子们行鞠躬礼,孝子们要以跪拜还礼。
 


 接着就是下一批吊唁的亲朋依次行大礼。
 


 每次都是三拜九叩三上香,三敬酒的大礼。据说,这还是轻的,
有的地方还要72拜的大礼。看来这孔子之乡的文化之风着实很注重礼仪呀。
 


 在象征出行的纸轿后面是所有的女眷在不停地哭声中跪拜着。
 
 


 
 等所有的亲朋拜祭过后,孝子女眷们一起围着纸轿再一次正三圈,倒三圈的转灵。
 


 然后再把所有的恭项纸钱等物对方在纸轿前面。
 


 有专人拿来一些引火柴。
 


 再把逝者的一些衣物放进纸轿里面。
 


 进行点火送别。
 


 此时所有的小子们都要跪拜痛苦。
 


 纸轿和应送之物都送走了,也就到了仪式快结束的时候了,
这时候的唢呐依仗也累得差不多了。
 
 
 
 可是,老谢这个主角还没有停的意思。
 


 准备撤离了,来参加仪式的孩子们依然在没事似的打闹着。
 


 虽是祝活动结束了,可是主家还要点戏,
所以老谢不能跟随我们一起走,他在给我们交代返回河南的路线。
 
 


 回家的路依然曲折难走,到处都在修路。
 
 

 老谢是晚上天都黑透了的时候才回来的,按照大女儿谢晨星的话,
已经四次说话不算数了,可是,老谢总说,人家愿意看咱的戏,咱咋好意思不演呀?
说着点了一根烟就有在女儿说他戒烟不算数的抱怨声中继续写乡亲们拜托的结婚对联了。
 
 过了一天的疲惫戏瘾之后,这老谢有实实在在的
过一把挥毫泼墨的书法大瘾。这瘾过的,把全家人都过睡着了。
 
 


 还是大女儿心疼让人气,让人疼的怪人爹,
给老爹洗洗脚来个足底按摩。
 


 由于前一天的劳累,第二天大家都起得很晚,起来后听说老谢又去
地里忙他的几亩庄稼去了,于是,我们又急忙往地里赶去。
 


 成天的在钢筋混凝土的都市困顿着,看到此情此景一下子感到了
自己还活着。看看小记者忙不迭的抢着不停的按着快门。
 
 
 记者弄不明白为什么老谢要把高个的小麦都拔掉,
老谢说,这是大麦会影响小麦的生长质量。
(摄影 聂安邦) 
 


 把那些高个的麦子拔掉之后的麦田很是整齐,就像是一个整齐的受检部队。
 


 回到家后,老谢还找到了几十年前他在河南省戏曲学校的学生证。
 




 
 一转身,又找不到老谢了,还是知夫莫如妻,还真被谢大嫂说对了,
上午九点梨园春频道的节目一开始,老谢学习练功的时候也就到了。
 


练完戏后,老谢又被二女儿叫出去问作业题去了,这爹当得也真够劲了。
(摄影 聂安邦)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