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镜头中的相声名宿——张宝珠先生(洛阳版)
作者:聂志义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9/25 9:45:52

 

 

一生坎坷说古今,甘守清贫传后人

 

镜头中的相声名宿——张宝珠先生

 

(洛阳版)

 

  《老记见证》联合报道 资深记者 聂志义 小记者 聂安邦 摄影报道

 

 

  据了解:相声早在宋代就有,原来的名字叫"象生""像声",是仿学口技滑稽表演的意思。《红楼梦》第三十五回里曾提到,薛宝钗见她哥哥薛蟠给她作揖赔情,就笑着说:"你不用做这些象生了!"说明这种民间曲艺是源远流长的。但是,从帷幕里表演的"暗象生"发展成面对观众表演的"明相声",却是近一百二十多年的事。见于记载,首先在北京地场上说单口相声的是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的张三禄,接着是京剧丑角演员朱绍文(1829-1904),为生活所迫,改行说了相声。朱为了肚子不顾面子,整日在露天地演出。他在手里敲打的两块竹板上刻着两句诗"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发泄他的满腔愤怒。观众们随之都亲呢地管他叫穷不怕先生。就这样,"穷不怕"成了他的艺名。

  他演出前,先用右手攥着一把白沙子往地上撒字,边撒边唱自编的"太平歌词",等观众聚拢来围成一圈后,才正式表演。他有时学唱京剧,有时讲解字义,有时说笑话和单口相声。后来感到一个人说太单调,就和学生们互相问答,一捧一逗,逐渐演变成对口相声。

  在我们这一代人记事的时候,正好是文革后期,那时候收音机里面除了革命样板戏,就是红色歌声,唯一盼望的就是曹灿和袁阔成小说了,在那个年月里想要有点笑声的就是侯宝林和马三立的相声段子了,什么《夜行记》《关公战秦琼》《逗你玩》等。后来有点年头了就感觉的这说相声的名字都很怪,为什么都叫宝林、宝瑞宝----开始不知道,后来长大了接触了相声行里的人士后,才了解到,这和中国人的传统民族文化有很大的关系,每个行当的每一辈分,大都是用中间的字来区分,说到现在这相声行里“宝”字辈的现在就是就属最高的辈分了,现在能同时并存的相声家族能有六代不同枝系。此次我们报道的主人公就是被誉为先生的张宝珠老太太,她就是和相声大师侯宝林、刘宝瑞同一辈分的女相声大师——张宝珠。

  张宝珠原名叫张玉妹,祖籍北京西城,他原本叫王玉妹,34岁时生母去世,56时生父有撒手西寰,在她稍有些模糊的记忆碎片中对父亲只留下一些“焦点不实”大概轮廓,也就是这位王姓生父在自己即将不醒于人世的时候将她和一个小三岁的弟弟分别托付于北京附近的两家人收养,收养弟弟的那家人因为有自己的孩子,对弟弟很不好,不出一年年幼的弟弟就不幸夭折了。

  好在王玉妹被送养的这家没有孩子所以,用张宝珠老人的那句口头禅:“就那个意思吧”估计是说,还算不错吧。王玉妹被养父母收养后就自然改叫张玉妹了。养父张永熙就是一位相声演员,也是张玉妹的启老师,那时候说相声的就像现在遍布中原大地的草台班子(唢呐班或响器班)一样自由组合闲散管理,都依着行规和业内方式山南海北的一起讨生活。

  相声行里有个规矩,自己的孩子不能做自己孩子的师傅,必须另请一位同辈人拜师认祖,所以,张玉妹也就自然顺应行规在她14岁的时候,在古都西安正式拜焦少海为师,取名:张宝珠,也是焦少海最后一个关门弟子。其师傅焦少海的父亲也是相声行的一代宗师名叫焦德海。

  拜师以后张宝珠就跟随着代拉师妹的师兄李润杰一起入伙红星相声社四处演出谋生,在那个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岁月里,各个行当都不景气,人连肚子都喂不饱那来的心情听相声呀,那时候,一个演出班子要有专门的人,打前站去四处联系婚庆、贺开张、祝寿等演出活计。在这个红星相声社里面有个俊后生对张宝珠最关心呵护,这就是红星相声社的班主的弟弟比张玉妹大九岁,相声大师——陶湘九的徒弟王小松(艺名:王宝珏)也就是后来人称:五爷。

  1949年全国解放后,红星相声社辗转南北来到了中原重镇——郑州,在这里进行了暂时的演出休整,也就是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候,各地纷纷组织社会闲散剧社的艺人们进行“说新、唱新”的创作汇演活动,张宝珠也因为才艺娴熟,聪慧睿智还得了一个“新剧大奖”,也就是在这一年的腊月,喜事连连的红星相声社又迎来了王小松和张玉妹一对新人的结为伉俪的大喜日子。随后的第二年他们又回到了西安开始了新社会的艺术人生,第三年也就是1951年在西安他们生下了他们的大儿子王伯华,这也是家里几个孩子中唯一继承了王小松和张玉妹两口相声衣钵孩子。后来王伯华18岁参军当兵在部队从事的也是文艺部门,1972年从部队转业后分配到了河南南阳地区文工团,1983年才正式拜相声大师马三立的徒弟高笑林(也是“宝”字辈)为师,正式成为了相声门里的人。

  1952年为了鼓舞前线将士士气,张玉妹和红星相声社的班主也就是王小松的哥哥经组织层层政审、选拔后,光荣的代表祖国人民前往朝鲜前线进行慰问演出,这几乎成了一次生离死别的分别,在半年的战场巡回演出中,张玉妹和他们的慰问团冒着联合国军的枪林弹雨中也是几经生死的危急时刻,为了保护慰问团的安全,给他们负责警卫和开车的都是久经沙场的一级英模,就这样,张玉妹还是差一点就被掉入峡谷深渊,通过此次的战场的血雨腥风之后,张玉妹却是真正地成长为了一个有思想和觉悟的革命战士。于是,在刚刚回国之后的1953年张玉妹和丈夫王小松双双被批准参军,成为了新疆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这一年他们的大女儿出生了,他们给他取了个淑女般的名字——王淑华。1956年随着国家建设需要张玉妹所在的单位被集体转为了地方编制,成为了新疆建设生产兵团,这一年又来了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不速之客,那就是他们的第三个孩子也是最小的儿子——王志华(乳名:毛毛)出生了。

  1962年他们夫妇又被调到了乌鲁木齐市曲艺团本以为可以安安稳稳的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要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们这些黑五类、封建阶级的余毒就是被当时专政打击的对象,还在经好友介绍他们通过南阳军区司令员把他们一家要到了河南省南阳市文工团,后又调入南阳地区文工团,在那个神鬼颠倒的年代正中了那句话:覆巢之下焉有安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革命的飓风也在横扫着中国大地的每个角落,南阳地区这个弹丸小地也未能幸免,文工团解散了。

  经过世间太多太多的边沛流离的一家人团聚的炕头还没有我热乎,就又要经历骨肉费力之苦,大儿子王伯华被调到了湖北省襄阳地区(也成襄樊市)文工团,大女儿王淑华被留在了南阳的一个工厂里,张玉妹夫妇带着剩下的小儿子王志华被分到了洛阳市话剧团,后来经过改制由话剧、曲艺等多团合并为洛阳市歌舞团。

  一生四海为家,八方游走的一家人终于有了一个落脚的地方了。现在三个孩子也都已经退休了,大儿子留在了湖北,女儿留在了南阳,小儿子从河南省歌舞剧院退休后留在了郑州。前几年,张老太太的老伴人称:五爷的王小松离世了,要强了一辈子的老太太把老伴送回天津老家后仍旧一个人孤零零的居住在古都洛阳不肯与孩子们住在一起,她说怕麻烦别人。后来经不住小儿子毛毛的再三恳求,这才答应了暂时与儿子在郑州住一段时间。

  老人家虽然辈分显赫,功夫了得。可是,年近八旬的老太太却至今未收过一个徒弟,这是为什么呢?几经打听,老太太才道出了其中缘由,一是,相声属于民族文化遗产,也是很不流行的“老玩意”,浮世虚伪的现代人很少能学习继承。二是,老太太很挑,德行修为不好的不收,德行修为好的,天赋睿智不到位的也不收,再加之,造物弄人机缘阳错。最后,也没有一个幸运儿能接受老太太的衣钵,这也是相声界的和老太太的一大憾事。

  记者有缘结识这位相声界的女先生,是在09年的一个郑州市当时唯一的相声表演基地——欢喜虫笑料团给她做的一次寿宴上。当时,寿宴上先前来祝贺的不单单只是河南相声界的名家,还有不少省外的相声大师和相声以外的的艺术家。经过简单的了解和老先生的介绍后,记者便有了记录见证宝珠先生的报道思路。

  时经数年,每每年底盘点报道内容时,看到电脑里没有完成的报道文件夹,就会记起这份给自己的承诺,由于原来的朋友电话换号,几经打听终于得知,自从09年那次生日宴不久就得了脑血栓在得到及时的治疗之后,老人家便一个人回到了洛阳独自一人凄苦在洛阳旧宅里。还得知老人家的小儿子——毛毛(王志华)退休后和哥哥姐姐商量了一下正在郑州为老人家租下了一个房子,现在正在装修中,老先生不久就可以“移驾”省会郑州了。

  为了记录老人家在洛阳的历史内容,记者推迟了其他报道计划,开始了这个跨度长达三年继续报道。  

 

 

 

我们的“工程”报道就从“毛毛”(王志华)正在给老母亲装修的房子

开始了。对于这位大侄子的一些建议,“毛叔”很不满意。

  

  一路上想象着老太太现在的摸样,可是,当老太太一开门的瞬间,

  全都空白了,她依然是那么慈祥可亲。

  

  很简朴的小桌子上放满了老人家的故事和回忆。

  

  那年,那人,那事。

  

  有了这些“方寸”她不孤单。

  

  荣辱与共,相爱一生的一对相声绝配。

  

  那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革命精神缩影。

  

  音容相貌仿佛就在昨天,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岁月流金。

  

  昨天的故事成为了今天的财富。

  

  找寻着那些难忘难舍的情怀。

  

  今天看来是好事连连。

  

  来了一个犹如一战法国士兵摸样的老顽童。

  

  

  

  考虑老先生年事已高,又正在病后的恢复期。

  所以,我们就来到了就近的一家小餐馆品味一下洛阳小吃。

  

  老先生讲述了,洛阳歌舞团是怎么又友话剧团等

      五个文艺团体合并在一起的坎坷经历。

  

  老先生的三条腿,步履生风,记者不得以边拍边跑很是狼狈。

  

  能够朝夕相处在一个院里面,却不想老先生就是

  全国相声行里面的老泰斗,看门的大爷很是感慨。

  

  不知道,回到家后老相声在急急忙忙的找什么。

  

  哦,原来是因为今天讲述谈论的很是激情,吃饭之前忘了服药了。

  

  下午稍加休息后,老先生要出去走走顺便

要买些菜回来给记者一展厨艺。

  

  一路上,老先生还是不停的给这个孙子

         谈论着相声行里的那些老规矩。

  

  这苦瓜真大很好看。苦瓜治病。

  

  还是青菜更吸引人,现在流行绿色食品么。

  

  老先生一定要记者品味一下洛阳的地方名吃。

  

  耳读目染,总是感到洛阳市民的素质比郑州的高些。

  

  驾熟就轻,拍黄瓜。

  

  回归传统的家里家外的本份。

 

  

  笑声也可餐。

  

  老先生很爱干净。

  

  看看房间的干净程度吧,老先生临走了,

也要把屋里清理的干干净净的。

  

  这是就近药店的员工为老先生送来了

         老先生的溶栓药和治疗糖尿病的专用药。

  

  这是老先生的早餐,一碗牛奶,两块烙饼。

  

  客居郑州的物品都准备好了。

  

  临走了还是去洛浦公园走走吧,顺便也锻炼一下身体。

  

  留恋的目光,不舍的惜别。

  

  这个可爱的老顽童又来送别了。

  他可是全国手风琴冠军的导师呀。没看出来吧。

  

  走了洛阳,回见洛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