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黄河湿地公园变成了谁家的摇钱树?
作者:聂志义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2/24 4:52:56

 

 

 黄河湿地变成了谁家的摇钱树?

 

《老记见证》联合报道 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193869,为了阻止日军的南下追击,蒋介石下令国军新编第8师在郑州北郊花园口村边的黄河大堤上安放炸药,以水代兵炸开了黄河大堤制造了震惊全世界的花园口事件,事件造成了三省44县受灾,近百万百姓被洪水吞噬。

从此“花园口村”这个地球上小不名经传的小山村,一下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岁月的流逝,花园口这个灾难地也成为了一个新文化的瞻仰地,同时也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由于单一的花园口扒口处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景区,也不能满足人们参观之后的游玩需求。于是,黄河大桥和黄河湿地便成为了游人们散发余兴的地方。逐渐的,每到周末或者长假,这里也变成为了郑州近郊和慕名前来的海内外游客的游玩、观瞻之地。随着人群的大量聚集,由来已久的景区收费问题也成为了社会讨论的焦点。后来,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有关单位才不得不挥泪舍去了以社会公共文化资源的名义,向百姓伸手敛财的不当方式,并开放了这片人为设置的禁区,使得全世界人民都能免费参观中华民族母亲河。

可是,随着近些年黄河大堤餐饮文化的兴起,以及游客人数的增加,不知道是谁又想出了新名堂,并于去年将大家最经常游玩的区域围了起来,同时耗费巨资、大兴土木建立了一个占地面积2390公顷的“乐土之地”,取名为“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在其网站上公布的兴建理由为:经国家批准的20个湿地公园试点之一。真不知道这个“国家”是指国家的那个部门,是依据什么文件进行批准的,试点的试验依据又是什么?

记者在2012大雪来临之际协同媒体同行一起步入这个封冻的景区做了一次实地拍摄。一路走来看到此番“王道乐土”的开发却是对湿地环境的大破坏。不但是对湿地候鸟动物的环境破坏,而且也是对湿地原始景观的破坏。更加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在大堤以内的各种大型建筑把这里变成了一个拥挤杂乱的游乐场。不禁让记者怀疑的是,这是否就是一种拉大旗、扯虎皮的变相发财之道,以“国家”名义堵悠悠众口,拿着纳税人的钱实施着自己的小算盘计划呢?

十八大结束后,全国人民都盼望着新一届的中央领导集体,能够把内忧外患的神州大地改革换新,能够对千疮百孔的社会秩序进行彻底的修复,还中国一片蓝天白云,归百姓一安身净土。我们也希望诸如此类的挖社会主义墙角且振振有词的行径,能够得到全社会的监督、评鉴和论证

 


刚刚设立的检查站。

 



这里原本的湿地水面也面临着商业开发。

 



一辆游客的越野车被开发后留下的深坑给坑了成了“卧野车”

只好花了500块钱找来了这大家伙给拽了上来。

 



在地上留下来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的脚步。

 



随处可见的施工工棚和沙堆。

 



在河道的枝杈里面埋伏着小艇。

 

 

随时冰天雪地的世界可是,在这个母亲河温暖的胸怀里没有封冻的冰面。

 





还有一位不速之客在河边伫立徘徊。

 




看来这里不再是原生态了。

 



到处可以看到这样与湿地原始景观非常格格不入的告示牌。

 



原始的湿地也被修上了劳民伤财的水泥路面。

 



一只乌鸦也在警惕地注视着四周,他们的家园也正遭到

贪婪人们的侵蚀,不知道再过多久它们也要被强拆了。

 



随行的影友在告诉记者这块湿地没有被开发时候的照片。

 



一位小姑娘很惆怅很失望的在找寻着昔日和恋人一起嬉戏的那片芦苇荡。

 



在整个湿地里面都用这个都市印象铺设了全程的路线。

 



整个湿地光秃秃的一片。

 



在湿地另外一侧,这里原本野生动物和鸟类的栖息地

已经被强拆了。那些野生动物也不知道是不是自焚了。

 



随处可以开到那些都市公园的艺术品。

 



趁着冬天游客稀少,这里商家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既成事实”建筑。

 



这里的酒店也很特别了。

 



里面都是近水楼阁先得月的一些野物。

 



湿地常见的野鸡和飞禽都在这里,摄影记者跑了

很久都没有在湿地里面拍到,却在这里收获颇丰。

 



这里的厨艺也比市内多了很多特点。

 



在宽大冷清的建筑内壁上,那些原来湿地摄影

和野生动物放飞的照片放佛在告诉湿地原来的往事。

 



这里一转眼出现了几十家的游乐场所。

 

 


原来野草芦苇声声,鸟群飞舞的情景如今却成了一片杂乱的建筑工地了。

 



树木被撂倒,房屋取而代之。

 




见缝插针,和原始挤空间。

 



原来的湿地就成了这样德行了。

 



为了拍这些片子,记者在没有任何防护条件的偷偷爬上了几十米的冰冷刺骨的建筑平台上。

 



在建筑工上还有很多农民工在施工。据他们说工期很紧,要抢时间。

 



硬化完毕的收费停车场已经建好了。

 



野味十足的酒店也开张了。

 



这个试点公园谁批准的呢?

 



来的游客多了这防火还能??

 



一批批不知道是投资客还是游客穿梭在湿地路上。

 


 

原来的渔家被清除了。

 



这里都是生意人了。


 


原来的湿地风光不见了。

 



孩子们绿色的地球没有了。

 

 

 

影友们的痴迷失去了。

 




这篇令人们陶冶心灵净土的诗歌就这样成为了历史么?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