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莫拿留守儿童来“作秀”
作者:聂志义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6/4 13:34:38

 

 

莫拿留守儿童来“作秀”

 

 

 

 

 

 

《老记见证》联合报道 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时下,最热门、最惊人的话题,就是孩子,尤其是在六一节前夕,不断地网络爆料性侵害,体罚等损害青少年的事件不绝于耳,校长这个令人尊敬的称谓被玷污了。这一下子让全国各个学校的校长脸面上微微有点发烧,尤其是那些小学校长们。六一节前,洛阳某教育部门不就在大雨中让孩子们沐浴到了领导给他们的节日喝彩么,那么是不是其他地方就没有类似的节日秀呢?还有没有秀的更另类更实惠的秀场呢?日前记者就在采访中遇到了很让记者纠结和心疼的故事,

初识温飞就曾听他讲述了自己转业地方后看到家乡留守儿童上学难。乡亲外出打工,孩子无人管不能受到应有的教育,而萌发了自己办校为家乡百姓做善事办实事的想法,并在妻子的大力支持下,变卖在城里的房屋家产回村开办了一个幼儿园和六年制的小学,为此还欠下了几十万的债台。他们的故事很感人,也让记者很感动,于是决定将今年的“小记者镜头的六一特别报道”侧重关注温飞开设在黄河滩区家乡的这所民办学校。

六一前的一个周末,记者和小记者冒雨驱车,沿着崎岖泥泞的道路来到了这个黄河大堤脚下的穷乡僻壤,进行基础情况的了解和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渐渐的我们感受到了很多不舒服,有的甚至是让人反胃口的事情,那就是“秀”和“浮”,一个建设在偏僻农村中的留守儿童学校却起了很叱咤的名字“封丘县外国语学校”和“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希望幼儿园”。这些尚不够使人有不适的地方,更有着诸多问题,例如:老师教学的语文拼音和字词发音依然是河南方言土语,学生一个学期付一千多元比城里只少几百块钱,可是只能吃细面条连个馍馍也不给不只单调还吃不饱,加上厨房蚊蝇成堆卫生情况差等问题。最让人担心的就是作为当家人的温飞校长的意识很偏执,他对记者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十分反感,每每对记者的建议都是拿出一大堆各种理由,不是说这是农村,这里的百姓思想太落后太愚昧,这里的条件不是城里面,就是说学校没有钱很穷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救助等概化理论来为自己敷衍。当记者指出,很多问题不是金钱问题,例如,桌凳坏了能不能自己动手修理好,而不是等人家捐助新桌凳;那么多电脑没有任何的遮盖暴露在尘土之中,是不是能够自己打扫清理用布盖好呢?教室的玻璃烂了,为什么就不能用纸糊上或者塑料布挡上呢?难道这些也要大量经费么?可是,温校长却是一直不予理睬依然是再三强调他的客观困难,什么这里的家长只要求孩子写字和数数,不愿意让孩子学习体育、音乐和其他综合素质的副课,不然就把学生转走了,所以,舞蹈课因为孩子练后腿疼,家长不让练而被迫停课,电脑课因家长说学会了孩子们都上网吧打游戏而阻止也停了,并说在整个封丘县没有学校开设音乐体育和舞蹈等副课的。还是他们在几年前率先开设了英语课才把整个封丘县的小学英语课程带领了起来。

温飞常说的一句话是,如果我们的学生也有统一的校服,也有橡胶跑道的操场,我们一样不比他们差。这些在他的努力下,在媒体的大力宣传下,在社会爱心人士的慷慨下也的确有所成效。但是这些靠社会的帮助怜悯得到的施舍却不能从精神和素质上让这里的孩子得到从内到外一致的发展,也不可能真正做到和城里的孩子一样的优秀。因为老师和校长的素质思想都尚且如此没有什么高度,学生又怎么可能会有所超越呢?伴随着三次的深入采访拍摄,更多的秀出来的画面便越来越多了。我们希望这组片子能使得大家从中得到深思和启发。

 

记者手记

新的中国农村体制正在突变,农民在大量丧失土地之后,只有无可选择的像过去逃荒逃难一样背井离乡到外面拼上血汗和运气为家里的老人和娃们挣口吃的回来,家里面留下的除了老弱病残外就是这个时代创造的新名词“留守儿童”们了。这些娃们着实的很可怜,不单单是没有受到父母的照顾就像没有老母鸡羽翅庇护的小鸡仔,更主要的是缺失了人生成长中的最重要一环——家庭教育,在中国人的教育理念中家庭教育远远重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没有上过学堂的依然能成为栋梁之才,这在实践中已经得到了验证,不是有位家长自己培养了三个博士女儿而用事实成功反驳了当今的应试教育败笔么。可是要是在小树苗成长阶段失去了家长随处随手的矫正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就算是再好的学校也未必会教授出一个合格的人才。

那么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就更突显出了更为鲜明的教育特点,针对这个新课题校园教育是否能够有针对性的开展科目教育就更是重中之重了。在公办教育失职或者达不到的地方,社会力量办校也被称为民办教育也伴随着社会的意识形态而潮起潮落的飘零着。

但愿,我们的农民的孩子们也能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共和国的旗帜下不该有不平等的孩子,也不该有国民素质教育的盲区。更但愿,我们的校长和老师们也有着更为长远的目光和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的信念,在修炼我们自身的前提下,去传授给孩子们我们民族文化的优秀品质。要自食其力,奋发图强更要有中国人的志气和民族气节。

 

 

 
 

大雨中我们沿着黄河大堤寻找着那个耐人纠结寻味的目标。

 



空空的校园内一个个瘦若黝黑的娃娃们不知所措的迎接着我们。

 



没有想到数次夺得全国一等奖的网络签约小记者会来到这里和粉丝们面对面。

 



这是温校长再三声称是孩子们自己编排的歌舞。

 



临走了。孩子竞相给记者道再见。

 



这是郑州市一个捐助队伍从开封下高速后开往黄河浮桥方向。

 



这就是黄河浮桥,过了浮桥就是封丘的地界了。

 



已是中午一点多了,问询恩人送东西来了。

温校长赶忙把睡梦中的娃们叫起来列队欢迎。

 



顿时鼓乐齐鸣,掌声如雷。

 



本想低调做事,可是被孩子们的“热情”给感动了。

 



没有横幅有标语照样表达了心情。

 



怎么了,穿上马甲就不认识你了?

 



原本还真以为是臭名昭著的红十字会官员,

没想到是却是一群旅友组织的爱心志愿者。

 



不管红会的是是非非,只要是献爱心活就要干好。

 



这位女老师真有眼光,这一包都是干货佳品。

 



红会美女自然要穿红色了,之所以六一前送爱心是为了在留意的时候见报端。

 



看看这小女娃,将来一定会和自己一样是个人美心善的大美女。

 



这么冷的天搁不住这么换衣服吧。

 



看看这些娃这么一捯饬还真漂亮可爱。

 



来到教室回味一下自己的童年吧。

 



温校长又一次不知是第多少遍的介绍了他们的难处和艰辛创业事迹。

 



这些都是为了孩子能有座位上课,老师的椅子都搬来了。

 



为了感谢这又一次的表演着温校长再四声称孩子们自己编排的舞蹈。

 



有了新裙子的娃们很高兴。

 



孩子们就敢这样活波可爱。

 



这些小娃娃也是第一次统一了校服。

 



人靠衣裳马靠鞍,别说,立刻就有了不一样的感觉了。

 



孩子们有了衣裳,旅友献了爱心,红会有了新闻,大家各得其所合个影吧。

 



返程上看到了发璞归真的娃娃们。

 





这个“水管”还真是太细了,这红会的暖流就是过不去。



 


“六一”这一天正逢是这个留守儿童小学所在

村集会的日子,路两旁摆满了各种农家商品。

 



可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崭新的大门很是气势,估计这贴金的价格不会太低吧。

 



这个牌牌放在这里有点不伦不类了。

 



这两边的横幅估计置办下来也得几千吧。

 



教室里面打扫的痕迹仍然依稀可辨。

 



这里的节目正在彩排。

 



透过窗户电脑还是一脸委屈的被笼罩在灰尘中。

 

 

这些捐赠者如果知道他们省吃俭用给孩子们的

最贵重教学设备,被这样浪费的话,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这些大功率空调连城里孩子也未曾享用过。

 




这些捐来的体育设施根本不比城里孩子差什么。

 




这些成包的印刷品不知道又会花掉多少血汗钱。

 



这些曾经的秀场被用过之后成了这样。

 



就连本记者的儿子连或两届全国一等奖,也没有收到这样的排场。

 



今天是其他学校孩子们放假的日子。

 



这些前来围观的村民是根据要求来凑人气,捧场子的。

 



看看人家这头上还这节日盛妆。

 



就连这些老人们也被积极响应来了。

 



快快把家伙敲起来吧,列队了,贵客们来了----

 



此时,再看看这真是,那里还有一丁点的贫困农家学校呢?

 



看看这排场,不知道还以为国家元首要来了。连小记者都是一脸的不舒服。

 



这准备了快一个小时了,怎么还不来呀?

 



哎呀,校长夫人又急火火的下达了命令,同学们赶忙准备了。

 



终于来了,还是一辆一辆的粉墨登场。

 



还有专门请来的摄影师作为献爱心的记录者。

 



只有最后这辆车看到了捐赠的桌椅。

 



这些都是一些网友自发前来捐赠自己带来的爱心的。

 





大孩子尚可坚持,这些小娃娃有点挺不住了。

 



媒体同行的四处扫描很给面子。

 



这一年一度的表现机会很及时。

 

 



主席台上有点寒酸了。

 

 



没有升国旗,但是一定要唱国歌。

 



天气有点热,加上孩子们列了半天队,有欢了半天迎,有点晕。

 



活动由温飞校长亲自主持。

 

 

 

由副校长做学校工作报告。

 

 



企业大姐很给力,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大姐出手也很给力一万元,这是本次“六一秀”最大一笔收益。两个都是赢家。

 

 




这样活动参加多了,自然要比副校长坦然应对的好多了,不要发言稿。

 



谈些也在发生着什么,小孩子疑惑的双眼,看不懂小记者的心事。

 



“很累很困很郁闷。”

 



“我实在忍不住了。”

 



能传染的不仅仅是禽流感。

 



十几张桌凳就举了大半天,你不累么?

 



上面的爱心仍在继续。

 

 

 

把赠品抬上来,乐队奏起来。

 

 




“孩子们坚持一会,演完了就可以回家了。”

 

 


屋檐下领导贵宾在荫凉下欣赏,太阳底下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在煎熬着。

 



天气出奇的好。

 



像很多地方的恶俗一样,好生生的井水不让喝,偏要花钱没水喝,

如果城里的井水没被污染的话,没有校长会挥霍败家的花着冤枉钱。

 



不是还有家长把没有规矩不听话的孩子报出会场,这在城里不会因为有了条件才会发生的。

 



边上躺着的那位不知道是不是这里的富二代、官二代,很淡定。

 


 

捐献的药品不知道是什么药物,在没有校医的情况下,

不知道温校长怎么发放和使用。

 



这是六年级的那个舞蹈还像是第五次声称的学生自编自导的节目吧。

 



这是被此活动动作最整齐的一个瞬间。

 



感恩的歌比划多了就没有意义了,没看到都困了么。

 




这孩子很坚强,看表情就知道他一直在撑着。







马上到了午饭时间,为了把这次来的节目表演一下,现在开始体检了。

 



刚把道具摆上,这些很有规矩的娃们就上了桌子了。

 



这道具怎么没有事前准备好呀,看看丢人了吧,居然当着记者的镜头向里面灰尘都成绺了,

还有扑棱蛾子在飞舞着一起欢度他们的“六一”节。

 



也不用清洗和擦拭就给孩子戴眼上了。

 



为了配合体检表演这些孩子眼睁睁的看着

前来接他们的家长不能回家,这个哭声真是壮观。

 

 



 

那些大人们迫不及待的收拾孩子们的被褥行李,领着饥肠辘辘的娃们往家返。

 



这位就是13岁念四年级的张伟姑娘,每次都会成为学校介绍学校免费收留他和两个妹妹的义举。

 



在网上一片声讨“校长的时候”这里的当心老师,还是老师当心,不明白是啥意思。

 


 

最累的还有我们的小记者,他不是在作秀,这是他等了一年的责任愉快时刻。

 




这是张伟的家,真是家徒四壁呀。

 

 




回家后张伟要负责照顾两个妹妹和有精神病妈妈所有生活。

 



街坊邻居也时不时的探出头了看看这家人的故事。

 



同行的一些好心旅游给张伟的两个妹妹带来了甜瓜,看他们吃的多香甜呀。

 



这是张伟在饭前要给妈妈洗脸擦手。

 



因为妈妈发起病来又抓又咬,为了不受伤害张伟的爸爸,把他锁在一个单独的房间里面,

送饭后张伟的妈妈就在里面静静的享受着孩子提前的孝道。

 



知道是“六一”节到了,张伟爸爸特地从工地上请假回来,

小妹妹一看到爸爸回来了高兴地跑了起来。

 



看到老婆的病情平稳了很多,张伟爸爸很欣慰。

 



儿不嫌母丑,更不会嫌弃一个病妈妈,张伟是个很孝顺的孩子。

 



同来的城里娃们被张伟的家境感动了。

 



这个小弟弟把自己的节日礼物送给了姐姐,这不是作秀。

 



这既是张伟休息和做作业的空间。

 



大妹妹是一个很喜欢“臭美”的女娃。

 



张伟爸爸急忙给前来看望他家的好心人烧水,小女儿在爸爸的背上撒着娇。

 




没有被接走的同学们中午在镜头前吃上了速冻饺子,

也算是累了一上午迟到的赏赐吧。

 





路边的老牛和放牛老人让人看了很真实,反而有了自然美。

 


 

 

见到了太多的秀场看着这些纯天然的上天恩赐才是最美丽的。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