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仗义维权暖流千里 彰显河南记者本色
作者:聂安邦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3/2 10:11:25

 

 

仗义维权暖流千里 彰显河南记者本色

 

老记见证网  记者 聂志义 张焕星 摄影报道

 

 

 

来自内蒙古宁城县存金沟乡南山根村的农民工张义良,在位于郑州西郊的153医院的病床上已经瘫床几个月了。住院后经过了部队医院医生高水平医术的手术治疗,虽然命是保住了,可是这整天的躺在床上也不是事呀。现在张义良除了脖子以上的部分有知觉外,几乎全身瘫痪了,拉撒都是没有自控能力,事故发生后,所在项目工程方除了开始救治的时候来过之后,除了侄子张云亮索要,给支付医药费外,既不见面又不给生活补助,他们公司也没办法,就是垫付的医药费也是经常不及时支付,闹得医院经常停药。这让来这里伺候老张的妻子很是惶惶不可终日。“来的时候,说得好好的,管吃管住还有保障安全。可是来了没多久就成了这样一个瘫子了,谁来管我们一家人以后的生活呀?”
 

谈到来此打工张义良很吃力的讲述了事情经过,据他说,在老家地也不多了,为了养活全家,2014年6月份就跟着自己的侄子张云亮和30几个老乡千里迢迢背井离乡的来到了河南,是根据郑州的一家“河南省新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招工而来的。
 

来了没几天就出事了,出事那天是6月19号,是因为他们在隧道里面用电钻往隧道壁上钻眼,当他看到工作面上有一脚踏板没有放好弄不好要是掉下去会砸着人的,于是就扶着栏杆弯腰去收拾,没想到。栏杆焊的不结实,一下就掉在了离地面五六米的水泥地上,当掉下去的那一瞬间,他脑子就闪现出俩字“完了”,没想到还是自己顺手拿了别人的一个工作头盔保住了他的命,要是带公司发给自己那个安全帽的话肯定就死定了。
 

现在做的都是康复治疗,可是,现在项目方又不给钱了,这又停药两天了。至今已经停药四次了,前两次停药后引起了肺部感染的并发症,每天又增加了一千多元医疗费用才回到正常治疗的要求指数,他们这是想把我整死了事呀。我们万不得已才找你们记者给我们讨回公道。当记者问及为什么不打官司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时,老张泪流满面的抽泣道:我们来打工时身上就没有带啥钱,这出事了,就更没钱了,他们不但没给一分钱工资,就连我们吃饭的钱都是借的,就更没钱打官司了。

 

随后记者几经努力,工程的项目方和实际工程的施工方“河南省新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代表才答应坐下来谈谈,可是经过几次交流后,这两方只答应按照国家二级伤残的赔付标准计算出来的40万左右给一定赔偿,闭口不谈治病救人的内容。在商谈无果的情况下,记者只好多方联系求援准备通过法律诉讼和媒体舆论的方式为张义良讨个活路。

 

可是,每当这边开始实施的时候,那两家责任方就打电话托人要求谈判,可是每次都是一副强者不怕开水烫的嘴脸。直至最后媒体和法律界人士准备停止对话直接实施预先方案时他们才最后答应给予一次性90万元的赔付数额。虽然这离张义良实际治疗的费用相差甚远,可是,对于在举目无亲的异乡已经停药的情况下能得到这些赔偿也实属难得了。

 

前后近三个多月的较量,最后在河南媒体同仁和法律界的努力下,这个要命的维权才得以解决。可是,这个归乡的难题并未结束,以张义良的情况回家坐飞机已经很不现实了,火车不单单是要经过数次转车的麻烦和复杂,更没人愿意为出现的意外负责任。长途大巴客车更是连想都别想,在这个年头那个司机会往身上揽麻烦让一个瘫痪的病人长途跋涉呢?

 

可是,要是动用救护车,一下就是几万元的花销。实在没办法了,最后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记者决定,只好用记者的越野车将后排座椅放倒后,铺上被褥才能一路不能停歇的将病人送达家乡。

 

在记者一个人一路上十几个小时的连续驾驶后,终于在晚上9点左右将张义良送到了联系好的医院,又在朋友的帮助下用推车将他送进安排好的病房,在同医生交流后又对张义良进行了全身检查和药物治疗后记者一行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吃饭、休息,这也是记者一天从早4点到晚12点近二十个小时中唯一的一次进食。

 

 

 

 

 

   

  记者驱车几经打听才找到这个横跨黄河底下的工程现场。

 

 

 
这个惟一的工程指挥部,

醒目的安全标志此时看到貌似有点滑稽。

 

 


 
张义良原来工作的架子因工程到了尾声已经拆除了,

就和这个一样。

 


 
谈及那个要命的事故,大家都很是紧张担心。

 


 
原来的帽子和工装依然沉浸在那段悲剧中。

 

 

 

原来几百人的工地,现在就剩下这些扫尾工作的工人了。

 

 




 

不知道是无言与世人相见还是什么,

这响当当的牌子却冷落在了小夹缝中哀伤。






 

这就是项目部总部,除了几部“豪车”外就是一排排的临时建筑。


 

 



 

这位就是“河南省新固加固股份有限公司”的“陈总”。

 (视频截图)

 




 

这既是跟着陈总鞍前马后跑了好几年,

把自己三叔找来打工的张义良的亲侄子——张云亮。

 (视频截图)

 


 
这位很豪气很霸气的就是“中国隧道葛洲坝联合体”的那位王姓主任。

 (视频截图)

 

 


了结了张义良一辈子最难忘的这段劫难后,

记者一边亲自驾车送他们一家回归,一边联系接受的医院。

 

(摄影  张焕星)

 



不知道是因为终于可以回家了,还是几个月来的煎熬折磨终于结束了。

张义良一路上睡得很踏实。

(摄影  张焕星)





经过北京时,这里依然是重度阴霾。

(摄影  张焕星)

 



过了层层山谷,离张义良的家越来越近了。

(摄影  张焕星)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连续驾驶,

马上就要到达目的地了,记者累的也快散架了。

(摄影  张焕星)

 

待到把张义良抬上三楼病房,记者又找来医生再三叮嘱

一定要先做全身检查再做常规治疗。

(摄影  张焕星)

 



临走时,虽然张义良浑身不能动,在告别时,他流下来感激的泪水。

 

(摄影  张焕星)

 

一个多月后的年根时节,待记者再次去看望正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张义良时,

明显的感到他胖多了,气色也好多了。

 

 

 


这是张义良的新家,在临近医院的一个社区内,他们租住了一个很暖和的小屋,

每天可以坐着轮椅去医院做康复治疗。

 

 



应张义良的心愿,记者再次亲自开车送他回老家过年。

(摄影  张焕星)

 

 

这个就是张义良生于斯长于斯的南山根村。

 

 

 



 看得出来,张义良很兴奋。

(摄影  张焕星)

 



张义良的二哥一家早早就把炕烧热了。

(摄影  张焕星)

 

 

 

孩子们在忙着找茶叶,张义良则是一边欣赏着电视,享受着家的味道。

 

 




大门锁上是为了让记者留下吃饭。

 

 

 

 

很替他们欣慰,这家的感觉的确能医治张义良心中的伤疼。

 

 




张义良的媳妇和二嫂很熟练的包起了饺子。

 





酒菜摆好了,饺子就要下锅了,他笑了。

 

 



很久没用过的小餐桌明显的小了。可是,很明显大家这顿饭也的确很温馨。

 

 




张义良是回到家后第一顿饺子,吃得很快也很享受。

 

 



 

记者还看到了,张义良家养的几头小牛。

(摄影  张焕星)

 



张义良很不满意也很遗憾,记者没有住下和他喝顿小酒。

 

 




虽然,内蒙的天气很冷,

可是,张义良执意要送出大门来。

 



 

路很宽,记者的心很愉快,累也不显得了。

(摄影  张焕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