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见证郑州抗日烽火的“千年皇家古寨”——长安寨
作者:聂志义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0/16 10:54:25

 

 

见证郑州抗日烽火的“千年皇家古寨”——长安寨

 

老记见证网  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在郑州生活了二十多年了,还做的是记者这个职业,居然都不知道就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一个传奇的神秘古寨,唉,真是惭愧呀!更没想到它就曾是让小日本鬼子伤透了脑筋却又无可奈何的一个官民自发组织的自卫自制的小村寨。它就是位于郑州市二七区西南部,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神秘古寨——长安寨。

  据文献记载,唐朝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反叛,率兵先攻陷洛阳,后攻破长安,唐玄宗带领杨贵妃等皇室子孙向蜀迁移。唐玄宗第三十皇子李璥不愿意随父皇西迁,并且一心想打败安禄山、收复失地,他带领自己的家眷向汴州(今开封一带)逃亡,由于安禄山在汴州有重兵把守,后来辗转到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汴哀王李璥看到此地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于是决定在此立足,同时为抵御叛军建立了防守兼备的长安寨,并准备休养生息、招兵买马光复唐朝。他带领百姓辛勤劳作、兴修水利,后来安史之乱平息,唐朝也随之光复。李璥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因此不愿再回朝享受荣华富贵,就在此颐养天年,并要求子孙后代隐性瞒名,多为地方百姓谋福利。其后代子孙在长安寨上,修建了李氏祠堂。这既是现今的千年古寨的来历。它可是货真价实的有着皇家血统和恩泽呀。

  虽然后来几经改朝换代,但长安寨一直安定兴盛,并且规模扩大到百余亩。并有童谣:“李氏长安寨,福泽千百代;李氏长安寨,繁华永远在;李氏长安寨,平安千百载。”

  提起长安寨很少有人知道,但是提起郑州市的樱桃沟大家几乎没有不知道的,这个千年古寨就藏身于樱桃沟的最深处,由于水资源的日趋缺乏,现在这个千年古寨里面的人们也都基本上迁走了,现在在寨里的还剩下几户老人们和喂牲畜的专业户,寨上没有水了,生活用水都是靠用车到底下的村子拉水吃。

  提起七十年前的那场让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灾难,很多上岁的老人都还记忆犹新。

  据说,是在当时国民党的一个县长张国栋在这里组织指挥周围百姓利用寨子的独特优势抗击着日本侵略者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直至后来张国栋县长去了台湾,在他晚年时候还撰写了回忆录,其中就有描述在这里抗击小日本的事情经过。

  长安寨,过去又称郑县县衙。长安寨四周沟壑环绕,三面环水,寨墙高筑,是个风水极佳的地方。

  1938年夏季,日军越过黄河开始大举侵犯中原地区。当时国民党政府官员为了避其锋芒保存势力,决定将政府迁往长安寨,并取名为郑县县衙。不仅把寨子扩大,而且还挖壕沟、修炮楼,来抵御日军侵略。据当地老人回忆,在寨子周围共建了6个炮楼,并且修建了高3米,厚2米多高的寨墙其寨墙也是双墙,在寨墙之间可以有背有大刀的马队昼夜巡逻。寨子三面环水,只有一面有路与外面连接,这样寨子易守难攻。北边有个小北门,有条藏兵洞通往外面。

  据69岁的李随群老人回忆说:日本人攻打长安寨的时候因为道路崎岖沟壑遍布,大型重武器根本进不来,无奈只能用迫击炮从下往上打,由于不清楚寨子上面的情况,打了很多炮弹都略过寨子打到了寨子外面的深沟里了,当时的县长张国栋组织大刀队抵抗日军进攻,那时候枪很少,用的都是大刀长矛和粪叉菜刀等原始武器,鬼子打完炮进攻的时候也都是学着老辈人打仗的方法,用石头,木头和大粪往下砸、泼。 后来,日本人发狠派来了更多的部队,寨子被攻破了。

  李随群老人停顿了许久又说:他哥哥就是在寨子被攻破后被鬼子抓住的,当时日本鬼子让他哥哥选择是刺刀还是跳崖,他哥哥选择了跳崖。几个日本兵就把他哥哥五花大绑的从寨墙上扔了下去,结果从寨墙上跳了下去,不但没死也没有受重伤爬起来就跑了。

  现在的寨子里面除了原来的临时县衙办公小院外也只有貌似寨墙的土坡崖壁了,原来的炮楼和宅门和李氏祠堂也早在那场文革浩劫中被毁坏一空了,昔日的藏兵洞也是洞口坍塌荆棘纵横了,因为洞上面是养猪厂洞里也都堆满了粪便,虽然记者几经努力四处寻找,没有找到藏兵洞,却找到一处深坑和发现一处圆口形的竖井,推测可能是藏兵洞的通风口。

 

 

 


从这里的百姓的劳作传统来看,

很难和日新月异的郑州大都市扯上关系。

 

 



很少见的古寨崖壁的窑洞。

 

 


这些都是那场抗日烽火的的见证者。

 

 


古寨的门户已经不在了。

 

 



这位老人家对于儿时的记忆还是很清楚的。

 



被废弃的老屋墙壁的残破

诉说着那场难忘的硝烟。

 

 



这里几乎很难见到几个人影,

只剩下了悠闲的大公鸡在来回串门。

 

 


 

虽说是水是生命之源,可是院墙上的这些

成片仙人掌在证明他们生命的顽强。

 



这便是昔日指挥抗击倭寇的指挥部。

 

 



物是人非事事休。

 

 

 


就连这些后来翻新过的房屋也是人去屋空。

 



这是昔日的演武场,训练和开会的地方。

 

 

前后跨院都是当时的县政府办公区。

 

 

 

这位五十多年前嫁过来的大妈

也很熟悉的记得当初寨子里的辉煌。

 

 



聆听历史的声音,感受岁月的沧桑。

 

 




这就是原来的县长办公室兼住室,

是最早的复式住宅,上面睡觉下面办公。



记者和义工希望从石碑上找到更多的历史记载。

 

 



李老汉讲述着古寨抗日时期的故事。

 

 



再不记录下来,这段历史也几乎很少有人知晓。

 

 



这便是昔日双寨墙的旧址。

 

 



记者在寻找藏兵洞上面的通气孔。

 



在寨子底下还意思能看到避难躲藏的超大窑洞。

 

 



从残破的土墙上依稀还能找到修建时的印记。

 

 

 



在山寨不远处还能找到古代的坟冢。

 

 



站在古寨墙上可以看到从古寨里搬走的人们新的家园。

 




在古寨上能见到在市区极少能有的蓝天白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