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祖屋遭强拆,河南八旬“老支边”落叶难归根(一)谁毁了我的老宅?
谁毁了我的老宅?
作者:聂志义 聂…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6/10 9:57:28
   

祖屋遭强拆,河南八旬“老支边”落叶难归根(一)

谁毁了我的老宅?

老记见证网 资深记者 聂志义 小记者 聂安邦(15岁) 摄影报道

 

    50年代的一个三更时分,在年轻人起身的前夜,老母亲抹着眼泪为儿女们准备着远行的行囊,耳边想起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0年前,在祖国建设的号角声中,他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带着亲人的嘱托和家乡人民的殷切期望响应着祖国的召唤,义无反顾的奔赴向了祖国四面八方。60年里,他们硕果累累桃李遍天下,他们的理想、他们的青春还有他们的信念都默默的贡献在了最艰苦的地方。当他们拖着病残之躯相互搀扶一瘸一拐的回到落叶归附祖根的时候,本应是我们传统文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修饰的那样: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看到这里,各位看官可能猜出来了——是“知青”吧?猜错了!因为“知青”很快就回城了。“知青”来自“五湖四海”,“上山下乡”是去接受人民群主的再教育去了。

  而老记见证网记者笔中描述的这些人却在文化垃圾遍地的今天很难听到,在很多怀旧的影视剧中也很少提到,但是他们却是在新中国建设中有着巨大贡献功勋卓著的一代知识分子,他们的名字叫“支边大学生”。他们是一代中国近代历史上不该被忘记的人们。

  看到这里,各位看官一定又猜出来了吧,——对!他们就是我们的父辈。

  本来他们的归宿应该就该像贺知章耳熟能详的《回乡偶书》那样,哀婉从容。可是在当今的时代中的现实却是: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回村废墟乌鸦叫,

枯树家庙家不在。

    看一段老父亲的回忆录吧:

  “我出生在河南省荥阳县乔楼镇聂楼村。这是一个较大的村庄,村子分为东、西两头。东头的村民基本上都姓聂,西头的村民基本上姓李。姓聂的占绝对优势,又有聂氏家庙,因此这个村就叫聂楼村。它南面有山,西面和南面都有河,也是个山青水秀的地方。据历史记载,我们聂家的老祖宗是从山西洪桐县大槐树迁移过来的。当时一家老两口有四个儿子,分别住在自西向东的四条胡同中。发展成后来的四支,成为主宰该村的有生力量。我就出生在正中间盖有走马门楼的那条胡同中。”

  在字里行间中,不难看出老父亲对家乡的美好记忆和对祖根之地的思念——

  可谈、可恨更可悲的是呈现在老人家眼前的却是这灭绝几百年民族祖根文化的废墟——

  后据了解,这是一个当地政府的一个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的“大跃进”工程,至今也是一个夭折了的半拉子工程。现在被强拆无家可归四处漂流的百姓何止千家?随着,这个“郑州宜居健康城园区”被改为“荥阳宜居健康城园区”,由原来投入200亿,三年成型,五年上规模,到至今的荒草湖波无人问津。开发商接电话都不敢承认自己是自己,可想一个村庄被毁之后,谁又能来为他们的居无定所来买单?

  关于农民土地流失,百姓流离失所的问题解决如何?和本事件的进展,老记见证网记者将继续予以追踪报道。

 

60年前即将离开家乡奔赴祖国

最艰苦的地方建功立业前夕,

老记见证网记者的父母在郑州德化街

照相馆留下了这难忘的历史记忆。

 

 

 


回来找不到自家村庄的老娘不得不求助妹妹的指引。

 





看到几十代人的祖地成了这幅“尊荣”

老父亲有点受不了了,耳背得更厉害了,

要不是老记见证网记者的搀扶,

老父亲非瘫坐在地上不可。

 

 


昔日老父亲记忆中的家也只有

枯树和祠堂在孤零零的叹息。

 

 




这是原来全村人赖以生存的水井。

 

 



不知道是为了什么目的这里被披上了一层伪装。

有人告诉老记见证网记者是怕卫星发现。



这里也只有这个建筑,还能证明一个明代时期

(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

从山西洪洞县迁徙来此繁衍生息的600年历史。

 

 



原本每日受人叩拜香火旺盛的祖庙祠堂,

此数年间已是杂草纵横被弃冷落。

 



真不知道这块风水旺盛的祖地

又即将成为谁家的别墅豪宅?

 



原来村里的乡亲们有一少部分分到了不到一半的房屋都被关进了

这些“鸽子楼”里面,偷着乐,

还有近七成的百姓人在流离失所不知道哪天。

 


老记见证网记者的老姨怕爸妈伤心难过,

在开导说“家没了就来我这里住吧”。

 

 

 

一下子很难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老两口这样了。

 

 

 

 

经过了几天的开导后和治疗,老人家终于下床了。

老娘又拿起来打小就给我们哥仨的理发手艺,

为老父亲“剔除烦恼”。

 

 



要想让老人家不生闷气,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有事情做。

看看老娘的劲头又来了。

 

 



老记见证网记者要为老娘洗手挖个小坑。

 

 

 


 

不知道此刻老娘用黄河水洗手的时候,

心里可否舒坦一点。

 

 



家没了,也只好在黄河边给老人家留念了。

 

 



原本想不戴眼镜在母亲河畔留影,

可是老父亲却怎么也睁不开眼睛了。

 

 



使劲用力一睁眼就被强烈光线刺伤了眼睛。

 

 



还是算了吧,就让老父亲再“酷”一回吧。

 

 

 

老父亲把祖地被毁无家可归的耻辱写进了他的回忆录里,

这就是历史,谁也无法更该的罪恶。

 

 

老父亲告诉我老记见证网记者:

一定要打这个官司,

一定要让这个劳民伤财的家伙得到惩罚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