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爸妈去开封找“秋菊”
老记见证网 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好长时间老记见证网记者都没有去过这个国际旅游城市开封了,原因有很多,主要的是开封这个城市有了很多铜臭味和令人厌恶鄙视的投机行为。一些景区没有人情味更没有法制观念,为了几个钱置社会道德和国家法令于不顾,睁眼就要钱,闭眼就撒谎。
诸如,为了开发、修路要毁坏唯一的代表古都形象的国家文物——开封古城墙遭到社会同仇敌忾之后,又把一段花了几千万百姓的血汗钱修复的“脸面城墙”拿出来供市民收费游览。尤其是在今年菊花节开始的时候,某景区居然还让八旬老人花钱买票游览,说什么这不是景区是活动,不能按照国家规定为老人免票等等。
要不是为了陪年迈父母大人的怀旧情节游览菊花节的话,真不知道老记见证网记者何时才有机会再去这个寒了心的东京汴梁。
既来之则安之,那就随着老记见证网记者的镜头看看这初冬时节的“秋菊”吧。

没想到河南处理了200多个官员换来的蓝天白云,
不到两个月就又成了这个样子了。
摄影 聂安邦(16岁)

这里也在“印钞票”呀,日进斗金的好地段呀。

老父亲正在做持久旅行的心理准备。

见到了被城管关注的对象。

有点像卖花姑娘的年龄。

与“地接”的姑姑两口接上了头。

趁姑父去买票的空间合个影吧。

这些整天备受菊花熏陶的老人多幸福呀。

看到了一个貌似精神病资深人士在活动。

先前被告知这里不管多大年龄都要
买全票的提醒,老母亲恐怕被拦阻。

一进景区就看到了影友的辛苦拍摄。

现在老姑父的手机摄影已经到达了一个十分癫狂时期,
自然手艺发挥的超常也是一个加强自信的原因之一。

看到一个很喜欢学习的妈妈,
看到了我们拍摄的角度立刻让小女孩站了过去。

但从表情就不难看出,老父亲有点目不暇接了。

背景那么乱拍出的片子能好得了么?
一看就知道是很是着急但再努力
也是拍不好片子的发烧友。

老记见证网记者一直很担心
用铁丝吊在上面的这些菊花,
不单单是粗糙难看的问题,
也不是浇完水滴下来的问题,
而是万一经不住考验掉下来砸着人咋办?

老记见证网记者发现,现在都是年龄大一些的女人,
比妙龄女孩还会自恋,不信你看看。

这是老记见证网记者唯一欣赏的造型

同样是菊花,在山里朴实亲切,
在这里就有点异样了。

呵呵,看看孩子那兴奋劲就知道,她被花海给迷住了。

用东北土话:看到了一沟筒子人。

看看人家的环卫工穿的制服都和别处的不一样。
虽是初冬,但依然炽热。

天上与地下的区别。

咦?怎么里面还爬出来个这货?
谁家的孩子这么淘气呀?

孩子不懂事,这家长也是糊涂屁么?

这个伙计很郁闷,原因就是大家的手机拍摄也不比他的差了。

因为不能靠近,没法调角度,凑合着看吧。

猜猜我是怎么弄得背景呀?

这个背景又是怎么搞的呀?

龙身挺好的,这龙头很不好。
更不艺术,有点画蛇添足。

原来这些栩栩如生的造型是这样做出来的呀。

老记见证网记者很不喜欢,
甚至很讨厌这样残酷的造假艺术。
硬生生的要把这些花朵斩首贴上去,
这本身也违背了人们赏花惜花爱花的本质。

最该有花的地方却有些清淡。

可谓是:皇家爱美心恶丑,一人粉饰割千头。
为博采声违天道,后人罪孽再出手。

这才是大自然的姿彩。

老母亲最喜欢这种的绿菊。

不知道还以为是大丽花呢。

貌似八十年代末期有种女人的发型就是这样的爆炸式。

很质感的淳朴。

很农家的小女出窗。

皇家气氛。

书香墨宝小庭院,秋色印照小金莲。

丹青走画中,异香不见身。

画心黄花芯,素裹吐千金。
冰般白透瓣,疼煞爱菊人。

这种艺术才是人性的最佳体现,
怪不得老先生目不转睛的看个没够呢。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气氛有点喧宾夺主了。

为了粉饰得更久,就得让这些千头菊首先活着。

这里也不例外的被肤浅的人追捧者。

这位大姐想追回岁月的影子。

队列表演。

砸场子的银杏也争宠。

就连人家环卫车的扫把也貌似倒扣着的线菊。

真花和纸花。

金黄的不一定都是菊花。

香火旺盛了一定是污染。

谁说画出来的不当吃喝?

家里可安了监控?小心小潘望西门。
只有民族的魅力才会有着深深的吸引。

话不投机半句多。

此处有它是多余。

低花楼高人攒动,奔上跑下不见天。

原本觉得很好的传统民俗文化。
可是却被当成了欺诈的道具,先说一圈十块钱,
坐上去了就是每个人十块钱。看把这位大婶吓得拔腿就跑。

这个小水坑里放进了一大一小两只船,
古乐就是从上面飘过来的。

这里还算是清静些。

可是走到这里就有点失望倒胃口了。

都是花,姑娘们也是花,以为是在这里比美。

又以为是在团购销售。

但绝想不到是被这样,看看把那几个花姑娘给吓跑了吧。
他们可不想被扔进这房车里面呀。

老记见证网记者非常赞同把花养成这样的艺术,
最主要的是它们都活着。

老娘、老父亲也逛乏了。

没想到三轮也满员。

走吧,去开封不吃天下第一笼多亏呀。

来合影留念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