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健康中国关爱空巢老人公益行”系列报道之三卢氏山里空巢老人想有个“家”
“健康中国关爱空巢老人公益行”系列报道之三卢氏山里空巢老人想有个“家”
作者:聂志义 聂…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27 14:56:24

 

 

“健康中国关爱空巢老人公益行”系列报道之三

 

山里空巢老人想有个“家”

 

老记见证网 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此次老记见证网记者特意将“健康中国关爱空巢老人公益行”河南区的第三站安排在卢氏县的马庄河村,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是河南的贫困县中最贫困的地方,也不是因为这里的空巢老人们缺吃少穿的原因,最主要的这里的村支书是一个很实干很为乡亲们着想的难得好村官。

  记得认识这个总是给人让烟的谢支书是在前年的一个考察活动中,一位省电台领导的朋友在马庄河承包了一大片山林有几个山头大,想请老记见证网记者这个大策划给参考一下。

  从那以后很是精明的老谢就时不时的在节假日给记者发发短信问候一下,直至后来他说出了一个很让记者称赞的项目,那就是给村里的老人们找个集中照顾的地方类似于城里人叫敬老院的形式。

  根据老谢的意思,他们那里几乎是老人村了,并且因为属于深山区的居住形式,老人们居住的都比较分散,尤其是上岁数和有疾病的行走不便的的老人都比较普遍,加之,这里的电视、收音机和手机信号极差,不单单老人们的生活缺乏文化生活等精神支持,就连对外联络都成了问题,一旦有老人得了疾病或者紧急情况都很难及时得到外界的帮助。他想能否在山里找一块比较适合的场地为老人们盖起来一个集中生活的地方,也有条件的为老人的生活、健康和晚年生活制造很多的文化娱乐等诸多形式,让老人们不再孤独;不再无望,既能更好的享受晚年又能让孩子们在外面放心的工作安心打工。

  老记见证网记者十分欣赏赞成这位谢支书的想法,或许这也是一个目前最适合其他地方空巢老人的最佳方案,为此,此次的“健康中国关爱空巢老人公益行”河南区安排在这里也是更加符合活动的主题。

  这样行程安排一经汇报,就立刻得到了活动组领导们的大力支持和称赞,就连活动组的领队——王居顺总编和民生数据网的朱民原总编都很兴奋的说:这就是我们要去的地方。

  在冒雨驱车近五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了这个豫西大山里,在这里活动组除了进行了大量的步行逐村逐户的调查了解群众疾苦等大量数据并进行了捐助慰问活动外,更是对存在的山区空巢老人的未来生活安置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陪同的乡干部呼延同志和谢支书的情况介绍以及最初打算发言后,大家便积极的展开了认真务实的评估和分析和实施的方案策划。

  两天的风霜雪雨、风餐露宿的工作活动组成员的衣服都被汗水和雨水浸湿了暖干,再浸湿再暖干,脚底也都磨出了血泡,但是对于能不辜负“北京”期望和职责来说,这不正是他们所要体验锻炼的么,更何况每个人都得到了丰厚的收获。活动组的辛劳工作不亚于过去的老八路驻村工作组的意义重大,就连村里的老人们都和活动组的成员们成为了亲人。

  眼见就要到了分别的时候,村里的老人相互搀扶、都跑到村头路边在那里等候着活动组的车队经过时能打个招呼,满载着山区老人的期盼和嘱托我们出发了,老人的身影渐渐的远去,渐渐模糊,可是他们的期盼目光给与了我们鞭策和动力。

  别了,马庄河,别了那里的老爹老娘们,相信明年再来的时候,定会给你们一个大大的团圆安定的幸福家园。

 

 

这里很多时候都需要步行进山,

车辆也只能停在公路上。

 

 



据乡干部呼延同志讲,现在这里的旅游式开发

也已经开始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了。

 



按照呼延同志的指引我们找到了

昼夜喷涌的带有热气的天然矿泉。

 

摄影 聂安邦(16岁)



这可是难得的一片净土甘霖呀。

 

 



马庄河村全村一千多户人,

现在留守在家的空巢老人不足百人。

 

 



进山的路有点悬,

随时都会有山石滚下

或者泥石流塌方。

 

 



为了筹资为老人们建立老人家园,

这个村委办公地方在旅游的黄金时候

也被挪出来做餐饮住宿。

 

 


从进山的时候起这里的雨夹雪就没有停止过。

 

 



这里老乡的农具都全是木头做的。

 

 



现在这里还在用着原始石器时代的工具。

 

 



这本应该是一个大家庭,

可是现在也只有这个小屋有炊烟了。

 

 



又是仅剩下一对年近九旬的老两口的家。

 

 



老人家走路时腿脚已经明显不稳

必须要借助辅助物件才行。

 

 



一下子来了这么多的客人老人家很高兴。

 

 

 


了解完情况要走的时候,

老人拉着王居顺总编的手依依不舍。

 

 



雨雪之中一行人泥泞的山路上

坚定的践行着他们的职责。

 

 



途径的山民为活动组点起了暖心的篝火。

 

 



回到县城已经是万家灯火时分了。

 

 



哈哈哈,此时的牛肉汤加烧饼别提有多香了。

 

 



第二天就是当地风俗必须要吃饺子的冬至了,

活动组决定不但要为山里的老人送些慰问品,

还要为老人们包顿饺子和他们一起过个有意义的冬至。

 



这些活对老记见证网女记者再适合不过了,

不难看出她的饺子肯定是猪肉大葱馅的内容。

 

 



王居顺总编亲自过数把慰问品装上车。

 

 



山里依然是雨夹雪的雾锁山谷,

只有潺潺溪水奔放欢腾。

 

 



大家相互提醒着一步一滑的开始进山了。

 

 



能在这个封山的季节还会有人送来外面的关怀,

这让老人惊讶之情不能看出。

 

 



这位忍受着腰腿疼病培养出了北大才俊的父亲,

正在屋门口紧张的制作着纯手工的炊帚,

想多换几个钱支持孩子的学业。

 

 




面对在雨雪中送了的温暖,

老人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先前那对年近九旬的老人家没想到北京来的亲人

这么细心居然给自己送来了最需要拐杖。

 

 



一年才吃5斤油老两口一下子看到这个大桶,

激动的说:这得吃几年了呀!

 



看看老两口拄上新拐杖高兴的只在院里打转转。

 

 



在走出老人的家后,没有拐着的女记者险些礅屁股。

 



开始到了包饺子的环节,

这两位就显现出了她们超凡的本领。

 



这倒是有了些过年一家人在一起包饺子的气氛。

 



一看就知道朱民原总编是有生活经历的人。

 

 



老人家很高兴有这么多人能够和他们一起过冬至,

从床下找出来好吃的山果给老记见证网小记者吃稀罕

 

 



看看这难得一见的“吃货”样子吧。

 



民生数据网的新闻总编朱民原老师,

还不忘多包些饺子给老人留着慢慢吃。

 



对于为老人切实的办实事,

马庄河的谢支书说出了他的计划:

我们有土地,我们有劳力缺的就是钱。

 

 



中国网《中国视窗》的王居顺总编,

就如何完善这个空巢老人家园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和策划

 

 



天不早了,如果路面一冻冰这几十里山路是最容易出事故。

 

 

终于出山了,雨雪也停了,

大家都很急切地踏上了归程。

 

 

 

老人家在路边等了快一个小时了,

就是为了让活动组去她家喝碗热姜汤。

 

 




资深媒体人石老师一看到

这淳朴的画面就忍不住了。

 

 




没想到,老人们赶上来送上热气腾腾的馍馍。

 

 



吃了还不行,必须多带些路上吃,

真感觉又回到了电影里的抗战时期

老百姓送别八路军的情景。

 



踏归途已是满山挂霜叶,

离惜别又多牵挂难分舍。

 




马庄河留下来我们的那份关爱

送给了我们永久的思绪,

我们会回来的——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