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记见证“2017全国百家网络媒体河南行”系列报道之二
初见“粉条哥”
《老记见证》联合报道 记者 张焕星 摄影报道
4月8日,“文明探秘中华源,2017全国百家网络媒体河南行”第二站,记者是一路咽着口水走进禹州“粉条哥”的作坊。
粉条有着4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传统名吃,粉条品种繁多,如红薯粉条、绿豆粉条、豌豆、蚕豆粉条、魔芋粉条,但更多的是淀粉制的粉条。最常见的粉条,当属红薯粉条。
而河南禹州素有“粉条之乡”的称号。据传,清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到禹州,吃过了一老汉调制的红薯粉条之后,对禹州的粉条赞叹不已,甚至御赐禹州粉条“素鱼翅”之名。
这不,禹州当地的“粉条哥”孙继周就没能忍住粉条对他的诱惑,辞去了官职,捡起了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制造手艺,开始建立他的“粉条王国”一展他的雄心抱负。正是应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笑谈。目前他的“百年粉坊”也是颇具规模,由一个小作坊变身当地的粉条行业的领头羊,这次一不小心还成为了来自全国100多家网络媒体竞相采访的对象。
在一番精彩的演讲之后“粉条哥”带领记者参观了手工红薯粉条制作的全过程,记者也才了解到原来由红薯到一根根银丝一般的粉条的华丽变身一共需要十八道工序:选、洗、剁、磨、过大锣、过二锣、逗粉蛋、晒粉子、和粉糊、漏粉、煮粉、拔粉、冷却、挂杆、晾粉、冷冻、浴粉、晒粉。

禹州市政府党组成员、产业集聚区副主任
吴自强先生代表禹州市政府致欢迎辞。
“粉条哥”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面对这众多媒体的镜头,
“粉哥”仿佛受到了鼓励,
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美味在人间。
俗言说:红薯粉子里掺不了假,如有细渣就做不成粉条,
所以任何杂质在二锣这道岗哨面前都逃不过去。
“漏粉全靠力气站”可别小看这师傅,
粉下的好不好师傅说了算,
这可是个技术活儿,没个几年练不出手的。
看这粉条晶莹剔透的,这已经是熟粉条,可以直接吃了。
再经过上冻、晾晒之后就是咱们平时见到的干粉条。

每一个人的成功都经历过“千锤百炼”,
坚持和努力的人永远都走在最前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