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周末、假期哪里去?中牟韩寺镇的徐庄西瓜在等你——跟着记者去“偷瓜”吧!
周末、假期哪里去?中牟韩寺镇的徐庄西瓜在等你
作者:聂志义 聂…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5/6 16:01:53
   

周末、假期哪里去?中牟韩寺镇的徐庄西瓜在等你——

 

跟着记者去“偷瓜”吧!

 

《老记见证》资深记者

聂志义 聂安邦 摄影报道

 

    说起“偷瓜”来,《老记见证》记者也算是深有体会了。记得小时候为了偷瓜就脱掉裤衩趴在正在浇地的水渠里,慢慢地爬进瓜地里,把摘掉的瓜滚到水渠里顺着水渠漂到外面,很有成就感,也觉得很科学。可是有一次,因为放哨的猪队友玩忽职守光顾自己吃瓜。忘了自己的职责被发现了,《老记见证》记者被老汉捡起裤衩子追赶了过来,光着屁股的记者只能爬上了一棵老榆树,老汉爬不上来,我也下不去,就这样一直耗到了半夜,老汉把记者的裤衩拿走了,记者也趁夜晚黑天光着屁股跑回了家,从那以后就暗自发誓以后再也不偷瓜了——

 

    一提及郑州市唯一的县——中牟,大家都会立刻联想起那里的闻名全国的大蒜和西瓜,可是却很少知晓他们今天的“吊蛋瓜”,这个被称为吊瓜的瓜类的确,是和以往的传统地面上成长的大西瓜有着不同的生长方式和环境,和黄瓜一样悬挂在枝藤上,远远看着就像是巨大的鸵鸟蛋挂在藤蔓上,所以又被村里人俗称“吊蛋瓜”。

 



    在经过了“连霍高速”出站口一路驾车经过贾鲁河来到了采访现场,徐庄村的负责人,徐二鹏早早地等候在“队部”的广场上,在等待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的空隙中,徐二鹏给《老记见证》记者介绍了他们的“宝贝”。他们的村民大棚里种植的都是不同品种的“吊蛋瓜”,有蜜甜蜜甜的,也有“冰激凌”味道和香甜型。不但瓜皮有“绿码”还有“黄码”,就连瓜肉也是有红瓤和黄瓤。其瓜期也是有一个月和一个半月不等,每年大都是从四月份一直到六月份都可以吃到现摘现吃的“手雷瓜”。

 



 

    徐二鹏还说他准备在县、镇领导的支持和村民的参与下,开展乡村观光旅游计划,把群众多余的房子腾出来组建民宿、民舍,再把原来农村使用的传统农具和生活用品还原起来,让现在城里的孩子们推推独轮车,让家长们再推推磨亲自磨点粮食,也体验一下过去生产队时期的吹哨上工的怀旧情节,让孩子们一起感受爷爷奶奶那个时候的“乡愁”,不单单是给大人们一个重温家乡情怀的机会,也会让我们的下一代永远不忘本。

 

 

    在瓜棚里一位大婶告诉《老记见证》记者,每年的一月份开始他们就在大棚里精心侍弄这些宝贝了,温棚瓜一般三个月就可以结瓜了,大多“吊蛋瓜”个头大的也就是像圆茄子一样,也有像手雷一样,从结瓜到成熟都是像十月怀胎生孩子一样按照日子推算,并不是按照以往的敲瓜听声或者拍瓜震手判断瓜的生熟。

 

 

 

    在今年七十二岁老农徐建军的瓜棚里,老汉自豪地说,这些瓜可以挣个两三万块钱,等到秋天再种上一茬芹菜还会挣个万把块钱,够他们老两口花了,省下了些还要帮衬帮衬孩子们,还要给孙子娶媳妇存上点。

 

 

 

据该行政村段主任介绍,对于村民进行大棚种植和创业型农产品经营的,他们村镇都会进行资金和材料上的支持,现在很多村民已经从大棚种植上尝到了甜头,几乎没有再需要国家帮扶的了。

 

   

    或许是上苍赐予的一个缘分,让我们与它有了近距离的“拥抱”。在拍摄途中突然遇到了奄奄一息孤独绝望的它,胸部和腿部都被该死的“弹弓人”重创,不知道是疼痛还是愤怒,它的两只眼睛是我们从未见过的“宝石红”,看着它忽闪的红红的眼睛,在场的每一位都心疼不已。

     

    《老记见证》记者从包里内拿出了云南白药和创可贴为它和被它抓伤的同行女士包扎伤口,又给他喂了些水和西瓜汁,他伸在嘴外的僵硬舌头才缩了回去,精神头也明显的“机灵”了。原本是想把它带到宠物医院去看伤,然后把他收养成为家里的一员,但是又怕一不留神让可爱的小家伙失去生命,于是我们拨打了“110”将他托付给了警察叔叔,希望他快点好起来。

    经《老记见证》记者网上查正得知,“红宝石”的名字叫黑翅鸢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或许也是上天赐予的一份功德吧。

 


一下高速不远就来到了

一个收购大蒜的集散地,

路两边俨然成了

一个蔬菜市场。

 



貌似这里还保持着

原始的货币交易方式,

在现在看起来有点回味

“过去”那个“有人味”的年代。

 

 



有点奇怪的是,

为什么他们要将

蔬菜放在车顶上?

 



看看,这满满的大车上,

才是中牟的“代表”。

 

 



看看,城里超市

三、四块钱的蒜苗,

在这里才“块把钱”。

 



正在家门前忙着

收获大蒜的大爷,

走过来询问《老记见证》记者,

是不是来收大蒜的客商。

 

 



错把小徐当老徐,

现在村里的“领导”

都这么年轻了呀?

 



第一眼看到了“地雷瓜”。

 



看到了《都市频道》

年轻的后生们,

“老记”想起了曾经和

他们的前辈们的

那些日月星辰!

 



现在的摄像,

也不再是手提肩扛

专业摄像机忍累负重的辛苦。

 



真佩服这些瓜藤

的强度韧度。

 



开花结果,植物如此,

动物也如此,唉!

大自然真是很奇妙呀。

 



出镜记者的确很是辛苦,

不但要口齿伶俐;

思路敏捷的采访,

还要替看着、录着;

垂涎八尺的摄像记者,

贪婪的甩开了腮帮子。

 

 

可能大婶是第一次

遇到记者来采访,

一时间光顾开心的笑,

却不知道说什么了。

 



一见到这黄瓜,

就能感受到了它的

清新的味道。

 



《老记见证》小记者,

看着这么嫩的黄瓜

都舍不得品尝了。

 




看看这“逛吃逛吃”

大部队撤离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

贵宾级“吊蛋瓜”。

但因为它的颜色,

所以很难让疫情中的人们接受。

都怕吃了以后成了“黄码”。

 

 



试试手艺,熟没熟呀?

 



每次到农村去采访,

《老记见证》记者,

都很喜欢多拍一些最自然的

老人生活的画面。

老人家很风趣的

介绍自己八十多了,

身体好就是因为经常和

土地多接触,多劳动。

 

 




战地记者的手雷,

很特别吧,估计,

连敌人也都喜欢。

 

 

 

 

看看,眼馋了吧?

那就趁周末、假日

跟着记者去“偷瓜”吧。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