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老生产队长的故事
老生产队长的故事
作者:聂志义  …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0/20 9:41:33

 

老生产队长的故事

 

《老记见证》联合报道

 记者 聂安邦 摄影报道

 

   

 

    说起老生产队长,那是一个上世纪既久又不远的,陌生又熟悉的“称谓”。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那是一个温暖的年代,那是一个痛苦并快乐着的年代,人人有理想,国家有希望,脸上有笑容,让人有使不完的劲,按当时人们的话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那又是一个有人性,有人情,有人味的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的一个时代,那时候有一句暖心的话“社会主义不会饿死人”。

    小时候,《老记见证》小记者,经常听到父亲讲述他儿时的故事,公社社员们团结在一个生产队里,一起在土地里热火朝天的劳作,一起吃饭互帮互助,如果遇到灾年收成不好,还有国家的救济粮可以吃,虽然那个年代物资十分匮乏,但是人们的精神建设却是非常的富足,那个年代叫“社会主义”。

    可是待到尘埃落地,时过境迁,现如今已经很难在农村里看到那个年代留下的痕迹了,仿佛距今六十年前的一场席卷全国的历史运动,不是一个年代而是一个“朝代”的标志。现在偶尔也会在农村的田间、村头,见到一些弓背蹒跚年迈的老人们,在他们身上还仍旧散发着那个年代久违难得的浓浓的淳朴、善良和农民伯伯身上特有的豁达与憨厚。

    在一次与河南蜂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寻找蜂源进行体验蜂疗项目时遇到了一位养蜂老者,原以为他就是一个祖传的职业养蜂人,可没想到这位老爷子也是个有故事的人,而老爷子的故事也是那个年代的人们的一个缩影。

    老爷子,大名叫张希和,今年78高龄。老伴,申喜梅也已经77岁高龄了,张爷爷年轻的时候正逢大炼钢铁的大跃进时期,初中毕业后进入了供销社的草帽厂工作,成为了供销社的一名“合同工”,也正是在那里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老伴申喜梅奶奶。在供销社里张爷爷做起工作任劳任怨,正应了那个时代的一句时髦口号“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又是跟着供销社的老人跑运输,又是帮着“社里”几千里地几个月不辞辛劳的贩卖马匹。在供销社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在即将从合同工转为正式工的时候,却被村子里调他回去为生产队搞起了副业,回到村里张爷爷很快被选上了生产队的队长,当《老记见证》小记者问张爷爷干生产队长有什么难处时,张爷爷很平淡的说“都是给公家、集体干活、敲钟上工,有啥难的”

    就这样在冬天种麦子,夏天种玉米、谷子,一天三趟工的劳作中,在一个生产队二百多号人们的同吃同乐,一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集体生活中,时间一年一年的流逝,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时间进入到了另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早已从生产队长的位置上退下来的张爷爷也与时俱进搞起了个体户跑起了运输,村人好友看他成天跑运输太辛苦,就给他送来了几箱蜜蜂,张爷爷害怕被螫,并不想养蜜蜂,但是被蜜蜂螫了几次之后反而激起了老爷子的斗志,开始慢慢的摸索起养蜂的秘诀,还买了很多关于放养蜜蜂的书籍,后来张爷爷的蜜蜂越来越多也就自然开启了他的养蜂生涯。

    对于“蜂疗能够治病”的说法,张爷爷早就知道,那是在前些年他不慎害了病,经过医院的治疗始终不能治愈,可没成想老中医只是用蜜蜂在他左手臂上螫了三针,“出去抽支烟的功夫”张爷爷的左臂一下子就好了。

    现如今虽然老爷子的身体因血栓后遗症,比不上年轻的时候那样健壮能干,可对于土地的情感依然不变,虽然现在成为了一名养蜂人,整日与蜜蜂为伴,但依然和老伴两个人相互搀扶着,在自己居住的窑洞上面拆迁后的废弃荒地里开垦了一大片大约三四亩地的菜田,平时做饭缺菜了就到地里摘上一点,也能在关键的时候也不至于为吃的发愁。

记者手记:

    虽然对于老人来说,这也不过是“庄稼人”见不得土地闲置浪费的本能罢了,但是在外人眼里,很难想象这是一位身患血栓后遗症的老人,带着老伴能够做到的“愚公移山的奇迹”或“壮举”,尤其是在《老记见证》小记者看来这却是老一辈的农民对于土地的自然热爱,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对于我们脚下这片大地的深深眷恋。

    只是随着现在所谓的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这一代的这些后人们对于土地的感情,也在农民的耕地上不断耸立的钢筋水泥丛林中渐渐地淡漠,《老记见证》小记者的奶奶经常指着街边公园说“你说说这种上点菜不好吗?”或许如今的我们已经可以“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但如果失去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我们如今所拥有的一切现代化都将化为乌有。毕竟我们是人,这个世界是人间的社会。毕竟“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金木水火土,最后还是要回到我们的本位,失去了土地还叫农民么?没有了农民和土地我们吃什么?

    我们现在成天喊着要民族传统回归,文化自信,我们也一再强调要重视耕地,保护耕地,保护农民利益,可是事实却是大量的城市框架、楼房、公路正在吞噬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皇天后土”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们已经“地不在大,物不再博”真希望在国家高瞻远瞩的规划下,让我们的本性回归,传统回归。

 

 


这位手推轮椅步履蹒跚的老人,

就是曾经叱咤风云的,

老生产队长张希和老爷子,

虽然如今老爷子身体不像年轻时

那样的矫健,但他乐观淳朴

自力更生的生活态度,仍在彰显着

那个年代的人们所特有的精神品质。

 



如今的张爷爷早已经习惯了与蜜蜂为伴

对于张爷爷来说,无论是养蜂也好

种地也好,只要还活着就得找点事做,

用《老记见证》小记者父亲的话说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这对老两口是张老爷子的亲家,

两家离得近,

经常过来搭伙做饭,

他们的饺子皮引起了

《老记见证》记者的好奇。

 



 

张老爷子的孙女

就要去外地上大学了,

临走之前总是想

多来帮助老两口

多做些什么

 

 



 

虽然腿脚不好

老爷子也闲不住,

 

 


《老记见证》小记者对张爷爷

年轻时候的故事很感兴趣,

如今年轻人对于那个火红年代

只能通过影视作品和故事小说去想象

亲历者的亲口讲述中

才能触摸那真实历史的一角。

 



有时候老爷子还会向他人

讲述有关辨别真假蜂蜜的诀窍,

 



 

说起养蜂,张爷爷的

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恨不得将这些年的养蜂经验,

一股脑的都倒出来。

 




说到兴起老爷子还专门调制了,

一杯蜂蜜水,直接从味道上

分辨真假蜂蜜的区别。




对于蜂疗的神奇,

老爷子早就有所了解,

对其他患者来说难以

忍受的蜂螫的剧痛,

在老爷子这里只能

算是和风细雨一般。

 


正如同张爷爷会养蜂

但不会蜂疗一样,

小记者只会蜂疗,

可对于养蜂的事

却是一窍不通,

还是张爷爷给小记者

补上了这一课。

 

 

刚被《老记见证》小记者

蜂疗没几天,老爷子的手脚

就比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不,非要“上房揭瓦”不成。

 

 

 



这种洗刷方式也只有

过惯苦日子的老人家才会。

 

 



自从老爷子得了

血栓后遗症身体不便后,

像这种力气活基本上

都是由奶奶代劳了。

 



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看爷爷奶奶一个刨坑,

一个铲土,

搭配的真娴熟。



老奶奶“十八般武艺”样样不落。

这要是放在过去,

就是一个活脱的“铁姑娘”

拿现在的说法就是“女汉子”

 



这“一亩三分地”就是

张爷爷老两口一起开垦出来的,

这也是他们老人的得意之作。

或许是他们向外人

证明老有所为的功绩。

 



儿时在野地玩耍,

最讨厌的就是这种

“刺头”,可是如今

长大后再见到它

却有一种与友人阔别

多年再相见的感觉。

 



菜园子里的红薯,

也忍不住要探出头来,

想要看看,如今还有谁

能认出它来。

 

 


看着申奶奶挎着

菜篮走路的气势,

哪像一位快八十的老人。

 


红彤彤的野山枣是

农村孩子们最爱的零嘴。

 



大器晚成的“小哥俩”。

 

 



一朵小小的喇叭花,

是儿时农村的特有浪漫。

 



吃着自己的劳动果实

那就是不单纯叫吃了,

那是在品味自己的价值

 

 



老爷子只要一来到菜园里,

就好像有用不完的劲。

 



 

从老爷子的越野技术,

谁能看出这是一个残疾老人。

 





无缘欣赏那个时代老生产队长的风采,

但是依旧能从他们现在的身上

看到那不曾褪色的品质。

 

 




相互搀扶着,或许也是一种

农民版的持子之手与子偕老。

 

 

在这片土地上给爷爷奶奶合影纪念,

就是让这片土地来证明这些年

他们共同走过的风风雨雨,

依旧保持着那曾经同吃同乐

共同劳作的火红年代。

这或许也是另外一种

“老生产队长的不忘初心”。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