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老记见证》临汾颜色文化印象——山西“临汾”不该数典忘祖 漠视“红色”文化
山西“临汾”不该数典忘祖 漠视“红色”文化
作者:聂志义  …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6/8 15:34:05

 

 

 

《老记见证》临汾颜色文化印象——

 

山西“临汾”不该数典忘祖

漠视“红色”文化

 

《老记见证》资深记者

聂志义 聂安邦

摄影报道

 



    前不久,在一次到山西临汾的采访中,突闻这里有两大文化很是大有看点。原本《老记见证》记者的主业就是为传承民族文化鼓与呼,为民族精神而奔走,对于这些“文化”元素岂能坐失良机?

    据一个多星期的走访拍摄了解,大致上知晓了这个两大“颜色文化”的由来:

一个是,当地一位领导精心策划;设计出品的“黄色文化”(因为皇权统治者都以黄色为独家专用,故此:黄亦皇也)也被称为“皇权文化”,在当地很是“抓眼夺目”、闪亮出彩——。

 

 



 

 

 



(图片来源网络)   

    而另外一个则是,由我党数十位核心领导人,还有无数革命先驱,用智慧、生命和鲜血铸成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文化”,也被称为伟大的“红色基因”。但是,在当地却只能停留在上了年纪老人们的记忆里和有志之士默默无闻的传递中。其原来的遗址和遗物正在被无情的漠视和魂飞烟灭中——

 

 


 

 




    然而,个别人以“黄色文化”为名,挥手圈地;大兴土木;不惜全民皆兵,百姓集资、党员干部带头,政府聚资,企业摊派。硬生生把一个败家政绩工程,坐落在几百亩的耕地之上,被当地百姓称为:圈地捞钱,劳民伤财,迷信崇皇,而怨声载道。

    据了解,原本这里最有价值和真正的历史文化遗迹,就是一个唐代占地也不过几十亩地的“尧庙”,也是方圆百里的老百姓,都很是敬畏、信奉的三圣古帝庙宇。但是,当地自从来了一个迷信崇皇的领导之后,便发挥其超凡的想象力,硬是利用权利大刀阔斧;锐利改革的左劈右砍。一个方案又一个方案,不但是把当地包括“煤老板”在内的企业家“摊派”的苦不堪言,就连各个部门的领导干部和当地老百姓也都被“集资”搞的是民怨四起。

    据史料记载:

    尧庙始建于西晋,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旧址在汾河以西,西晋元康年间迁至汾河东岸,唐高宗李治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庙址由府城西南迁至城南现址。后经唐、元、明、清历代修建,不断扩大,是一座集纳丰富历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国祖庙,俗称三圣庙,是中国专门纪念尧、舜、禹三位先祖的庙宇。

        但后经网友提供的另一线索查证,真正的尧庙在清徐县内属于当时人们在尧所居住的茅屋基础上修建而成,由此可见该尧庙是具有扎实的依据和更加有纪念意义的真正尧庙,而华门也是真正有依据可考究的比天下第一门更早的天下最早门并且根据原尧庙和华门的建筑风格更加体现了尧俭省节约、朴实无华的生活品质,一句话体现了尧是一位会过日子的君王,与现临汾市的除唐尧庙以外的华而不实、来历不明、于史无据的劳民伤财的工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1998年的一场神秘的大火将主殿焚毁,有人说是因利益之争付之一炬,但官方的结论是因线路老化。后来,又在“皇领导”(迷信皇权得名)任内,用了短短5年时间,尧庙由一座占地80亩的古庙,变成占地数百亩的尧庙华门景区。




原以为这个“国祖庙”

一定是人头攒动十分热闹。

没想到却也是

门庭冷落车马稀呀。。

 



唉,一见到这个铜臭

十足的玩意,

啥心情都没有了。

 



这不成了十足的

“卖祖庙”了么?

 



进去参观买票也就罢了,

没想到还都必须

下载它们什么软件,

要不就得出示身份证。

 




难道这也是尧帝

发明的玩意么?

 


看看,花了钱进来,

你就成了“親”了。

 




门票32元,讲解50元,

这么一个尧庙处处

都是生财有道。

 



不但会赚钱,

他们还很会省钱。

用木棍棍绑起来

就可以多了许多彩头。

 



这八个大字貌似

不是古人的“语录”吧?

 



跪拜要交“功德钱”。

 



这边找到姓氏,

那边的香火就递过来了,

叩拜之后就是

“香火钱”了。

 

 



这个“小祖宗”

给“国祖爷”

上了一份什么大礼呀?

 

 



就连这个有灵性的

鸟儿都看不过去了。


 

    除此之外,这位被冠以“雕塑家”的“皇领导”又先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多产出品”了华门、天坛、华表、天安门等系列的创世之作,如果不是当地老百姓和干部群众实在是无血可榨,不知道这位“大手笔”会不会把整个北京城给“搬”过来。

    华门,被号称“天下第一门”,位于山西临汾尧都区尧都大道,尧庙广场的西面,锦悦城东南侧。

    网注:

    临汾华门,是一座华夏文明纪念碑,由太原理工大学的赵建彬老师设计,建于2002年,华门历时3年建成,位于尧都旅游区中心,占地150亩

 


别说,还真有点

“京都”的味道。

 

 



看看这投资7000万的

“华门”都有什么奇观吧。

 

 

 



踏破铁鞋见过,

这个大铜书有何用呀?

 




这里依旧是游客稀少,

也依旧是32元门票。

 

 

 

有点晕,依然是尧帝时期,

怎么“聘请”了,

大秦的兵勇执勤了呀?

 

 



难道这个大鼎也是

尧帝时期的古董么?

 

 



不知道这个“四梁八柱”

是不是有什么历史典故,

总觉得有点浪费空间。

 

 

尧庙的内容再搬过来

是不是重复多余了?

 

 




中国古人千千万,

如果都搬出来,

真不知道这个地方

是否能装得下。

 


这是在开会么?

 

 



这个船什么来头?

 

 



有点洛阳

“天子驾六”的意思?

 

 




如果把我们的红色

经典人物也这样让人

们敬仰该多好呀?

 

 




走了一圈居然不知道这个

建筑的存在说明了什么。

 

 

 


三楼说男人,

这四楼就说女人了吧?

 

 

 



为什么非要把我们民族的女人

塑造成不是露腿就是坦胸呢?

有一个是萧太后怎么也成了

我们的民族能人了呀?

这的历史是不是

体育老师教的呀?

 

 



这个貌似黄河母亲么?

还是造人的女娲娘娘呀?

 

 




据说,这是唯一与

“天下第一门”

沾边的“门神”。

 

 


这个两个“门卫”,

怎么看上去都有点像

日本人的画像。

 

 


楼上空空,人也空空。

 

 




实在没啥放的了么?

把建造这个“大门”的

“丰功伟绩”也搬上来了。

 



万物皆有灵,

只不过不明白

它们之间的关系。

 




关于他俩的事,

他们也没有拒绝拍,

很多人都在拍,

正大光明地站在

他们面前抢着拍,

他们并没有拒绝。

“如果拒绝了,

我们都不会拍,不会发”。

 

 

 

 



还是站的高看得远,

一览众山小呀,

这个“景区”还真是

一眼望不到边呀。

 

 




画面中不难看出,

有的正在施工,

有的土地还在荒芜。

 

 

 

就连这个“神兽”

也仿佛在望天长叹——

罪过呀罪过!

 

 

    又有网媒报道昔日当地人士对于这个“天下第一门”的微词:

    “政府没有钱,却要修‘天安门’、‘华门’这些毫无实际意义的东西,并多次强行向我们摊派。”临汾市尧都区一位煤矿负责人说,为了修华门广场,他向当地政府“捐”了20多万元,“不捐不行,不捐的话你的煤矿就通不过验收。”

    对于强行捐款,“皇领导”宿某并未完全否认,“让一些企业家为社会做点贡献,就不愿意。”宿某又称,这些建筑总共花费7000多万元,除贷款外,就是社会集资和借款。

    人家临汾市古城煤矿借给政府500万元,“我开始只想借200万元,古城煤矿的老板一下子给了500万,而且后来向我表示,这些钱不用政府还了。这种精神多么高尚呀!”宿说。

    据《瞭望东方周刊》了解,“借款”达到500万元的还有临汾市同世达焦化实业公司,而在同年10月11日召开的山西省打击违法排污主题会上,该公司因“拒不执行环境处罚”被环保部门列为11个典型环境违法案件之一。

    上述官员称,除向污染企业集资外,在修建这些建筑时,一些“黑煤矿”也“捐”了款,“这无疑是另一种形式的官煤勾结。”

    而对于“天安门”的修建,从媒体的报道中更是滑稽离谱:

    最初,宿某只想修一个观礼台,而正在施工时,突然来了一个老太太看热闹,说了句“为什么不修个天安门呢?”。

    “听了老太太的话,我当即决定,改变图纸,仿造天安门。临汾市的大部分老百姓一辈子也看不到天安门,给老百姓建一个天安门难道不行吗?”宿某解释说。

 


“天安门”被

羞答答的遮住了

“宏伟气势”。

 

 



还在继续施工中?

 

 

 



“天安门”广场空空如也。

 

 



“天安门”背后

被拉起了警戒。

 



临汾著名的“美髯公”,

讲述了这个让他们当地百姓

痛苦不堪的往事。

 



这位女士说,这里五一

前后才又开始施工了。

 



真像是妖风刮地皮一样,

不管是上班的还是老百姓,

是人就要“集资”。

   

    临汾市的一位出租车司机称,“天安门”大概建于2002年,“那时我还在上学,落成剪彩时各学校都组织了好多学生去列队捧场,当时宿某就坐在‘天安门’上,很是威风。”

    临汾市的一位官员透露,一位中央领导在2003年3月来临汾视察时,为了不让他看见“天安门”,在去尧庙参观时没敢让他走正门,但在参观结束后,这位领导径直从正门走出来,一眼看见“天安门”,陪同的地方官员都躲到了一边。

 

 


 

不用说,大家都知道,

这是“天坛”,

可不是北京的天坛,

而是“临汾天坛”。

 



不难看出这里

也是空城计。

 

 

 

看情景,这里貌似已经

荒废很久了,

不然房顶不会长草。

 

 




    刚看到第一眼,

还以为这里是还没有竣工的

一地红土泥巴的工地呢。

 

 

    记得“皇领导”在大肆兴建这些“皇建筑”时就是以要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为口号,可是现在的真实情况呢?除了,尧庙和华门门票还能支撑其“水电开销”外,相关的所谓配套资源则是一塌糊涂。

 


不知道这家公司,

姓公还是姓私?

 

 



雄伟的皇城建筑,

怎么成了“地摊”的待遇?

 

 



看看石狮的满

脸沮丧就知道了,

这里不单单只是一个

“虎落平阳被狗欺”的地方,

就连狮子也不例外。

 

 



看看我说啥来着,

这“平阳”的狗

确实是一个说干就干的

咬人的货色。

 

 



皇城被搞成了,

贫民窟的胡同了么?

 

 



唉!悲哀呀。

 

 



就连这家店老板,

都心急如焚呀,

一年三万元的房租

能挣出来都难呀。

 

    以上种种,不管是当地官方如何结论,老百姓如何的无奈。这些都已经是“既成事实”。人家“皇领导”也顺利的完成了“官员”与“艺术家”的转换。估计,也不会有党纪国法再去追究了,这也不是《老记见证》记者本次要报道的主题。

 



 

    但是,在这个临汾地界内,可是还有一个全国各个地方都自叹不如,甚至是羡慕嫉妒的另一个文化颜色实实在在躺在那里,等待、盼着能有一位有良知、有情怀、懂感恩的“红领导”来拯救。

    不管是;曾经有十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抗日战争时期,在这里领导全国抗日大局的“指挥部”,还是曾经作为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工作过的党中央的北方局旧址,还有我们八路军“黄埔军校”的学生兵学校,以及后方的地下战地医院等等,这里也被人们称为“山西小延安”,闻名世界的“游击队员”之歌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这个红色基因所在地就是与“黄文化”一河之隔的尧都区刘村镇的刘村,据临汾当地自媒体人,《直播三晋》的主编乔朝霞,提供的由当地有志之士编纂的有感资料中显示:

     三官庙,是北方局、“八办”领导学习开会的地方,临汾会议、党训班都在这里举办。1938 年元旦晚会在这里举行,120 师师长贺龙、肖克在这里讲话。丁玲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上海救亡剧社和学兵队,联合在这里演出。

    北村徐家大院,八路军驻晋办事处驻地,周恩来、彭雪枫、张震住所。

     刘北村五同丰大院,中共中央北方局驻地,刘少奇、杨尚昆 住所。

 

    刘村到了,一进村景象迥然不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粉刷的大字抗日标语。虽然是土路,却扫的干干净浄。农民们正在剥玉米,晒辣椒,路上来往的八路军战士灰布军装,草鞋布袜,端正的臂章,军风军纪严整,面容纯朴,刘村简直像个“小苏区”。
——择自陶端予《似火青春》

    全国各地来山西参加抗日救亡工作的爱国青年,络绎不绝的来到了刘村参加八路军学兵队,学兵队成了山西的“小抗大”。
——择自李林《我为抗日扛起枪》一文


 
    刘村镇,又名帽儿刘村,村西背靠巍巍吕梁山,村东面对淙淙汾河水,村内有不少青砖瓦舍,是一个富裕的村镇,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在村北头,村南头就是八路军学兵大队驻地。自从共产党八路军来到后,这里简直成了山西的“小延安”。
——择自李林《我为抗日扛起枪》
 
    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张震于 1995 年 10 月 24 日,离休后回访刘村时,专访了抗战初期的村长靳华尧,并亲切的称呼华尧老弟,还走访了五同丰的老房东史希颉老人和徐家大院开明绅士徐桐荫的儿子徐迺毅老人,拉呱起往事亲热至极。接着去了三官庙,三官庙里面目皆非,木结构的大牌楼不见了,东西廊坊、高大的正殿和偏殿都没了,只有中间的过殿与记忆中的相同,可喜的是过殿西边矗立起一栋教学楼,里面传来阵阵读书声,曾是八路军兵站供给部的三官庙,由抗战初期的“临汾第二区初级小学”,经过历史的洗礼,更名为“刘村镇初级中学”(现名刘村镇一中)了。张震为刘村初中亲笔题词:“发扬革命传统,培养四有新人”。

     下面就不妨跟着《老记见证》记者的镜头前往这些八十多年前,未曾谋面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这里工作生活的地方,去聆听、感受他们音容笑貌和艰苦卓绝的抗日精神。说不定一不留神就会碰到李云龙李团长又在跟首长讨价还价的撒娇,也说不定还会听到昔日的老嫂子在跟村里的婆姨们说李团长的故事呢。

 

 

 

 

 

 

 

   

    但是,各位读者朋友一定可要站好了、挺住了。可千万不能跳起来骂娘,尤其是可不能去骂那些只知道跪拜、崇拜“皇文化”而漠视自己先辈可歌可泣“红色记忆”和“红色文化”的“黄领导”们。这些领导”们,难道不知道这红色江山是谁抛头颅洒热血打下来的么?就算是他们家的“老宅、祖坟”是不是也该去看一看,修缮一下;祭拜祭拜呀?这么难得近在咫尺的红色基因就不值得保护、传承么?

    《老记见证》记者,不反对我们的领导去传承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相反更要支持加强民族传统教育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可是,我们的领导们为什么不是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现实的去展示更加有印象,有记忆的昨天、前天依旧可以摸的着、看得见的红色历史烙印呢?

    当你走进刘村时,要用鼻子去闻闻那些墙头上的硝烟,要用耳朵去大槐树底下听听那段历史回音,难道我们的红色文化就不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闪亮,最鲜红的重要组成部分么?难道还不如满夷奴役下华夏民族的大清朝么?

    更为不可思议的是,《老记见证》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这里红色记忆的遗址上不但没有省、市、区人民政府批准认定的历史文物碑刻。并且有多个红色遗址老房东告诉《老记见证》记者,他们的老屋既也没有政府出资收购和修缮,也不许宅基房屋主人自己出资修缮。

    按说,既然这些房屋产权属于各个房东所有,按照国家法律,政府部门为啥违法干涉人家修缮自家的老屋呢?

    有关这些红色革命遗址的命运和“红色文化”、“红色基因”的传播发展进程,《老记见证》记者将继续予以关注和跟踪报道。

 


 

这个就是当年我们

八路军的“指挥中心”

八路军驻晋办事处

——徐家大院。

很是奇怪,看落款

貌似不是当地

省市区人民政府

批准的文物单位。

 

 



正门被坍塌的

房屋堵住了,

只好走这里了。

 



看看这情景,

怎么能和“黄文化”的

景区建筑比美呀?

 



好不容易跳过。

废墟和污水沟,

终于找到了闻名已久

的“总指挥部”。

八路军驻晋办事处,
 
于 1937 年 11 月 14 日
 
入驻刘北村徐家大院,
 
八办主任(也称八办处长)
 
彭雪枫住后院西屋。
 
徐家大院系开明绅
 
士徐桐荫家之院。
 
“八办”人员住进
 
徐家大院后,
 
在物资极其困难、
 
设备严重缺乏
 
的情况下立即架设
 
通信设施,保证了“八办”
 
与中共中央、八路军
 
各师部,同时也包括
 
阎锡山领导的第二战区
 
和山西省政府的联系。
 
共中央北方局和来临的
 
朱德、周恩来等领导的电报、
 
文件均由这里接收或发出。
 
期间“八办”正确贯彻执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为抗日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里显然已经成了

垃圾堆和散发恶臭

的废水沟了。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

这些建筑垮塌

也带走了所承载的

那段不为人知的

红色历史记忆。

 



这不会就是李云龙的

秀芹嫂子为战士们

推碾压面的碾磙吧?

 



老房东推开了

那扇尘封的历史

记忆大门。

 



别人可以不记得,

只有这里的老房东,

一代一代的传颂着

这里发生的红色故事。

 



这里都曾经是

首长们的住室。

 



物是人非,

仿佛还能听到

他们历史的回响。

 



老房东委屈道:

这么有纪念意义的

地方毁坏成这样。

不是我们不心疼,

是他们上头不来修,

也不允许我们自己修。

唉!眼看着败家呀。

 




这是这里唯一的一张
 
上世纪九十年代,
 
原军委副主席张震
 
回到刘村的照片。
 
(由刘村村委提供)

 

 



这里任何一位老人,

肚里都有说不完

的战斗故事。

 



 

中共中央北方局于

1937 年 11 月 14 日
 
入驻到刘北村五同丰大院,
 
刘少奇、杨尚昆住西院,
 
林枫、李大章住东院。
 
为了保密,
 
当时叫“八办二科”,
 
刘少奇为书记
 
(化名陶尚行、胡服),
 
杨尚昆为副书记,
 
林枫为组织委员,
 
李大章为宣传委员。
 
北方局代表党中央,
 
在这里组织、指挥
 
华北的抗日工作。
 

 

在这里依旧找不到

各级人民政府认定

批准的历史文物碑刻。

只有一些民间

的记载石碑。



看上去还算干净的庭院,

估计是有心人不断

打扫的结果。

 



这里也有了

塌毁的开始。

 

这个影壁墙估计应该是

刘少奇主席曾经

无数次经过的地方。

 




这是一个主家一家人

还在居住的老院子,

这个院子就因为

是主家的责任心比较强,

对于房屋不断地

维护保养,

才使得院子房屋

保持比较完好。

 




老人说,政府上边

也对他要求不能私自

对房子进行维修,

可是我不能住漏雨

倒塌的危房吧。

 



老人家还能记得

听父亲讲过,

哪位首长在哪个

房里住的顺序。

 



老人家说,

他们家族兴旺,

光爷爷那一代

就有哥五个,

这些房子也都是

老哥五个的产权,

后来有的去了

外地就把房子

转给了他们

这一枝子了。

 



 
小两口正在录制的
 
现场叫“三官庙”。
 
又由于元旦晚会
 
和“临汾会议”
 
都在刘村的三官庙举办,
 
有人就为三官庙编了
 
一副楹联以纪念:
 
上联:
 
八路军抗战元旦晚会
 
全国最早举办处
 
下联:
 
刘少奇召开临汾会议
 
华北党校始源地
 
横批:
 
三官庙红韵

 



刚刚翻新的

前后两处老屋

就是三官庙唯一

的老房子了。

 



这原本一对的石狮子,

也是被乔朝霞夫妇

冒着危险赶走了

盗贼才得以幸存下来的。

 




这个“金城”

可是大有说辞,

据说是曹操

处死了吕布后,

收留了貂蝉并为其

改回了吕家姓氏。

在此修建了寓意

“金屋藏娇”的城池。

 



抗日战争时期,

在这里还发起了一次

歼灭鬼子五百多人

的一场战斗。

 



貌似又被涂抹的痕迹。

为什么这么传奇的历史

会被尘封在荒草之中呢?

 



看看这修补的痕迹,

就不难看出现在

这个古城墙

也是摇摇欲坠了。

 



估计一场大雨过后,

这个老城墙也就淡出了

人们的视野只能活在

老人们的记忆里了。。

 



这或许也是一个

大户人家呀。

 




一间老屋的倒塌,

就是一个人家的兴衰。

 

 



很多老屋都被

鼠目寸光无知无情

的后人们给毁了。

 



正在被新的

推毁的历史。

 



这里有故事,

这里有乡愁。

 



一代又一代人

的悲观离合。

 



犹如老坟头上的新生。

 



一个城堡的毁灭之后,

这里即将成为

一个新的景色。

 



记录就是文化,

保留只能记忆。

 

 




秦家大院,一个红色历史

中不可缺失的重要载体。

这是为数不多的

被主人不断投入巨资,

回收、修缮然后再依照

老人的记忆和历史的回顾,

一一布置重现的红色展览。

 



如果不是有经营

酒店的经济实力,

如果不是有遵照

先人嘱托坚持不懈的执着,

如果不是对老一代

革命者的崇敬怀念,

一个连党员都不是

的企业家怎么会

扔出近千万真金白银

去做一件费力不讨好

的“壮举”呢?

 

 



据秦家老三介绍,

每年他们免费

接待来自全国,

甚至海外的游客

展出,讲解

宣传这个

“山西小延安”

的红色历史

多达几十万人次。

 




有些道具也是

剧组给留下的。

 



 
周恩来亲自倡导、
 
拟名和组建的
 
八路军学兵大队,
 
于 1937 年 11月 12 日
 
(农历十月十日)
 
在刘南村成立。
 
其领导人有:
 
何以祥、陈克寒、
 
贺炎藩、谢忠良、
 
李伯钊等。
 
学兵大队队部设在
 
刘南村秦家大院。


朱德总司令大为赞赏的、

由贺绿汀创作的、

具有改变抗战势态的
 
《游击队歌》,
 
于 1937 年底,
 
在秦家大院西北厢房
 
(又称防空洞)创作完成。
 
此厢房为秦国定家祖屋。

 




这些过去农村的

“斗”和“升”,

也是那时抗日根据地

最实用的计量工具

 



那时候的女兵队长

就可以住单间了。

 



这家红色遗址的主人,

貌似有了更别样的想法。

 



看这满地的工具,

就知道他是正在争时间

抢速度的赶工期。

就怕不知啥时又被

告知不许干了。

 



看主家张效海这阵势,

是想把这里做成一个

集传统文化与

红色基因为一体的,

容参观、体会、感悟为

一身的民宿餐饮形式。

 



看来主家也是

费了不少心思,

下了不少功夫呀。

 

 



这就是抗日时期

战地医院的负责人。

 



这个地道就是

那个时候

收藏伤员的

“地下医院”。

 



老张说,他想在这里

做一个“百米”墙,

让大家牢记

五谷杂粮的根本。

 



借助退休前的专业知识,

老张还把历年来

刘村的各种

民间传统文化,

拍成照片免费供

大家参观欣赏。

 





这位九十四高寿老人,

就是那个时代的见证,

也是我们红色

基因的传播者。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