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老记见证》被利益“关爱”的中国农民——“都市农民”的“秋收”
《老记见证》被利益“关爱”的中国农民——
作者:聂志义  …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9/24 15:04:44

 

 

“都市农民”的“秋收”

 

《老记见证网》资深记者

聂志义 聂安邦 摄影报道

 

 

白露时节白鹭飞,湖边草尖晨露贵。
清风白鹭共蝶舞,引的钓客欲忘回。
白露白鹭缘相守,如影如形紧相随。
年年白露依旧在,不知白鹭岁岁归。

 

 

 

    伴随着一次次暴风骤雨的肆虐和怒吼,驱散了人们心头酷暑带来的窒息燥热。夏天终于恋恋不舍的谢幕归去,将收获的喜悦和百感惆怅的秋天在白露时节随风而至。

    每次外出采访归来,总能看到郑州城郊一些老头老太太,在路边被开发商铁皮围挡圈占的土地里开荒耕种的身影,如今到了丰收的季节,趁着老人们晾晒芝麻的功夫,《老记见证》记者上前与他们交谈起来,也了解到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

    这些老人曾经有一个“显赫”的身份——城郊农民,小时候常听父亲讲,在城市郊区生活的农民,是一个让所有同行都羡慕嫉妒的群体,因为毗邻城区“近水楼台先得月”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城里人的“菜园子、果园子”。

    “半城半农”的身份与相对优越的生活,让很多城郊农民的孩子形成了养尊处优的习惯,他们不需要为工作发愁,不需要辛苦的奋斗,挣得钱甚至比一些城里人挣得还多,所以他们大部分都不喜欢学习,很多也都是中学以后就当起了“大少爷,大小姐”再加上一些家长的溺爱,把农村家庭并不善于教育孩子的短板更加显露无疑,所以有些农村孩子长大就成为了无学历、无特长、无德行的“三无青年”,虽然是个别现象却是普遍存在,可尽管如此依然有很多农民挤破脑袋、踏破门槛,甚至是不要彩礼倒贴嫁妆,也要让自家的闺女嫁到城郊的农村去,过上优越的生活。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范围不断地扩大,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曾经城市的“菜园子”也成为了所谓的“城市新区”,郊区农民似乎一夜之间,由原来农田里辛苦种地的“农村人”,变成了“出租空闲房屋”的“大房东”,而他们的“少爷”、“小姐”也成为了那些正在辛苦打工,或者拼命苦读的同龄人所羡慕,嫉妒,恨的“拆二代”。

    突如其来的身份转变与天降“馅饼”,把很多一辈子都精打细算,谨小慎微的农村家庭一下子给“砸懵了”,纷纷开始享受起“上流生活”,除了原来民间的陋习,“吃喝嫖赌”死灰复燃外,还有些家庭开始张罗着给孩子们买新房,买豪车,穿名牌,KTV,追求品味的出国、自驾游、玩茶道、找刺激、黄河滩里玩越野,邙山头上冲摩托,年轻人整日背着钓竿,围坐在河岸边一钓就是一天,老头老太太,穿上新买的花衣服,酒足饭饱之时便三五成群的跳起了广场舞,有些“老板娘”也跟着大都市的阔太太一样,花巨款买名犬,抱着亲着叫“儿子”,家家户户比着花钱,赛着享受,一个字——“作”。

    也有一些村民有着长远的打算,想要通过“理财”让钱生钱,可这种“腥味”又吸引来了许多所谓高息理财、集资借贷的骗局,正所谓“你贪我的高息钱,我要你的本金命”经过一轮金融诈骗的席卷之后,所谓的“大健康”“保健品”“养老保险”等又粉墨登场,将老人辛苦一辈子攒下的最后一点压箱底的“棺材本”私房钱也给卷走了。

    再加上三年疫情灾害的肆虐,造成了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崩溃,“国企且偷生,私企长已矣”大量的失业人口无处可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经说过,“我国人均年收入是三万元人民币,但是有六亿人每月的收入也就一千元,七点五亿人负债”。

    这下,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正在沉浸在“大康生活”的“特色新贵们”,又被一棍子打到了社会的底层,成了“良民”“顺民”,拆迁的补偿款没了,房子也因为疫情的影响无人问津,失去土地,又没有收入来源的郊区农民们为了生活,只好再次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曾经羡煞旁人的“拆二代”被迫到外地打工讨生活,但又因为什么都不会,往往都要从零开始学起,而在家留守的老年人们也不得不放下尊严,干起了曾经最不屑也最看不起的事,争先恐后去抢了环卫工人的“饭碗”。

    曾经垃圾桶里的垃圾可是很多环卫工除了固定工资以外的一笔“肥差外快”,可是如今垃圾桶却成了这些城郊留守老人们的收入来源,经常会有几个老太太为了一个废纸箱、塑料瓶子而争得面红耳赤。

    或许是骨子里终究还舍不得对土地的眷恋,也或许是为了活着而不得不再次“面朝黄土背朝天”,这些曾经倍受人们羡慕而如今让人忍不住心生怜悯的“都市失地农民”从家里翻出曾经下地的衣服,在角落里找到了已经落灰结网的农具,来到了被征收但因为资金链断裂而无力开发,早就荒废已久杂草丛生的土地,开始了朝不保夕的农民的延续,重新开始了伟大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不过或许对于他们来说这第二遍苦还会有些不同的感慨。

    或许这些被搬迁的农民们并不是被天降的“馅饼”给“砸懵的”,而是突然间背离了他们生活了祖祖辈辈,养育了子子孙孙的土地,成为了断了线的风筝而不知所措。如今再次拿起锄头脚踏黄土,才找到了农民的本分和只有土地才能给他们的安稳和希望。

    据一位家住城北郭庄的王老汉讲:“我今年七十二了,家里六口人分了五套房子,都是小户型,租也租不出去,卖也卖不掉。一开始政府给了三十多万的补偿款,但因为心疼孩子就拿着补偿款给孩子买了一辆车,现在没地没收入,孩子只能去外地打工,俺和老伴每个月只有一百多块钱的低保,但光俺老两口每个月的吃药钱就要六、七百,你看我身体像是好好地,还能来干活,其实浑身都是病,没办法呀;只能强撑着能干多少是多少了,这不是俺家的地,是人家承包的地边,看俺不容易让俺种着。打了这些芝麻家里一年的小磨油够吃了,这不再种点油菜,明年也会打个二十来斤,也够一年用了;孩子们不在家我和老伴吃的也很省,有时候就去地里摘点红薯叶,或者去菜市场捡点别人不要的便宜的烂菜叶,俩馍一碗汤也够了,”当《老记见证》记者问他“这块地挨着公路还能种多久啊?”老汉重重的叹了一口气“哎!谁着哩,也可能我的油菜没收就不让种了,啥都完了”。

    不知道我们是应该为他们今天还有土地而感到庆幸,还是应该为他们明天又将要失去土地而感到悲哀,昔日的公社社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民兄弟还有在饥饿年代“升级为”农民伯伯的农民阶级一旦失去了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真不知道他们的明天又会是什么样的光景。秋天来了落叶要归根了,这些失地农民的“根”又在哪里?秋天来了又是一年收获的季节了,但是失地农民的明年还能收获么? 

 


自从2021年的

“七二零”洪灾之后,

阴雨连绵几乎

就成了郑州的常态。

 



很多失去土地

没有什么技能的

城市农民不得不

就地当上了公园的员工。

成为了能挣

工资的“农民”。

 



一些网络平台成为了

毁掉千万网红的乱坟场。

 

 


失去了根的落叶。

 



人们没有了希望,

鸟儿也失去了方向。

 

 



偶尔会看到

路边会出现,

老家内蒙特有的

“海棠果”。

 



三年前后的公园花卉

也由仙子变成了瞎子。

 



花开花落依旧,

精神头却是天地别。

 



一对父子在湖边垂钓,

不知道是不是在无奈的

培养自己的忍耐力。

 



夫妻双双来钓鱼

也是很难得一见。

 



偶然的晨练机会遇到了,

与大都市不协调的景致。

 



看到了桥上芝麻,

才知道秋天到了。

 

 


或许人到此时,

才能诠释土地是人

最根本的生存保障。

 

 

能活的人都有一种

天地之间的落差。

 

 



哈哈,这个小纸条很有趣。

 

 

感觉到了,

二次土地刨食的感觉。

 



过分的开发把城市

建成了这样。

 

这里唯一的“高地”

被钢筋混凝土包围。

 



这两口也在学着

如何“保墒”。

 

这里没有水源,

都是靠“地主们”,

自己从家里手提肩抗。




走了,找活路去了。

 



既敬佩又心疼。

 



从这个老人的面容

就能看到一种不容易。

 

 


坐在三轮父爱身旁

的女孩比那些坐

在宝马里的更安稳。

 



捡拾的不单单是生活,

更多的是失去希望的无奈,

同时也是为儿女们

减轻负担的

另一种“母爱”。

 



相比之下,

能让一个大老爷们也来

这里“讨生活”,

就要有点尴尬了。
 



看看,现在这三轮

都配上了专业吊机了,

这是又能减少人力分钱

又能减轻劳动负担呀。

 



看这情形是啥都

不好干了呀。

 



不管是天大的重担,

只要有了男人,

一切都不在话下。

 



有时候困境也

不是一件坏事,

它能让孩子们

更加懂得珍惜

和了解生活的不易。

 



老人们也歇不住了,

与其干着急,

还不如出来看街景。

 



嗨,别瞅了,

这种土方式可是不能用了,

不是万一出了事故,

就比害眼厉害,

就是被交警抓住,

这一天的工钱就没了吧?

 

 


看这场面是

不是觉得有点

像大变戏法的

演出场地呀?

 



原来这里被利用成了

“打麦场”了呀。

 



看看,这老太太,

一干起农活来

绝对是好把式。

 



看看这眼神就知道了,

什么是“粒粒皆辛苦”了吧。

 

 


又见到了昔日的小栅栏。

 



虽然是第二次开荒,

可是这里就是

优质的可耕地。

 




如果来年还要继续耕种,

农民就会把这些

芝麻根杆都除掉了,

反之就是不让耕种了,

才懒省事只把有

芝麻的部分收走,

留下这些没用的“柴火”,

看着老人伤心的样子,

就知道了这或许就是

他最后与土地的诀别了。

 


这是为了让子孙们不要忘了

自己是农民的后代么?

 



真希望新一代的农民之子,

能够把今天的历史

铭刻在大脑里,

激励自己能够奋发图强。

 



还是农民的后代,

一踏进土地就认真的

学起来祖辈的手艺来了。

 

 



本来就是偷偷的

“非法种地”,

一不小心被发现了,

看把老太太吓的。

 



搭起来的也是

生活的希望。

 



劳动人民的身段最时尚。

 



 

虽然这里的花生不多,

但收获的喜悦却是满满。

 



完了吧,乐晕了吧,

原来这位姐姐

是位脑梗患者。

 




这就是她们

今天的收获。

 

 



这就是城中村的公园,

必须有打麦场的存在。

 

 

老庄稼人一看

这样的花生秧子,

就知道底下的

花生是瞎了。

 



看看这位老伯,

为一季的收获而懊恼。

 



由于雨水过度涝了,

农作物很多都是

只长秧不结果。

 

 


一季算白瞎了。

 



这老两口已经开始

赶紧补上一季其他作物

尽可能找回损失。

 



很久以前,

只见过山脚下

开荒的菜地,

今天却是高楼下

的垦荒人。

 



好在今年的玉米

还算有了些收获,

看看这胖乎乎的

“胖墩”就知道了。

 




在郑州市区

周边的“郊区”,

很多地方都是荒芜

很多年的卫生死角。

 

 




城郊农民的脸上

也失去了以往的骄傲。

 




为了守卫这些

来之不易果实,

必须昼夜看护,

加班劳作才行呀。

 


看这情形他们一家的

收获也是不容乐观呀。

 



看看这位老农,

干脆就地处理了。

 




这位的装束就是

一个标准的农民伯伯

的光辉形象。

 

 


这位只顾算账了,

几次差点造成“事故”。

 



这位大哥是为周围

工地工人送餐的“外卖”,

这也是聪明的都市农民

才能找到的营生。

 



高速抢了“卡友”

的活路,

这些货车就成了

“废物利用”。

 



看到了一位穿着

很是讲究的老人家。

 



又一块新的菜地

开垦出来了。

 



看看这就是新时代的

都市农民的新形象。

 

 


遇到了一个举手

“示二”的潮人。

 




新的苗儿种下了,

希望会有个好收成。

 


虽然这里的土地都

荒废了很多年了,

按照国家规定:

三年未使用的征地

必须无条件复耕。

可是,这里的管理者,

宁可想尽办法阻止

百姓垦荒种地,

也不给百姓一点活路,

给土地一点利用价值。

 



土地大战从未停息。

 


 


农民是生命不止,

种田不息。

 



能种多久就种多久吧。

 




反正庄稼人是

不能让土地荒芜,

那是犯罪,更是忘本。

 


虽然他们在涝灾之年,

没有多少收获。

但是活着就要动,

重整河山待后生。

 



种下的是希望,

让不让收获是无奈。

 




偷偷的种,偷偷地收。

就连晒个粮食也只有

在地里偷偷地守着。

 




远远滴就闻到了,

一股沁人心扉的韭花味道。

 

无公害纯有机,

自己动手的

怎么吃都香。

 

 



儿女外出找活路,

老小在家受煎熬。

 




今天吃韭菜炒鸡蛋么?

 

 



又一次

“战天斗地学大寨”

开始了,

只不过这次是

偷偷摸摸的

自发运动。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