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探寻河南戏曲的“活化石”-靠山簧
作者:聂志义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25

 

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豫剧,这个河南人引以为骄傲的剧种,已经创造了辉煌的过去,它也必将有着辉煌的未来。在祖国戏剧的百花园中,这朵奇葩将会开得更加鲜艳夺目。河南被人们称为“戏曲之乡”、因为这里有光辉灿烂的戏剧文化。丰富多采的戏剧种类,在河南戏剧园地争奇斗妍。明清以来,在河南有据可查的曾经流行的剧种有45种之多。
    靠山簧又叫靠山吼、“豫西调”下五音、或西府调,也被称为靠调戏,它是河南梆子中的牡丹,是清代,乾隆年间流行于河洛一带的“十字调”梆子腔与传布在伏牛山麓的“靠山簧”(俗称“靠调”)相结合的产物。靠山簧最早多流行于豫西山区。以宜阳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临汝县、汝阳县为多。冯纪汉所著《豫剧源流初探》一书称靠山吼为豫剧西府调形成的基础。目前人们对“靠山黄”解释说法不一。一说为靠山里的黄戏。另一说,这种戏靠山搭台、唱腔粗野、谓之“靠山吼”。而靠山黄老艺人们却说它的部分曲牌,如(一锤安)(三起腔)等,一句唱词唱三次,下三次鼓簧,两次重复去词,短句靠在长句上,谓这“靠三簧”。
    相传,靠山黄源于弋阳腔。靠山黄起源有东来说、西来说之分。东来说认为靠山黄是豫剧前身的一个分支流传进山以后,由于交通闭塞、文化落后,本身无改进能力,被凝固。是豫剧发展史上的一块活化石。西来说认为,李自成义军在豫西活动八年之久,其军戏秦腔影响地方小调而成。或众多陕西商号会馆带进秦腔演化而成。
    那时候,靠山黄已经能演《闯幽州》《赶元王》《下燕京》一类行当齐全的大戏。只是伴奏比较简单。文场上只有两根皮胡琴(京胡)和一柄马蹄号。武场上一面大皮鼓,一副枣木梆和一面堂鼓。所唱曲调有(一槌安)(连板)(三起腔)(滚板)(单头韵)(散板)(二八)(流水)唱腔的句末或句中带讴。牌子曲有(青阳)(哪咤令)(得胜歌)(新水令)等,演出剧目多是袍带戏和靠把式戏。象《八大公篡朝》、《铡太师》、《雷振海征北》、《战宛城》。也有旦角戏,象《破天门》、《刀劈杨藩》、《辕门斩子》。演员表演质朴粗犷。出场演员先做提鞋动作,再做开门动作,旦角演出绑矮跷。道具一般是真刀真矛。本地班社服装多是自造。
    直到公元1915年,有些靠山黄班社还要演出坐台戏,这种坐台戏演员只有十个个人,横一排坐在桌子后边。面对观众只用手势和唱腔表演剧情。有化妆也有不化妆的。有的班社演员还要自拉自唱。伴奏只用一根皮胡琴和一副手梆。这是靠山黄的雏形。
    靠山黄传统剧目很多。常演的有老八本。有说是“四收四征”即《收吴流》《收岑彭》《收纪昌》《收卢俊义》《薛仁贵征东》《马文生征西》《姚刚征南》《雷振海征北》。也有说是《搜杜府》《赶元王》《卖苗郎》《老征东》《闯幽州》《化心丸》《对抓钩》。至今查出有班社演出史的剧目300余部,靠山黄剧本多无文字依据,常有科班教师口授或班社内闯在上演前背给演员听记。建国以后,县剧目工作组曾收集记录部分剧本,有《收吴汉》《崇祯逼死煤山》《中华庭》等。
    靠山黄戏属板腔体音乐,男演员以大本嗓演唱。部分曲牌如(二八)(流水)(科板)与豫剧西府调大同小异,唱白以洛阳方言区方言为标准。 
    由于戏曲的音律原始纯朴粗犷所以渐渐又被后来的曲剧等曲种取而代之,到现在已经很少能听到他的声音了,记者日前在豫西栾川在当地宣传部门的协助下找到了最后的为数稀少的靠山簧传人,见到了元汁原味的,被称为河南戏曲中的作为古老的“戏曲活化石”。



在老人家的家里,老人很热情的亲自给记者搬凳子,

从中能看到老爷子的身子骨和精气神很足。

 

 



老掌门,徐老爷子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政府

能帮助把这靠山簧的戏种能传承下去。

 



据徐老爷子讲;这位就是把靠山簧留下

并得以光大的已经逝去的老农会主席。

 



在这个靠山簧的家底库里,老人家自苦苦寻觅自己的装扮,

也在寻觅自己昔日的印象。

 



好多老物件已经找不到了。

 

 



看到久违的饰物怎么不叫人百感交集。

 

 



看我将来能不能也演得那么好吧。

 

 



这大队部就成了临时排练厅。

 



烤着火盆也在回记着戏词和对白。

 

 



对于戏里面的脚色唱腔和配器,由于很长时间没有唱过了,再加上彩排的人员懂戏的程度参差不齐,所以排练的时间还没有争论的时间多。

 



这可能就是最早的架子鼓吧。

 

 



这是靠山簧独有的乐器

 



这是在进行演出前的热身吊嗓子。

 

 



这位就是仅剩下的三位最后的老艺人当中的一位



谁能把这马鞭和偃月刀继续舞下去呢?

 

 



老师的东西,我弄起来怎么就不像那回事呢?

 

 


虽然这支队伍只剩下三个人了,可是,

徐老爷子仍像当年指挥着几十号演员一样,

要宣布重复了几十年的演出纪律。

 

 



这叫“上靠”好久没弄了,还真有点手忙脚乱。

 


这从十七岁就开始上台穿得小生戏衣,虽然今天物是人非了,

可是老人家还是乐了。

 

 



这种久违了的感受,让老人家一时还感到有点恍惚。

 


老人家不顾年近八旬心脏不好,上起装来仍然是一丝不苟。

 

 



怎么化也觉得找不到原来的影子和感觉了。

 

 


状化完了,就剩下对戏文了。可是两人记起来的的确不多了。

 

 



瞧,这走起戏来,你怎么也看不出老人家的真实年纪的。

 

 


锣鼓家伙一起,就没有自己的存在了。这就要“入戏了”

 

 


老将出马,就是不一般。

 

 


唱不尽的戏情留恋,舞不尽豪迈春秋。

 

 



乡情、乡味的乡韵听起来这远古的音律,就连这巴狗也被迷醉了。

 

 


演得起劲,看得入神。这原汁原味的东西就是能折服人。

 

 



谁说老戏,就没意思了。看看这几位笑的样子就会知道了。

 

 


这里正在登记的是靠山簧的“粉丝”和“发烧友”

老掌门人徐世安老人说:这些都是家庭妇女,

家务较重,虽然喜欢可是也不会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学戏。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