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记录搏克人家
作者:聂志义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25
   

资深记者 聂志义 通讯员 聂安邦 摄影报道

        
   
一提到搏克二字的发音,大多内地的人们都错以为,是网络上最为流行的个人网页的名词-博客。但是,此搏克非彼博客也。虽然两者风马牛不相及,可是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两个名词,都是外来语的原音。记者采访的这个搏克是蒙古语中的原发音,翻译过来就是摔跤的意思。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蒙古族较为普及的传统健身运动。 

   在内蒙古草原上,较为普遍的体育竞技项目有三种,即:骑马、搏克和射箭。在蒙古族人心目中,搏克手也就是摔跤手,是草原的雄鹰,蒙古民族的英雄,所以,有很多蒙古族男孩子从小就喜欢摔跤,久而久之就在草原上形成了男儿人人都会几手的现象。

    据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的搏克教练,色布格告诉记者,蒙古族的搏克是全世界最文明的摔跤比赛项目,他除了要求技巧外,更多的是耐性和韧性。       蒙古族搏克还有一个比较宽泛的特点,就是对手之间不分年龄、体重,也不分种族,更有意思的是,他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最为受到此类项目爱好者的亲睐。你要是一个观众的话,只要你愿意随时都可以向主办方现场报名,参加比赛。

   总之,蒙古族的搏克,作为一个即有极为严谨的比赛规则,又有开放豁达的参与方式,的确能称得上与蒙古民族的个性相对应的实用运动。

   乌云巴图,今年31岁,出生于搏克世家。他的爷爷老布森、父亲塞那和叔叔都是在家乡较有名气的搏克手,他从十七岁正式接受了正规的搏克训练,原本是想做一名柔道运动员,可是,当他和十二名伙伴都被录取后,他却因被检查出患有甲肝病,而只好退出柔道项目,改做了一名搏克手。

   乌云巴图弟兄五个,他是家里的老大,自从他在搏克手中成为了佼佼者后,各种比赛让他应接不暇 。据乌云巴图讲,大致的算下来,一年当中除了全国和国际性的大赛不说,单说,每年从自治区到盟里、旗里、苏木以及到嘎查的比赛就不下六十次,他也能从这些各类比赛中能获得数额不少的奖金,加之自己家牧场的收入,按他的说法叫作,“相当的不错了”。乌云巴图一家四口,除了他和妻子外,还有最可爱最淘气的一对双胞胎小男子汉了,是很幸福的一家人。    

 这些都是令人羡慕的英雄。    

  男人的向往,英雄的荣耀。    

这就是2004年的时候,在这里举行的有2048名

搏克手参加的世界吉尼斯记录的证书。    

凡是成了名的搏克手,都会有自己的摔跤服,

一件便宜的摔跤服要三千多块钱。      

搏克手穿的鞋子是否舒服,直接影响搏克手技巧的正常发挥。    

  搏克选手在每天训练前都要打扫卫生。      

  搏克选手们,在博克训练前要打篮球热身。      

这样的摔跤服,这有在正式比赛的时候才会用上。    

  比赛前对手之间要握手表示友谊。      

  突然袭击.      

突袭成功.    

势均力敌.      

两条相互较劲,相互依赖的腿。      

  僵持中的耐性比拼。      

力拔千斤.      

失败的痛苦.        

一百一十公斤,想要抱动都困难。      

搏克手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这个世界搏克冠军在教宝宝怎么练力量。      

宝宝穿上摔跤服后成了这样。      

  别闹了,再闹他就不给你照像了。        

乌云巴图的“金口袋”      

  着小家伙从小就有荣辱观,拿着老爹的金牌向我们的小记者炫耀。      

看看这两个“小蒙男”,象不象一个新的“兄弟组合”    

不愧为搏克世家,两岁的小家伙摔起跤来,还真象回事。      

 



看看这幸福的“爷仨”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