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北宋沉船“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全部揭秘
作者:人民网文… 文章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12 11:19:28

   1987年,沉睡南海海底840多年的北宋沉船“南海一号”被意外发现。2007年5月8日,“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工程正式启动,预计到7月底,这艘沉埋海底800多年的宋代古船,将连同它承载的8万多件价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宝物,被装进可容纳3600多吨重量的“钢制沉箱”中。那这艘承载历史的商船中究竟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它当初为何沉没?在那个年代它究竟驶向何处?本期策划我们将揭密世界考古之最――“南海一号”整体打捞的前前后后,将令人惊叹的世界考古奇迹完整展现在您的面前。更多关注进入专题:《考古之最北宋沉船“南海一号”整体打捞》

   南海一号之考古发现

  万众瞩目的“南海一号”沉船打捞项目正在展开,目前,“南海一号”沉船上方及其周边多达25吨的凝结物已清理完毕,清理过程中出水较完整的各类文物有73套,共390件。目前在沉船底部淤泥中发现的文物,都具有很高的自身价值和考古价值。

“出水文物:宋代观音像

出水文物:精美瓷器

出水文物:宋代铜钱

出水文物:胭脂瓶 胭脂盒

出水文物:宋代瓷器

 

出水文物:宋代篦梳

出水文物:鎏金龙纹手镯

出水文物:宋代陶瓷

   南海一号之传记篇

   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在一艘宋代商船中打捞出200多件瓷器。考古界认为可能与海上丝路有关,引起世界瞩目,该船被命名为“南海一号”。2000年,考古部门对“南海一号”正式展开调查。2002年已打捞出文物400多件。接着,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立,眼下,南海Ⅰ号”打捞 正在展开,沉没八百年的“南海Ⅰ号”离我们越来越近!

             [正传]打捞源自最后的嘱咐
  俞伟超,中国历史博物馆已故老馆长,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1986年,他倡议并一手  创建了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令俞伟超至死最为牵挂的,是沉没于广东南海海域的一艘南宋沉船。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阳江海域意外发现一艘宋代商船,打捞出200多件珍贵瓷器。俞伟超夜不能寐,兴奋地为这艘南宋沉船命名——“南海I号”:“这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它意味了一个开始。一直悬而未决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口的考古悬案很有可能在这艘船上找到蛛丝马迹。”2003年11月,在广东治病的俞伟超得知广东省将在阳江投资1•5亿元建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又一次夜不能寐,强撑病体,写下一篇千字短文“商船战舰 东西辉映”。文中俞伟超将中国人把“南海I号”整体打捞并保存在水晶宫的创举,堪比英国人为16世纪战船玛丽•露丝号修建水下考古博物馆一事:“两艘木船,一为商船,一为战舰,一在东亚,一在西欧,东西辉映,是水下考古极为明亮的两颗 珍珠!”详细阅读
                             

             [前传]梦回宋朝:繁华之都
    1127年,宋高宗赵构南渡称帝,建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南海I号”这艘沉没于840多年前的船,恰好承载着宋高宗失落故国的叹息。她依然完好的巨大船身上,镂刻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而数以万计的器物,从海底带出南宋王朝黎民生活的背影、工商百业的繁盛、海洋文明的兴盛与没落。因为中原失落,战事频仍,国库难继,宋高宗(1127-1162年在位)针对贸易表现出新的态度:“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贯铜钱)计,岂不胜取之于民?”他组建舰队,改善港口,还在海岸线上每隔30里就建立价值昂贵的灯塔导航系统,中国进入海外贸易的黄金时代。贸易刺激着国内手工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量奢侈品进口,却也使金、银、铜钱流出海外。国内钱币越来越少,国计民生难以为继,战事挥霍引发苛捐杂税——尾大难掉,一个王朝因而没落,海洋文明的黄金时代从此如同沉船,需要在千年以后的今天,重新起航。详细阅读

 

             [后传]水下考古:勇者为王
  千百年来,海洋总是不负责任地鼓动和挑逗着人类的思维。它化身为神的威严和考验,更见证人的无畏和勇气。世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上最令人激奋的冒险、富有创造力的真知灼见都是在与大海的直接联系中产生的。他们就是水下考古工作者。相对于陆上考古而言,水下考古必须面临气象条件、海流速度、水文条件、潜水技术等多种限制,具有更大的艰巨性和挑战性,因而被誉为“勇敢者的事业”。当“南海I号”这艘沉没了数个世纪的船只和船上不可估量的巨大宝藏,令举世为之倾倒的同时,对于许多人而言,“南海I号”水下考古队队员极富传奇色彩的经历,也如同这湛蓝的海洋一般神秘莫测、鲜为人知。日前,宁夏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杜玉冰女士完成《驶向海洋》一书,即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书中,她细致讲述了“南海I号”三次打捞前后许多不曾披露的故事,特别是一代代考古工作者为拓展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矢志不悔的奋斗和努力,读来令人感叹不已。详细阅读

 

             [外传]蝴蝶图腾
   引子:大海的莫测,就如同时间一样神秘。在大海和时间面前,人类有着同样的天真和好奇:对于航海的热衷,对于海洋未知世界的探索,对于“我到哪里去”的思索,自几千年前开始,至今不衰;同样,对于过去的追溯,对于时间之谜的破解,对于“我从哪里来”的追问,耗费了无数有价值的大脑。中国曾是两重好奇的先驱,文明的车轮进入21世纪,一艘叫“南海I号”的沉船同时复苏了这两种热情。人们想知道,汹涌的海潮之下,潜藏着什么样的历史脉络?年轻的历史学家杨剑打量着身处的这个房间。暗红的酸枝家具因为年代久远颜色更暗,墙上的圣母像和十字架显示这里住着的是基督教徒。很长时间的沉寂,秋天的广州,闷热如同炎夏。杨剑不知和对面陌生的老人说些什么,他来到这里已一个小时,只知道老人的家族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三四个世纪。那把明代的椅子,中部被三四个世纪以来虔诚的基督教徒的屁股磨得非常平滑光亮。“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州人说普通话”,杨剑终于领教了这句话的真实。朋友来催他出去夜宵,他已经把时间往后推了几次。他期望能和老人交流。老人说,他的女儿正在赶来的路上,可以由她介绍基本的情况。详细阅读

 

   “南海一号”整体打捞三大悬念全揭密

  备受中外考古界关注的“南海Ⅰ号”沉船整体打捞项目,已于5月8日正式启动,这艘神秘的古沉船有望在今年7月浮出水面。从1987年“南海Ⅰ号”被发现到今天,人们已经为这个水下考古奇迹准备了20年。这艘古沉船是怎么发现的?载有多少文物?从何地起航又驶向何方?为何沉没?它的发现有何价值和意义?能否解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之谜?人们迫切想解开这一系列谜团。为此,记者采访了参与此项考古项目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峻博士,向人们细说“南海Ⅰ号”考古发掘过程中不为人知的故事。详细阅读

     悬念一:“南海一号”沉船是否超载?

   “关于南海一号的沉没原因,我们已经有了新的发现,不过目前还不能透露。”专家表示,欧洲有两条著名的军舰,一条是瑞典的“瓦沙”号,另一条是英国的“玛丽·罗斯号”,他们都是因为加装了大炮造成船身载重量过大而沉没的。那么“南海一号”是否也因为超载而沉船呢?

    悬念二:南海一号始发地为何处?  

  南海一号出水文物大多是江西和福建的瓷器,还有景德镇的瓷器,景德镇位于福建的西北方,船逆流而上去运货可能性较小。此外,专家分析,史料中曾有记载,在宋代广东港的船少有向北航行的,多发自泉州及以北港口。所以综合分析,南海一号发自广州的可能性不大,很可能是福建泉州地区。

  悬念三:生活在浓缩中国海洋时代?

  “南宋的中国其实也是‘海上马车夫’,好比近代的荷兰”,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曹淳亮表示,南宋的疆域狭小,GDP大部分都用于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赔款”。但是南宋却是中国最富庶的朝代之一,因为国家财富积累大部分都是依靠海外贸易,所以南宋甚至可以称为古代中国的海洋时代。

武器一:沉箱绝招:“潜龙”入水包裹宝船

武器二:华天龙绝招:巨臂一提力可拔山

武器三 :气囊绝招:以柔克刚牵引“入宫”

武器四:水晶宫绝招:长存于水百年防腐

“南海一号”3月整体打捞 价值堪比兵马俑 古船“进宫”后珍宝暂留“闺中”
专款9000万 世界首次整体打捞“南海一号” “南海一号”出水宋代篦梳观音像
1987年意外发现“南海一号”考古大事记 “南海一号”船头轮廓已现 铜钱记载沉船时间
专家推测“南海一号”古船是从中国驶出 “南海一号”船身碎木见于南中国

  专家众议:南海一号价值所在及后期保护

  景李虎:史学价值异于北方陆地的海洋文明

  “南海I号”堪比兵马俑、是“海上敦煌”的说法很抓人,但非常不准确。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都是以文字记载,现在有了一个800年前完整的沉船实体,无疑为正确地复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文化提供了具体的实物支点。它的特点、价值与兵马俑、敦煌完全不同,长相从头到脚都不一样,完全没有可比性!

  刘庆柱:“不起眼”的纸片比宝物价值还大

  由于整体打捞是头一次,水下考古发掘方法的对错将直接影响“南海I号”在的价值。如果单为了捞宝贝,我们就丧失了这条船的最大价值。“南海I号”上最有价值的文物,应该是一些文字类的记载,比如纸张航线图,工作日志,文字记录等,这将提供很多我们猜想也猜想不到的历史细节。

  黄伟宗:“海上敦煌”提法有助享誉国际

  丝绸之路是举世公认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古代文明遗迹。“古代丝绸之路主要运输中国两种特产:丝绸和瓷器:陆上丝绸之路主要靠骆驼运输,但由于骆驼背驮颠簸,只能运输丝绸、茶叶等不易碎物品;瓷器等大件物品必须从海上运输。所以说,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陶瓷之路,‘南海I号’集中了当时全国几个主要瓷窑出产物,是迄今最古老瓷都和瓷路之体现。”

  詹长法:光照也是一个大问题  

  现在“南海I号”在海底的保存状况究竟什么样?我们现在仍不十分清晰。首先,我就要提出一个光线的问题。以前“南海I号”沉没在海底30米水深内,海域的能见度几乎为零,现在打捞上来放在“水晶宫”内,光线、日照会不会直接对船体造成损害?放在水晶宫内接触光照,肯定造成较大损害。

  孙福喜:考古价值无法媲美兵马俑

  “南海一号”考古价值和研究意义根本无法和秦兵马俑相提并论。“海上丝绸之路”只是我国古代三条“丝路”中的一条,而且还不是最主要的。中国古代最主要的东西方的贸易路线还是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有限。

  刘兰华:借助高科技摸清船内情况

  我认为,“南海I号”的保护要分三个阶段。一是从启动打捞到沉船出水前的保护;二是文物打捞和迁移过程中的保护;三是“水晶宫”内瓷器等文物出船后的保护。就国家目前对文物保护的技术来看,第三个阶段的保护应该不成大问题,前两个阶段最为关键,应该分别制定保护计划、应急预案

 

相关内容详见: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26/34912/34914/57158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