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
|
正在变味的马街书会 |
正在变味的马街书会 |
作者:聂志义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13 13:17:23 |
《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马街书会,最早起源于元朝时期,据说是因为在马街有一位名叫马德平的老艺人,曲艺精湛,人品高尚,慕名前来拜师学艺的络绎不绝,桃李满天下,马老师寿终卒于正月十三日。后来,他的徒弟,虽散在各地,但每到正月十三日都提前到达马街,悼念老师,并纷纷说书竟艺,相互取长补短,切磋曲艺时久天长成为书会。
每年一到正月十三这天,四面八方的说书艺人,三两结伴,四五成群,一大早就来到马街,以天为棚,以地为台,在河坡处、山岗上、麦地里、小路旁摆下阵势、扎起摊子,脸对脸,背靠背,打起竹板,拉起琴弦,南腔北调说唱起来。赶会的人扶老携幼,沿着公路和村边小道,潮水般向马街涌来。不多时,马街的街里街外,坡上坡下,河边荒野、庙前庙后,到处人头攒动,摩肩擦背,说的、唱的、听的、看的,还有写书谈价的,好不热闹。尤其是到了后来,马街书会不但只是人们交流切磋的形式,也同时成为了一种民间文化的奇观,特别是自从在1995年10月17日,第二届中国曲艺节闭幕式上,前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罗扬先生代表中国曲艺家协会,正式宣布命名平顶山市为“中国曲艺城”,宝丰县为“曲艺之乡”之后,马街书会更是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正月里的一个主要盛会。
然而今年的马街书会却给人蒙上了越来越多的,商业化、利益化的阴影―――
记者得知马街书会是在前年的一次,一家摄影网站的一组很棒的片子里,片子里的手拿响木的浓郁乡音,和一脸丰富的表情戏说以及在长板凳上绑着大柱子上的大扩音喇叭,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能到马街书会亲自领略拍摄这种民俗文化,就成了记者早在年前就已经作出的2007年报道计划。然而记者在书会的现场和随后的采访中却感到了丝丝惆怅和失落。从当地政府在通往书会会场的必经之路上设立的第一道禁止车辆进入的关卡,到会场有足足的4、5公里,在蜂拥而至的约近十万之众的人群中,除了摩托车、自行车、和载客的三轮车外,大多数人都是徒步前往,里面也不乏有很多爱听书的老人和孩子。没有了公交班车的乘坐,是记者的失落之一。
也许是天公不作美的缘故,稀稀落落的时小时大的春雨更使得书会现场,一片泥泞中的混乱。本以为搭了棚子的地方能看到听到,期待已久的说书人,却都被销售各色食品、小吃的商贩所代替。除了叫卖声和现场商家的广告声外,记者却很难找到书会的主角的精彩表演。
无耐间,记者只好拜托当地的一位朋友,看能否找到一个说书的艺人进行采访拍摄,得到的回音是:有可能会在当地政府指定的乡村里找到说书人的表演,据说,是因为政府部门规定,为了让更多的村民看到、听到民间艺人的表演,也为了鼓励、保护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表演,要各个局委办,把书会现场的艺人们以每组三千元的费用让艺人们到各局委办承包的村子演出。正当记者能得到这个同行们抓不到的新闻点而暗自庆幸时,为记者寻找线索的那个朋友,一脸无奈的回来了,一问原因才知道,朋友找的那个局长说,他们再给政府报的八个艺人的承包村子是假的,根本就没有一个艺人在村里演出。
大河网讯

比说书更能引起村民兴趣的表演。

不但但只是说书的摊位。

不许拍摄的导演。

乘兴而来,扫兴而去的艺人们。

地下的麦子还能爬起来吗。

对艺术痴迷的人们 。

对于这些能坐车进入会场的人,小女孩很是羡慕。

国策宣传车

会场的牵引车

会场里唯一有表演的台子下的观众们

混乱的会场里,一片狼藉

敬业的不但只是艺人们

可敬的记录者

练摊的老人

路边的另类表演

路上行人太多了,只好另辟捷径

没想到这种生意也会大声叫买

没有“咪表”的停车场

捎给家人的礼物

一年里难得的机遇

因为没有说,不让驴吉普进会场

有伞的“楼”上,没伞的“楼”下

在会场里更多的就是这些摊位

这里也会有人这样闹事

执勤的民警在雨中焦急的等待

抓住商机
|
|
|
上一篇文章: 一代宗师——释素喜 下一篇文章: 七旬老教师的责任之旅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