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七旬老教师的责任之旅
七旬老教师的责任之旅
作者:聂志义 文章来源:大河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13 13:34:00
资深记者 聂志义 实习生 洋洋 摄影报道
 
    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把人类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财富迅速膨胀,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物质的、精神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的观念、新的方式、新的环境,涵盖着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在人类社会迅速发展、人们尽情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世界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另一个变化:许多人类曾经亲手创造的物质的、精神的文明,人们世世代代沿用的事事物物正在悄然消失。
    我的老家在农村,曾经在农村生活十多年,即使进城以后也与农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2000年,当我踏入21世纪的门槛时,曾经感慨家乡许多熟悉的东西正在消失。我的旧居荒废了,周围旧式的民居正在一栋一栋地拆除,水井被自来水代替,石磨、石碾不见了,马车不见了,昔日的乡风乡俗不见了……我忽然想到,我的孩子,我的孩子的孩子们,他们对这一切还有多少了解呢?此刻,我还可以指点给他们看,讲给他们听,那么,我们百年以后呢?他们的子女们、子孙们呢?
    我曾想自己投资建一个农器博物馆,收集农村的旧式农具、家什予以保存,以使子孙们了解他们的先辈曾经怎样生活。但终因力不从心而作罢。
    但我并不死心。我无力保存实物,难道不可以保存点文字吗?清初山阴人王雨谦在谈到明人张岱的《西湖梦寻》一书时曾说:“有《梦寻》一书而使旧日之西湖于纸上活现”,这自然是说张岱散文的功力非常了得,我辈自难望其项背,但能因此无所作为,坐待圣人出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当此之际,我们勉力为之,不是比空叹逝者如斯更好一点吗?于是,不揣浅陋,开始了这本书的撰写。
          —— 选自傅德海《二十世纪消失的事物》
 
    傅德海1964年毕业于早年的开封师范学校,也就是现今的河南大学数学系。可据老傅坦言,他压根就不喜欢数学,打小就喜欢文学写作。可是生不逢时,在老傅参加完高考所报的志愿里面,清一色是历史和中文类专业,可是由于那个时期,选报数学专业的考生很少,而社会上又极缺这类专业的人才,所以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就以组织分配的名义改变了老傅的专业,虽然他也曾找过有关领导谈过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可是在那个时代,个人的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就这样老傅开始了自己一生不钟爱的数字“游戏”,虽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喜好,但是,老傅总会利用闲余时间写些东西以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
    一直到老傅退休走出学校后,他终于得到了解脱,压抑了太多沉寂已久的文学创作灵感终于像火山一样,迸发了出来,一时间他几乎是疯狂的体验着写作给他的重生和快感,他的天赋才气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当地媒体还专门为这个大器晚成的文学骄子开设了专栏,一时间他的杂文、言论经常付诸报端。老傅算是彻彻底底的过了把文学瘾。
    2005年老傅在回老家的时候突然感觉到,很多的民俗文化都在逐渐消失,特别是在中小学生中的大脑中几乎没有了踪迹,他很是痛心。当他看到古代大文学家用散文记录了已经消失的西湖美景、民俗市井后得到了启发,他觉得,为了子孙后代应该利用自己的条件优势,继续履行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做些工作,留些文化的记忆。于是他开始自费下乡四处寻觅。几年间,走遍了周围的村村寨寨,访民俗,追古今,写下了111篇史记性的文章,这个包含四个分类的文字详细记录描述了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民间文化印记。
    对于老头子这样既赔钱、耗时又浪费精力的“不务正业”,老傅的老伴却非常理解,而且很是欣赏。在老傅的书稿记录中,有关农妇织布部分的记载就是他和老伴零距离采访得到的第一手独家内容。 
    老傅对记者说,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把他的记录出版,为此他也曾找某出版社谈过,可人家看过他的文稿,很客气的肯定了稿子的优点后,就婉转的告诉他不符合出版的类别,如果老傅要想出版书稿,就要自己掏腰包买书号,然后还要自己出钱印刷,况且,就算出版后也不一定有市场,书怎么让更多的人看到就更是件渺茫的事了。这一切的一切都着实让这个只知教书育人的书呆子老人晕了头。怎么我的东西好却不能出书?要出书不但没有稿费,还要自己掏钱印书?就连书号也要掏钱买?怎么也想不通的老傅在郁闷中,只好搁浅了他的书,又执著的开始了他的赔钱、耗时、费精力的责任之旅。  

 
老傅就记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
 
 
 
 
 

老傅说人家用的专业画家和古文学家做得书,我不会这些,但是我会摄影,我要比他们做得更好些 。
 
 
 
 
 

 
小小的笔记本里保存着老人将要寻找的线索。
 
 
 
 

昔日拿粉笔头的手敲起键盘来,很是陌生。
 
 
 
 

上了年岁的老傅上网也是为了找寻如何将文化进行到底的好办法。
 
 

老伴虽然不识字,但是当看到老傅打印出来的文稿时,总喜欢一页一页数字,好像她数一数,
就会把文稿数成书似的
 
 
 
 

因为经常从网上书里不断的充电,老傅对于文化遗产的界分比记者懂得都多。
 
 
 
 
 

 
这本介绍古代三百六十行的书
也是老傅主要的参考根本。
 
 
 
 

这些被当时叫做老粗布的的手工布,是那时候家家床上、身上都用的。是老傅的老伴亲手织的,已经三十多年了。现在成了宝贝了。
 
 
 

每到老傅能看到这些还幸存的民间文化,就什么劳累,病痛都忘了。
 
 
 
 
 

因为老伴的退休金大部分都被他“折腾”出去了。所以老傅的老伴只好每天都冒着七十二岁的高龄,去买些便宜菜自己拾掇着弄弄吃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