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沉寂已久的展厅正在无言的向世人哭诉

房柱已与墙体脱离的太久

管理员的办公室成了路人的“方便”室

河南省的文化碑就这样趴在了草窝了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简介还依稀可辨

遗址坑旁的护栏已不知被那些不肖子孙毁坏拉走。

院子的大门也被人调防了,只留下门墩在回忆昔日的荣光

在已发掘的遗址旁边还残裸大量的古文化遗迹陈于村民的责任田下面

这位村民告诉记者,那边又发现一个古代大墓,都已经好多人去挖了

砖墙也不知扶贫到那些自私、龌龊的后人家里了
据记载:青台遗址,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郑州荥阳市广武乡青台村东。遗址面积100万平方米。1922年瑞典人T.J.阿尔纳发现,1981、1982年郑州市博物馆进行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700平方米。出上房基30余座、陶窑7座、灰坑200余座、成年人墓葬180余座、儿童瓮棺500余座,同时出上了一大批相当珍贵的文化遗物。其本身分为三期:一期陶器多为红色和灰色,彩陶数量甚少,彩绘图案简单,陶器造型有釜形鼎、罐、尖底瓶、盆、钵等;二期陶器的样式增多,出现了盆形鼎、绳纹夹砂陶缸;三期陶器中多罐形鼎,鼎足除鸭嘴状外,还有圆柱状,灰陶比例明显增多,占了主导地位。木炭标本测定结果表明,二期文化遗存的年代距今(1983)5330±120年,三期距今(1983)5120±120年,属仰韶文化中、晚期文化遗存。又被世人成为中国古代的“天下最早第一村落”。
就是一个这样的对我中国文化历史有着及其重要的文化历史遗址,现在的命运尚不如村民的鸟窝、猪圈重要。当友人向我讲述当前青台遗址的悲惨命运时,记者根本不敢相信,也无法想象到这个曾给我们华夏子孙带来了多少荣耀、自豪的文化遗产就这样被冷落、遗弃了。为了抢救性呼吁和记录这一客观事实,记者不顾周末的高温气浪。在友人的引导下一路驾车疾驰,向目的地赶去。
在整个的采访拍摄过程中,记者都在极度的窃喜、悲愤、沮丧中完成的。窃喜的是自己又能拿到一个独家报道,悲愤的是为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而悲。为当地政府的失职麻木,而愤。又不得不为乏力的对牛弹琴的呼吁而沮丧。在随后联系荥阳市有关部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方说最近荥阳市正在搞两个大活动。文物局的领导都没时间而吃了闭门羹。
记者从省有关部门查询后得知:青台遗址,被列为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名录,在被列为名录中的248各文物单位中排序第141位。
相关记录:
在青台仰韶文化遗址上,发现了距今5500年的丝织物残片,是人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丝织品。在古代中国的传说中,相传养蚕是黄帝的夫人嫘祖发明的。这虽然未可全信,但确实反映出采桑养蚕在当时是妇女们的生产活动,美丽的丝制品正是充满美心的中国妇女对世界的一个巨大贡献!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学者就发现了这片史前遗址。1934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郭宝钧和他的同行,对青台遗址进行了首次考古发掘,掌握了大批第一手资料。可惜这批发掘资料还没有来得及进行详细的整理和研究,即爆发了日本侵华战争。在战乱中,这批资料被研究者仓皇掩埋地下,但是到战争结束后,再寻找时这批埋藏地下的古遗物,却谜一样地消失了,至今也没有下落,这件事成为考古史上的一件憾事。示仰韶文化应该早于龙山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夏初,考古大师夏鼐率领中国考古界宿将王仲殊、安志敏、石兴邦等来到青台遗址进行调查,根据地面出土器物判断,这里是一处仰韶时代的文化遗存。尔后他们进行了发掘,取得重大的收获,并将发掘成果发表在1951年第2卷第9期的《科学通报》上。青台遗址在史前遗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研究仰韶文化不可缺少的资料。
1966年以后,“文化大革命”期间,河南省文物部门基本陷入瘫痪状态,而当时声势浩大的“农业学大寨”,当地政府组织附近的农民进行填河造田大会战,成千上万的人集聚到遗址区,不分昼夜连日奋战,大有将遗址夷为平地之势。当时的中国正被这种红色的风暴冲击着,这些祖先遗留下来的点滴遗产也不例外地受到荡涤。
当地一些被解除职务的文物干部,看到这种情况,心如火焚。为了保护这片古文化遗存不受到更大的破坏,他们不顾自身的安危上前劝阻,但是正洋溢着革命激情的广大群众哪里肯听他们的忠告。那些有责任感的基层文物干部,不忍心看到更为惨痛的局面,便四处奔走,大声疾呼,经多方交涉才算制止了这次大规模的举动。但是仅数日,遗址便被挖去20多万平方米,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到了1980年,当地政府在进行农田规划时,需要在遗址区大面积挖土,郑州市博物馆把这一情况上报国家文物局,1981年3月,国家文物局批准郑州市博物馆成立青台遗址发掘队,并对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
工作人员从一个埋葬小孩的瓮棺里,一个婴儿雪白的骨架蹲坐其中,仍然显得十分乖巧,一点也没有可怖的感觉。经认真观察,发现婴儿的头部和四周保留着钙化的纺织物,罐底还有一层白色粟状物。这是首次从仰韶文化遗址墓葬中发现的纺织物,无疑又是一次重大的发现。
青台遗址发现纺织物后,经与北京、上海等有关部门鉴定和研究后。结果表明,当时人们不仅可以纺织麻布,而且还可以纺织帛和罗。这一发现将我国纺织史和丝绸史提前了2000多年,由此而证明仰韶时期纺织业已经非常进步与发达。人类历史弹指一挥间,失去的永远不能再现,但是考古学家们却以他们的特殊方式,追寻着时间隧道,带着我们一次次回到那波澜壮阔、感天动地的远古时代,去感受举步维艰的人类始祖创世之举的伟大和艰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