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三寸金莲”曾是古代女性的荣耀和悲哀。这个或无知、或无奈、或言其时尚、或言其悲惨的传统制造了中国古代女性无数的故事。在现代的人们认识这些事物的时候,我们心里充斥着神秘和太多复杂的心情。然而无论人们对它的看法如何,它早已被历史追认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可是当记者有幸亲眼见到这些难能可见的“绝世珍品”的时候!不知是该庆幸暗喜,还是该为之“形”将消失而心酸?!

这是早年间的时尚小脚女郎。(资料)
近日,记者在河南郑州一个不为人知的山脚下看到了一位让记者瞠目的百岁老太太。她有着三寸金莲小脚,她还在用传统的老织布机织布,她,96岁的老太太还能在田间劳作。她叫魏二妮。
令记者吃惊的是魏老太太不但行走起来步履生风。而且还能及时准确的“偷”听到记者向她72岁的儿子打听有关她的情况的字字句句,并且思路清晰的回答记者的问题。
当记者试图通过说服老太太72岁的儿子,请老太太答应接受记者采访时。在一旁给记者拿板凳的老太太却搭腔道:“中、中,可好、可好。”
据老太太的儿子讲:老太太每天晚上8点准时回屋安歇,夜间几乎不“起夜”,早晨六点准时起床。老太太很少有病,就算是有些感冒、头疼也是到田间地头弄些偏方的草药自己治治就好了。
公公和丈夫都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革命烈士遗孀魏二妮

老人家骄傲的说,她丈夫叫许文显是个烈士。
在采访中老太太的坎坷命运和伟大的精神更是让记者唏嘘不已、感动不止。
魏老太太的娘家就在本地不远的一个村上,魏老太太是21岁那年嫁到这里的。老太太的公公和丈夫都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在1944年的时候被国民党匪徒抓走枪杀了。魏老太太一直独守贞洁、含辛茹苦的抚育着先烈的后代。
说起这些记忆,老太太很是平淡,或许世间的沧桑变迁已经让那些那鲜活的人和事,早已尘封在老人的心底了吧。
裹小脚一双 流眼泪一缸——裹脚老人的故事
这就是“三寸金莲”
过去我们讨厌谁的讲话拉杂、喋喋不休又没什么水平时,总是用一句叫做: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来形容概括。可是大家或许还对歇后语的内容不太理解吧。别说理解了,就算是想要寻找出处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记者就曾试图在网上搜寻到相关的记载和渊源,可是结果却十分令人失望。

魏老太太说:缠脚的布带足有这么长 。
魏老太太就是一位裹脚老人。当老人家讲起让她痛苦一生的小脚时说:“缠脚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不是早年间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裹小脚一双,流眼泪一缸。’从这段话中不难领悟出那时代的女性所受到的苦难。”
据老太太讲:缠足之前先要准备好各种专业工具,包括缠脚布、缠足时用的针线、棉花、木盆、温水、剪刀、明矾等。女孩子先把脚洗干净、修剪趾甲、涂上明矾。然后,用长长的缠脚布把一双双好端端、粉嫩嫩的脚一层层地围绕上去,直到把除大脚趾外的四个脚趾都缠到靠在脚底为止。
随着老太太的描述,一阵又一阵的钻心疼痛仿佛在记者心里震颤。
72岁的儿子每天都要为老太太洗脚、捶背。
可能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因为女人离开男人便没有生存的能力,才使得男权社会崇拜小脚的畸形风尚在一代又一代女性的痛苦挣扎中仍千年不衰。那时人们普遍认为,当时社会处在一个男权社会,女人的生存、幸福全寄托在男人身上;而男人们也认为:老婆的好坏,脚的大小就是最关键的评判标准。于是就营造出了大脚女子找不到好人家的错误理念。
“三寸金莲”就是当时时尚女子们炫耀美丽的资本,也是寻找好人家的条件!

在坑洼不平的乡村土路上老人家步履生风。
魏老太太说,大户人家的妮子们从一两岁起就开始缠足了。穷人家的女孩子缠足比较晚,她自己是从五、六岁才开始缠的,虽说是缠了脚,可是她们还要拖着麻木的双脚干活,决不会得到养伤、病假等优待。
纺花、织布——这些现代人在古装电影里才能看到的场景伴随老人至今
这就是在中国传承几千年的老织布机 。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木兰辞中的“唧唧复唧唧”就是描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家庭中女子的主要职责和任务之一:织布时的情景。这些现代的人们从长辈那里得到的类似远古神话似的传说已经所见无几了。
虽说魏老太太上了岁数,可是不但只是身体好,腿脚利索。而且从年轻到现在一手织布的绝活一直是扫遍周边无对手。
光阴如梭,这就是“梭” 。
久违了的纺花车 。
说到织布,魏老太太陡然兴趣大振。老太太之所以一直以来坚持自己织布,一是回忆自己往日的骄傲;二是用不惯现在机制的“洋布”,老人家还是觉得自己织的老粗布铺着、盖着都舒坦;还有就是送给亲戚们做个念想的物件。

摸着自己织出来的布,老人幸福的笑了。

老人说,这一片都是她种的花椒树。

看着记者拿去的报纸上有关文化遗产的消息,
老太太连连的“可好可好”。
这些相传千年的尘封记忆也许过不了多久就将在现代人们的脑海中消逝的无踪无影,留下的只有深深的一声叹息和苦苦的回味... ...
相传:中国的缠足之俗,约始于“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南诏李后主时代。据说是因为当时的统治阶级为了防止、阻止女人帮助男人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而挖空心思想出的一个以道德,美丑来加以修饰女人的残忍手段。久而久之随着人们的错误观念的扭转,反而成为风行千年的时尚的先进文化的体现。随着时光飞逝,现有的最后一代小脚女性也存世不多了。
又据传:名扬天下的黄道婆曾在水南村居住学艺。早在南宋理宗帝年代,年仅13岁的黄道婆为逃避当童养媳随商船漂落到崖州水南村。当时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领先于中原汉族,黄道婆就倾心向黎民学习用木棉絮纺纱,用米酒、椰水、树皮和野生植物作为颜料调色染线,用机杼综线、挈花、织布的纺织印染技术,并比欧洲早400年发明出脚踏“三绽三线”纺纱车和“踞织腰机”织布机,提高了织锦质量,成了一名“中国古代伟大的女纺织家”。然而,现在人们几乎不知道或是记不得那种我们祖辈家家都有的织布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