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五月五吹来了端午风》系列报道之一
作者:大漠寒心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6/1 11:48:48

 

 

 

 

《五月五吹来了端午风》

系列报道之一

 

让传统文化吹进孩子们的心田

 

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直播报道 

 

 

小的时候,最喜欢过的节日除了过年外就是八月十五和端午节了,那时候在当地都被称为“五月节”因为这一天不但可以不上学,可劲的玩还可以吃到很多好吃的。

每到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的这一天,大清早父亲就要起来把艾蒿或者柳条插在院内房屋的各个门窗之上,然后在和母亲一起上街买菜,买酒。最喜欢吃的粽子则是在头一天就要把大黄米或是江米(也有的叫糯米)都洗净泡好,还有粽子里面的经典美味,比如,大豆、大枣或者肉馅等什么的也是及早就备好了的。

回想起来,老家的粽子很大比郑州这边的要大四、五倍,一人最多也就吃两三个就够了,当母亲掀开锅盖,那种竹叶和大黄米还有江米特有的混合香味就会一股脑的侵袭你的鼻子,当这股香味进入鼻腔的同时,你的“哈拉子”就是口水就会不受控制的流出来。打开新绿的竹叶,金黄色的大黄米和红红的大子豆和红枣在米油的洗礼下更加诱人胃口了。

那时候,只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二传承上千年的节日,只知道粽子是为了不让汨罗江中的鱼虾不吃屈原的尸体,而特地用好吃的东西在竹叶或者芦苇叶的包裹下投入江里喂鱼虾典故。

后来慢慢的才了解了更多有关端午节的来历和内容,在史学界光端午节的来历说法就有很多版本,除了有大多数人公认的“屈原说”外还有了“伍子胥说”版本,据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还有一个版本是为了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但是,在这些版本之前就有了为了驱鬼辟邪的一个最古老的民族图腾祭祀的原始节日说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在当今的多元俗文化的冲击下,我们更多的传统节日和文化内涵受到了激烈挑战,尤其是8090的年轻人几乎很难在他们的大脑中寻觅到中华民族八千年那沉积依旧又厚又醇的文化遗迹,更多的则是盲从和追捧西文化和周边小国文化,浮躁的心态在这些享乐文化的牵引下,责任、义务、孝道、礼仪、廉耻、仁义等等就像重病游丝一样被剥离开去,成为了四不像文化,大歌星周杰伦,就是他们的代表,不懂自己民族的历史,不学自己民族的文化,反而大言不惭的说自己不是中国人,是台湾人。这就是文化被剥离后的结果。

如何让世界最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民族传统文化走进下一代的思想里,并由之不断的传承下去,就成为了我辈国人的责任和义务了。最为突出的就是国学教育,因为国学教育属于死记硬背类的内容,没有什么诀窍可言,往往孩子也最怕学国学课程了,可是就在端午节的前一天记者在荥阳市第四小学看到了一个让记者激动不已的生动场面。


孩子们抱着小凳子步入活动现场



看小演员们互相看着化了装的同学们有说有笑。



老师在做最后的示范。



这时候的老师真有点像妈妈一样细腻。



由于要为近百名小朋友化妆,所以老师们也是流水作业。



各个班级陆续到达了自己的位置。



这学校的一角这里进行的是最后的彩排。



既然是传统文化教育,那就自然少不了这些最有魂魄的精华。



孩子的方队在高空看上去很是整齐。



负责宣布开始的牌牌是这样的。

 

这就是人家学校老师自己发明的新的国学操。

同学们边做操边背诗,很有记忆成效的。

快点吧,节目就要开始了。

 

看看这传统文化的气息还真浓郁呀,小旗袍、折扇。

 

连主持人都是在同学们当中自己选拔出来的。

 


五星红旗飘起来的时候最让人心情激荡。



古筝很难学,古筝很古韵,闭上眼睛就会荡气回肠。


节目中间还会有同学们为老师献上端午节的粽子。

记者也很荣幸的得到了老师的待遇。


能把古诗编排成这样,很是难得呀。



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的排练时间,可是同学们很是认真,

就连袜子都是统一的呀。

哈哈,打擂台了,这是很多孩子都喜欢的形式呀。



看看大个子同学和老师可都是擂鼓主站,摇旗呐喊呀。



小司令来下令牌了。



哈哈,不得了呀,孩子们字句清晰阴阳顿挫很厉害呀。



光动嘴还不行,看看传统国学就要配咱们的传统快板,

说唱起来才会更有韵味呀。

既然双方旗鼓相当,那就下令在进行下个环节吧。



原来三字经也能这样“念”呀。



要是没有在现场亲耳听到的话,谁都不会相信孩子们的童声就像一首原生态的森林交响乐。




意犹未尽的同学们回到教室又继续了

他们的人生第一步的民族文化传承之旅。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