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五月五吹来了端午风》系列报道之二 同样的日子里
作者:大漠寒心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6/1 17:26:50

 

《五月五吹来了端午风》

系列报道之二

同样的日子里

 

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小的时候,最喜欢过的节日除了过年外就是八月十五和端午节了,那时候在当地都被称为“五月节”因为这一天不但可以不上学,可劲的玩还可以吃到很多好吃的。

每到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的这一天,大清早父亲就要起来把艾蒿或者柳条插在院内房屋的各个门窗之上,然后在和母亲一起上街买菜,买酒。最喜欢吃的粽子则是在头一天就要把大黄米或是江米(也有的叫糯米)都洗净泡好,还有粽子里面的经典美味,比如,大豆、大枣或者肉馅等什么的也是及早就备好了的。

回想起来,老家的粽子很大比郑州这边的要大四、五倍,一人最多也就吃两三个就够了,当母亲掀开锅盖,那种竹叶和大黄米还有江米特有的混合香味就会一股脑的侵袭你的鼻子,当这股香味进入鼻腔的同时,你的“哈拉子”就是口水就会不受控制的流出来。打开新绿的竹叶,金黄色的大黄米和红红的大子豆和红枣在米油的洗礼下更加诱人胃口了。

那时候,只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二传承上千年的节日,只知道粽子是为了不让汨罗江中的鱼虾不吃屈原的尸体,而特地用好吃的东西在竹叶或者芦苇叶的包裹下投入江里喂鱼虾典故。

后来慢慢的才了解了更多有关端午节的来历和内容,在史学界光端午节的来历说法就有很多版本,除了有大多数人公认的“屈原说”外还有了“伍子胥说”版本,据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还有一个版本是为了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但是,在这些版本之前就有了为了驱鬼辟邪的一个最古老的民族图腾祭祀的原始节日说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在南方,过端午节这一天的时候,大都会举行:吃粽子,赛龙舟,赛山歌等民族文化内容。可是今年的郑州东区也开始了赛龙舟的节日项目,记者也有幸目睹了这在内地难得的精彩瞬间。


经过几天的赛前训练和预赛后

的“火腿”队的队员们又累又饿了。



那边还没吃晚饭,这边就又开始检录了。



小伙子正在披挂整齐,准备上阵一搏雌雄。



鼓鼓劲,打打气。


斗志昂扬的驶向赛场。


一场恶战,旗鼓相当,赛程进入了紧张的白热化。



勇士们最后的冲刺。



经过艰苦的鏖战,“火腿”队在参赛的16只赛队中进入了前6名,荣获了来之不易的第4名。



另一个队的英雄是原来

在河南赫赫有名的打假英雄刘政军。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