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事2010年清明之二“呼吸春天”
《老记见证》联合报道 资深记者 聂志义 小记者 聂安邦 摄影报道
每次回内蒙过年后,儿子聂安邦就开始扳着手指盼着回郑州的日子,开始,我只是以为他想同学了,可是后来他告诉我他是盼着回郑州因为那里的温度比内蒙的暖和,因为,在河南过了年就是春天了,就可以看到迎春花了。除了正月就可以脱去棉衣去郊外放风筝了。
记者也曾无数次的跟着、陪着儿子无数次的在田野里放飞春天,这里除了想让儿子有个快乐的春天和童年外,心底里还一直在为不能给他一个完整的家而内疚。这就是矛盾,这就是现实的残酷。因为,现在的春天不单纯是希望的开始,同时,也会是艰辛和痛苦的起点。
短短的十几年,各种文化的冲击只是中国大地上鲜花与苍蝇为伍,歌唱与哀号共鸣,没有纯正的道理和规则,每个人都有千条理由,每个人都牛气冲天,可是,谁来做人呢?谁来做事呢?真诚化作了欺骗的外衣,责任被利益强奸。这个春天不再有蓝天白云,那已是久违的奢望。
只希望我们的孩子们的心灵不要被这无影的血雨腥风所灰暗。
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那个时代的春天,我们穿着破棉袄嘴里却唱着《春天在哪里》,虽然肚子里空空,可满腔离去豪情万丈。那是,我们贫穷但却有理想和目标,那时候我们在春天里挖野菜;采榆钱还扯下树枝拧哨哨,那时候没有钱卖风筝,我们就用自己的就作业本和书本糊在用线绳帮好的藤枝上,虽然飞的不高或者根本就飞不起来,可是,我们的快乐就在其中。花开了,那时候没有照相机也不会画画,我们就用鼻子去贪婪的闻着那沁人心肺的花香,我们去捡拾落在地上的桐树花、柿树花放在嘴里静静的品味着那份童年的甘甜。
春天依旧轮回,情感扭曲裂变。我不知道我怎么给儿子去讲述那诗情画意,也不知道怎么帮助他描绘春天的作文。我发现我落伍了。社会发展了,人文落寞了。只有我依然会在春天带着儿子走出户外拿着风筝,去呼吸那久违的纯真;去放飞我们俩的童心。
春天的味道,在清明时节才更为明显,虽然有杜牧的古诗《清明》的感伤,可是,现在的清明已不再是雨纷纷了,路上会的行人也很少肝肠寸断的感触,就连美酒也无法引诱人们对天春的向往,那是因为在每个人的心底,仍有着纯真的心境。
在清明节前夕,儿子终于在获得了全国中小学生摄影比赛中河南赛区两个一等奖之后,又一举拿下了由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国一等奖,这正所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呀。所以这个春天的清明就更加使人感到了春意盎然了,放下烦恼抛开困惑,记者带着儿子穿上有记者研制的中国第一套专业摄影服,带上重重的房门,孩子般的一溜小跑,迎着春风再次拥抱阳光;呼吸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