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都市边缘人生”——在酷暑中煎熬的瓜农父(上)
作者:大漠寒心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7/6 9:23:53

 

 

“都市边缘人生”——

 

 

 

在酷暑中煎熬的瓜农(上)

 

 

 

《老记见证网》 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每到西瓜上市季节,在烈日炎炎的城乡公路上;在都市各个酷暑难耐的角落里;总会见到能让城里人感到自己是城里人的人们。他们土地越来越少,孩子却越生越多,他们虽叫农民却不种庄稼,他们是都市人看不起又离不开的人,他们没有读过几天书,也没有多少文化知识,他们用艰辛和汗水履行着自己的朴实和义务。他们是城市拒绝入内的人们。和城管打游击,视城管为仇敌,把艰辛做无奈,在煎熬中找快乐,慢慢的,他们的土地被夺走变成了高楼大厦或工厂、公路,他们没有了生活的依赖,没有了劳作的本分。慢慢的他们成为了社会的负担和忧虑。他们的名字叫“瓜农”。

校留山就是这个暑假游离在郑州近郊的众多瓜农的一个。认识校留山也纯属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进入盛夏以来,中原大地就像火炉一样炎热,最高温度早已超过了40度,地面温度就更高了,手机上每天都会收到高温警报,人们也是各处避暑奇招,有空调的闷在室内不出屋,没有空调的就在风扇歇斯底里的轰鸣中呲牙咧嘴,更多的人们则是泡在水里听天由命的硬挺着。暑期闷热的天气不但影响了人们的食欲,也让人很没精神,就连做饭的热情也没有了,于是乎,记者和儿子一起到所居住的小区外面想买些凉面做午饭,在走进餐馆门口的那一瞬间,记者被马路边的一幕深深吸引了,只看到一辆载着满满西瓜的破旧三轮车旁,席地而坐卧着父子二人,旁边的地上有一个装有半缸水的茶缸、一瓶啤酒和装有吃剩下的几个饺子的塑料袋。来往的行人和过往的车辆并没有留意他们的存在,在等候一个小时后,记者拿着买来的凉面静静的在一旁观察者着。那瘦弱的汉子约有367岁,凌乱的头发上已布满了灰尘杂草,呆滞的目光不停地在奢望着能有城里人来光顾他的西瓜车,旁边孩子的年龄看起来和记者的儿子差不多大小,皮肤和他爸爸一样的黝黑,有些像非洲黑童,他的眼光既惊恐又好奇还有些自卑的看着周围步履匆匆的城里人。近两个小时过去了,记者的衣衫已经湿透了,手臂上一摸就会有沙粒般的感觉,当然,那是记者自己身上的产盐功能的体现。可是,在这段时间里并没有一个人停下来来买这对爷俩的西瓜,哪怕只是问问。也会是对他们的安慰。

经过与这爷俩沟通交流后,记者了解到,这人名叫校留山,记者也只是第一次遇到,姓校的这个姓氏,据校留山介绍:说他家是郑州东郊中牟县的,全家5口人,除了他们出来卖瓜的爷俩外,家里还有78岁的老父亲和老婆带着、4岁小儿子在家瓜地看瓜放羊。

校留山迷茫的告诉记者,现在老百姓种地也像赌博一样,原来地里种的也是大蒜,可是去年大蒜只买到5分钱一斤,当然后他们改种西瓜了,可是大蒜的价格又突然猛涨到45块钱一斤,这西瓜却又卖不动了。城里人的观念现在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大家许多人都愿意进超市买瓜吃,却不愿意买这新鲜的西瓜。

校留山没有读过书,就连保存记者的手机号码时,都不会输入记者的名字。跟随他的是长子校云生,现在(今年)8岁了,也只是上了村里的学前班,和记者9岁上三年级的儿子相比,晚了许多。小儿子是校留山花了7500元人民币多生的娃,拿校留山的话说,在他们那里只要舍得花钱,就算生十胎也可以,。校留山的老婆是从云南娶回来的,不知道是生活的艰辛,还是应验了那句老话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古语,全家人各个都像是从“收租院”里跑出来似的,现代人不懂的话就定会感到很困惑,这明明是天生骨感的模特身材呀。

校留山进城一次都要呆上三、四天才能把一车大概三千斤西瓜卖完,一车西瓜最多也只能挣个两百多块钱,从西瓜上市到西瓜罢秧大约三个月,为了养活家人他不能有任何歇息的时间,除了在地里劳作外,没有活的时候还要到外面找些帮人盖房子出苦力的活计贴补家用。

校留山也很会调节自己的心情,每每还劝慰别人:比起那些在灾难中死去的人们,能活着,有活干,有饭吃,就是幸福的,就该知足了。

这就是我所见到的瓜农,虽没有文化和金钱;但是他们的生活、言行中也深有哲学;也有着在灯火斑斓中已经久违的一息尚存的人性,更多的是比着城里人更多的善良和知足的乐观。

 

 

 

天当被,地当床,风采露宿卖瓜忙。

 


看到记者拍摄,惊恐的爷俩还以为是给他们曝光的呢。



校留山抽烟很凶,这也是他的唯一嗜好了。



当知道记者是来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后爷俩都放心的笑了。



因为天气太热了,吃冰棍也自然成了孩子降暑的唯一方式了。



校留山把在城里接受记者采访的事,作为了一件喜事告诉给家人。

 



校留山告诉记者,他们早晨5点就要起来抢占卖瓜的地理位置,

一天要选择改变两次地点,白天就在闹市区,晚上就要到居住区。

 



记者的儿子宝宝给瓜农的儿子送去了自己的零食和玩具。



看到了礼物小云生很开心,也有些不好意思。

 



宝宝看到同龄的小云生开心的玩着自己送给他的玩具,

觉得瓜农的孩子很可怜,自己开始了心理变化。



一个刚从超市出来的老先生路过瓜摊说,超市的瓜可以零卖,让校留山也试试看。


孩子就是孩子,一会就玩在一起了,这时候他们没有了贫富、地域和距离。

 



掰手腕,也是在孩子的心理不是输赢,而是游戏和快乐。

 



这车被称为“小奔”,但是和“大奔”比起来可真是天壤之别。



这里有最简单的生活设备。



校留山在计算每天卖出去的瓜有多少,有没有“折称”。



现在坐“小奔”的瓜农之子,未必将来不会坐上“大奔”。



看到宝宝手里,自己从没有见过的能跳舞的“遥控车”,小云生很好奇。

 



看着对自己是奢望的玩具车,小云生有太多的问题要问。



旁边商店里的帅哥看着瓜农很是同情,第一个来光顾校留山的生意了。



称在心里,虽是被淘汰的称具可是,用了几百年历史的老文化更多了些情感。



认称也是一门学问,校留山没有上过几天学,

可认称、算账的本事可是不输给城里人,

正所谓;龙生龙凤生风,这卖瓜的孩子要认称。



这一点,城里的孩子们可就不行了,不但不会认称,就连那称的平衡都不会。



宝宝在感受瓜农叔叔的辛苦。



看着记者在拍照,很多市民也为了过来,校留山的生意慢慢热闹了起来。



这位老兄是校留山今天的最大主顾。



别看人瘦,校留山称瓜时的力气可不是记者能比的。



卖瓜的也会对大主顾实行打折优惠。



把西瓜装放稳妥也是瓜农心细的特点。

 



一个瓜通常都会有十几斤重,这种瓜也是皮薄瓤甜最佳品种。



天慢慢的暗了下来,两个孩子玩性正浓,记者不忍心打断、拆开他们。



华灯初上,大街上走出来了散步纳凉的市民们,

刚刚转移了地点的校留山等到了他一天的销售旺市。



这边称瓜,那边市民等不及了就自己挑了,

此时校留山才感到身单力薄,有些应接不暇了。



小云生说,他该上班了,因为对于很多大主顾,爸爸不但要挑瓜卖瓜,

还要免费给背着送上楼去,这时候,小云生的任务就是看瓜守摊。



闷热的高温天气,人站着不动都浑身冒汗,

就别说这背着百十斤的瓜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爬了。



送了几趟瓜后,记者落在了后面,感受到了瓜农的不易。



校留山告诉记者,每次最痛苦的就是在门口等待主人家人开门的时候,

肩是麻的,腿是颤的,浑身大汗也开始井喷了。



如释重负,校留山不懂什么意思,但是,他却能深深的体会到。




瓜卖出了很多,车轻了许多,钱多了许多,

心情也也好了许多,爷们也露出了开心的笑脸。



那里有需求那里就是他们,大人挑瓜,称瓜,孩子守候。



白天日头晒,晚上还要灯下烤。



好在生意好,累些也值得。



用被汗水浸泡的毛巾擦汗水,不知道是啥味道。



这纯水桶里可不是买的什么纯水,那是从家里带来的地下井水。



最开心的莫过于这时候。但是,也要警惕城里有些坏人用假币行骗。



午夜了,街上的人们慢慢的少了,校留山还想再等会。



越是人少的时候,小家伙就越兴奋,因为终于等到能睡觉的时候了。




校留山选择住宿的地点很有经验,

一般都是选择有摄像探头还要通风有屋檐的地方。

 


这里是可以露天看星星还不用掏钱的“快捷”酒店。



又来了一个瓜农也带着孩子。



煎熬了一天的孩子此时也是最疲倦的时候了。

 



终于可以洗一洗浑身的“盐碱河床”了。



当孩子洗澡时的水已经是黑色的了。




看着刚刚躺下就昏昏欲睡的瓜农父子,记者不忍再打扰,悄悄的撤退了。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