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寻迹禹州千年白马寺  百万巨款为何未造就“一棵苗”?
作者:大漠寒心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5/10 17:19:40

 

 

寻迹禹州千年白马寺

 

 

百万巨款为何造就不出“一棵苗”?

 

 

 

《老记见证》联合报道 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提及白马寺大家很自然会联想到坐落古都洛阳市东约十二公里,北依邙山,南望洛水的白马寺。原因有二,一是四大名著《西游记》的唐僧的缘故,二是真实版的丝绸之路的起源。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造的第一座寺院。它对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对于中外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小的时候也曾去过洛阳的白马寺,想起来已经没有多少印象了,可是前不久有一位佛教居士大姐告诉记者,说在郑州近邻的禹州市的一个山里藏着一个千年古寺的奥秘,而坐落在这个山上的山村的名字就叫做“白马寺村”。那么此白马寺与彼白马寺有何渊源呢,还是只是重名而已呢?为了一探究竟,选了一个周末记者一行在大姐和他的朋友引领下开始了深山探秘。

在走出70年代留下的防空洞后,记者便和随后闻讯赶到的该村村长李子安攀谈了起来,据李子安讲,该村本来就在一个昔日庞大的白马寺院的庙产地界内,这个寺庙就叫做白马寺,此白马寺和洛阳的白马寺有什么渊源就不得而知了,据说,原来的禹州市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祥符二年时叫做杨翟县,史记有记载,杨翟县令下令布告将白马寺周围山上山下几千亩方圆的地界都是属于白马寺的庙产,那时候这里的白马寺香火鼎盛,周围颇为繁华,只是后来不知何故,这个白马寺突然间破落香散了,据传说,有两个版本的说法。这一呢,就是因为白马寺里有很多的武僧武术高强,当时的皇家就时时来此征用,后来寺院不同意再将出家人让皇家征用了,所以,皇家就以私养僧兵为由将白马寺一举铲除了,只有一个在山上放马的的和尚趁乱逃脱才幸免遇难。另一个版本说的是,白马寺北边的山坡被王子争为了墓地,当陵墓建造完毕后,为了防止盗墓就一批批的把建造陵墓的工匠和监工已经兵将们全都杀掉了,这一切都被白马寺的和尚看到了,于是这千年白马寺就被一夜之间遭受了灭顶之灾。

在老村长的带领下记者一行在坎坷崎岖的山石间找寻着昔日文化的遗迹,可惜的是除了山上的古山石寨残垣断壁和六、七十年代修建的防空洞外,整个山上就孤零零的矗立着约十几棵知情年代种活树木,远远望去就像一个重度脱发老者的不毛之地,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什么文化遗迹和生命的象征了。

虽然,这个昔日香火旺盛的朝拜之地今日却是一种沉寂败落之相,可是,对于某些人确实有着巨大的商机,挖矿的、盗墓的、偷树的等等“有志之士”尽显身手,最能体现高度文明和高度智商才能的,还是要数人家当地林业部门的官员了,据村主任李子安讲:仅九年间无梁镇林业主管干部就利用合同,承包该村800亩耕地和大面积荒山,并采取层层转包形式结伙骗取了国家的退耕还林补助款和其他政策款项约百万余之多,可这些比成龙代言的霸王洗发水不知还要贵出上多少倍的巨额投入就愣是没让这不毛之地长出一棵苗来。

李子安还哭诉道,对于后者村里百姓和村委也曾不计其数的奔走于各个“衙门之间”哭诉上告,可是,迟迟今日仍然是没有个说辞。如今,山上依然是光秃秃的,百姓也依然是傻傻呆呆的,国家的钱也依旧在哗哗地流进了那些靠山吃山的人们的口袋。

在记者将这情况反映给禹州市林业局,核实有关拨付的钱款数额时,该局工作人员只说按照国家政策,当地对每亩耕地的补助标准是200元,对于记者所提出的,白马寺村村委和村民所提出的情况核实,该局工作人员以该县正在搞机构改革,具体工作人员不在家,也不以提供电话号码相互推脱,始终不肯提供任何数字。

有关该报道进展和情况的核查记者将继续予以关注。

 


周末郑州市区的道路上就体现了一个字——堵。



由于地方公路免费开放了,高速的通行量就大大的降低了。



一上高速路,加上又要找到一个惊世的古寺奥秘,心情就是不一样,一个字——美。



不是去禹州么,怎么在长葛的地界下来了?



沿途看到了禹州“人民”靠山吃山的战斗场面。



不是崩山就是山底淘沙。



走进山坳没有找到一丝古寺迹象。



不时会看到那个年代的淳朴。



不时也会看到,被封闭的岁月蹉跎。



村头大嫂热情的迎上来打招呼。



村里人生活的方式依然是古老的传递。



小记者也试着找到老牛的感觉。



一次历险有意义的探索开始了。



山民大嫂告诉了那个很神秘的方向。



时值,杏花颜衰十月胎 春风吹过热情近的时节。





时常会看到路过的山石上有山民劳动时脱下的衣服。






山上很难见到大的植被。

 


几棵稀疏的脱发遗存杨树,也是知青年代留下的念想。



当地山民的身体很是让记者羡慕,六、七十岁的老太太身体很是硬朗。



践行着几年来每年的植树过程,老先生步履稳健走了下山来。



这就是刚刚插进的树枝,但是这个地方几年间已经数次被栽过了同样的树苗。



快要到了,那边的树,就是昔日子弟兵挖洞时留下的影子。



山路极为坎坷,贫瘠的山坡上碎石连连。



透过这山上唯一的一撮幸存“毛发”林子可以看到山下的村庄。



“带头大哥”告诉这个小洞口就是进入地下山腹的大门了。



大姐把小记者先抱了先去。




进入洞口立刻感到了一身的清凉,相比外面山坡上的火焰山真是一个字——爽。

 


洞里时而狭窄时而宽大,却像迷宫一般四通八达。



这里还有“单间包房”。



也有假门、诡道。



还有很早的机枪眼。



透过机枪眼看到的就是一幅宽幅风光。





这个地方是不是就是通风孔呀。



看看那个时候讲究就下水道的问题了。



南山进北山出。



小记者找到了什么?



原来他在找通往洞中的风道出口。



出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留下的时代记忆,我们继续在光秃秃的山上寻觅着。



在山上遇到了在啃食唯一残草的羊群。



终于找到了山上的昔日山寨。





小记者听说找到了过去的石寨了,急忙跑了上来。







破落的寨门在伤感着昔日的威严。




石寨虽是残垣断壁,可是雄威依旧。



老村长一幅苦大仇深的光景出现在了记者印象里。

 



原来他是看到了让山里人忧虑的事情。



山民靠仅存的薄田生息着。



山上没有新生的树木林子,却看到仅存不多的树木被盗砍。



山毁了,林没了,山民也就自然没了活路,都走了。



这里就成了遗迹了。



这里曾经在过年时,也有炮竹声声。夏日里也会有树下的欢声笑语。



很少见到的洞内洞。



这里是不是就是过去的库房。



谈及久远的有点神话的白马寺的传说,老村长很是趣然。



这层层包含在泥土中的瓦砾就是那个辉煌的遗老。



这些老墙砖或许就是原来大殿的一角。



在山脚间到处可以看到这样的弃屋。


这是历史的遗迹也是人文的活化石。




这里好像还有人正在“活化石”。





这是山民自己被逼出来的存水经验。


远远看到了一位老者在那里遐想着他的故事。




老者就是一座鲜活的雕塑。



看到了一个幸福的家。



看到了一个很奇特的藤缠树的何首乌。



大家都在退耕还林或者退宅还林。





这就还在原位子的石磨,记者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石磨。




山里虽然很穷,可是,的确很干净。




很久远的家门。



着看起来就像是那个时候的深宅大院了吧。



一切都是纯自然的原始村落,这里没有水泥路。



在一出场院的外面记者看到了一个很山民的家。



老人家正准备去地劳作。



端开院中的脸盆,底下就是文化的记录。

 

碑刻的记忆虽然是很少,但是,它就是历史的见证。

 



在屋檐下还找到了更为贴切的“史记”。





这里阐述着龙与佛的关系。



这里的文物记录着一段鼎盛和腥风血雨。



老人说,这些都是被那些盗墓者丢弃下来的。



按照老人的指引,老村长令我们看到了盗墓者最新的印记。



这些古砖瓦也在证明过去的白马寺。



盗墓洞内发现的与黄土不一样的黑土,就是过去的香灰。



洛阳镐留下的探墓洞。



又一件古物件被损坏了。





在禹州的阳光大道上,到处感受到了尘土弥漫的窒息。

 

 

在探秘的返程中记者打开了,老村长让回到郑州再看的一封信。

 

 

随信还有那份合同。



这份合同不但有双方的签名签章,还有很多带有指印的签名,

这样的合同记者也是第一次看到。



这是一份记者看不明白的统计表。



这份是一个村委的呼声。



这是一个没有回音的期待。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